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激活青春能量 創造精彩人生(青春派)

發布時間:2022-10-31 17:07: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趙觀輝:

  緊盯前沿領域,開拓科技藍海

  國慶7天假,趙觀輝加了6天班。“3天在辦公室寫(xie) 基礎科研建議書(shu) ,3天在能力建設項目現場推進工程實施,指導工人組裝、調試各種設備,時間緊任務重,不敢有絲(si) 毫鬆懈。”作為(wei)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的一名青年科研帶頭人,趙觀輝已經習(xi) 慣了這樣忙碌的狀態。

  今年33歲的趙觀輝參加工作近10年,一直從(cong) 事船舶某係統的研製工作。

  “我們(men) 身處船舶總體(ti) 設計單位,牽頭任務眾(zhong) 多、涉及專(zhuan) 業(ye) 繁雜,科研人員往往身兼數職,同時負責多個(ge) 項目。這些項目任務大多是開拓性的,隻能邊學習(xi) 、邊消化、邊推進。”趙觀輝告訴記者,這就要求科研人員具備高效學習(xi) 能力,不斷更新知識儲(chu) 備、填補知識盲區,“碰到什麽(me) 學什麽(me) ”。

  在某大型項目關(guan) 鍵係統研製過程中,由於(yu) 一個(ge) 重要指標限製,傳(chuan) 統技術方案無法滿足係統研製的要求。作為(wei) 係統主任設計師的趙觀輝,頂著巨大的壓力,創造性地提出了全新的係統架構方案。

  “新架構的成熟度和可靠性直接影響項目成敗。”趙觀輝說,為(wei) 了提前釋放技術風險,他帶領團隊花費近半年時間,在計算機上開展了係統全範圍、高精度仿真分析。在分析過程中,已有的仿真工具與(yu) 方法無法兼顧計算精度與(yu) 效率,他又向上申請了專(zhuan) 項研發基金,開展一維與(yu) 三維耦合計算方法的論證、研究與(yu) 應用,最終完成了新架構方案的設計優(you) 化與(yu) 初步驗證。

  緊接著,為(wei) 了進一步確保方案的工程可行性,他帶領項目組成員赴華東(dong) 某試驗基地,開展現場實物縮比試驗。白天,他當起“包工頭”,組織現場建設,設備吊裝、管路焊接與(yu) 儀(yi) 表接線等“一個(ge) 都不能少”;晚上在試驗控製室,帶領年輕的團隊繼續開展試驗仿真虛擬調試與(yu) 試驗文件編製……經過近一年艱苦的外場試驗,他們(men) 完成了該係統全新架構方案的工程驗證,為(wei) 項目圓滿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7年開始,趙觀輝受命擔任某特大型能力建設項目副總工藝師。在申報論證過程中,他每周兩(liang) 三次往返於(yu) 北京和武漢之間,往往是早上5點起床,趕最早一趟高鐵赴京;開完會(hui) 趕最晚一班高鐵回武漢,到家往往已是深夜1點多。經過專(zhuan) 家反複論證、數十次的修改,他們(men) 終於(yu) 完成了近百萬(wan) 字的申報材料,項目建議書(shu) 成功獲批。

  “當看到專(zhuan) 家評估意見書(shu) 上‘本項目填補了某係統研製條件空白,國內(nei) 規模最大、試驗能力最全麵’的評價(jia) ,我瞬間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趙觀輝激動地說,在項目建設現場看到數萬(wan) 平方米的試驗室與(yu) 規模宏大的試驗台架一天天拔地而起,他感到內(nei) 心十分自豪。

  “相比傳(chuan) 統的圖紙文件評審、單機設備測試、實物係統集成試驗的串行研發模式,基於(yu) 數字孿生的全新研發模式能夠通過構建係統高精度數字孿生體(ti) ,在虛擬空間提前開展設計方案分析驗證,並行完成不同設計工況的設備—係統虛擬測試。”趙觀輝說,通過數字化研發模式轉型,將大大降本增效,縮短產(chan) 品交付周期,提高交付質量,也能有效避免實物係統試驗的安全風險。

  為(wei) 此,趙觀輝還積極與(yu) 10多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ye) 交流、合作,大力推動船舶研發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升級,目前已經成功申報某重大基礎科研專(zhuan) 項,實現了技術成果在船舶領域的試點應用。

  “作為(wei) 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我將緊扣行業(ye) 需求,把握行業(ye) 發展趨勢,不斷提高學習(xi) 能力,創新研究和應用前沿技術,為(wei) 打造一流國產(chan) 船舶裝備、開拓科技新藍海貢獻自己一份力量。”趙觀輝說。

  次仁明久:

  青春守望高原,創業(ye) 改變家鄉(xiang)

  幾顆煤球、幾塊牛糞鋪在白紙上,攤在設備前,藏族小夥(huo) 次仁明久正在不停搗鼓。他在筆記本上寫(xie) 寫(xie) 畫畫,然後把這些材料放入機器燃燒,根據燃燒情況記錄燃燒時間、熱值等信息。

  “這是我們(men) 公司最新研發的可再生燃料棒,主要利用牛羊糞與(yu) 一些其他材料製成。”西藏那曲市塔之緣能源環保有限公司負責人次仁明久介紹,“經我們(men) 加工處理,這些燃料棒的燃燒時間和效率都是直接燃燒牛糞的4到5倍,汙染又比燃燒等量的煤球要少得多。”

  出生於(yu) 1993年的次仁明久,已經和這些燃料打了5年多的交道。2017年,他正式成立公司,旨在為(wei) 家鄉(xiang) 清潔能源開發做出貢獻。

  在藏北高原,牛羊糞是當地牧民最常用的燃料,如何讓這些燃料使用得更加高效、更加環保?畢業(ye) 於(yu) 西藏農(nong) 牧學院的次仁明久谘詢了學校的老師,請教自己的創意是否可行;在自己家鄉(xiang) 的草原上,他向老一輩的牧民請教生活經驗,從(cong) 傳(chuan) 統中“取經”;他也在各地相關(guan) 企業(ye) 中打聽,詢問是否有相關(guan) 的生產(chan) 經驗……

  在各方幫助下,次仁明久一次次實驗、一點點調整燃料棒的製造流程和產(chan) 品各項要素配比。那段日子,次仁明久一直待在公司,每天從(cong) 早到晚就是燃燒各種實驗品,不斷測試燃燒效果。過程曲折但次仁明久從(cong) 來沒有氣餒:“把傳(chuan) 統和現代工藝結合,我一定能創造出適合高原的產(chan) 品。”

  功夫不負有心人。次仁明久綜合了多項現有的混合製備技術,並根據老牧民提供的一些成功經驗,終於(yu) 研發出適合高原使用的燃料棒成分配比和製造工藝。

  解決(jue) 了可再生燃料棒的研發難題,次仁明久立馬投入擴大生產(chan) 中。沒想到擴大生產(chan) 的過程也是困難重重,單就是原料收購,就遇到不小的難題。

  “您家的牛羊糞能全部賣給我不?”

  “你是誰啊?咱家的牛糞還要自己留著燒呢!”

  第一次進村收購,次仁明久吃了閉門羹。他挨家挨戶問。“你一個(ge) 小年輕,張嘴就讓大家把日常燒的燃料都賣給你,誰相信?”一名村民的話讓次仁明久明白了原因所在。他可不隻是收一次牛糞,而是想在這裏建設一個(ge) 收購站,為(wei) 自己的燃料棒提供長期的原料供應。可村民不信任他,咋辦?

  次仁明久決(jue) 定用誠意打動村民。在村裏,他和公司的同事走家串戶,和村民講解廢物利用知識,也介紹自己收購的目的。此外,對已經同意出售牛羊糞的農(nong) 戶,他不斷提高收購數量,村民們(men) 也得了實惠。漸漸地,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相信這個(ge) 年輕的小夥(huo) 子。

  從(cong) 一個(ge) 村莊到多個(ge) 村莊,次仁明久不斷拓展自己的收購範圍。如今,他在20多個(ge) 鄉(xiang) 鎮建立起牛羊糞收購站,並雇用當地老鄉(xiang) 擔任負責人,既方便收購,也帶動了當地就業(ye) 。“我們(men) 建立收購站帶動當地70多個(ge) 老鄉(xiang) 就業(ye) ,這些收購站又輻射當地2000多戶農(nong) 民增收。”次仁明久說。

  今年以來,次仁明久還設立了土壤檢測站,開展土壤質量的檢測和研究,探索全鏈條的資源可再生生產(chan) 。“立足對那曲羌塘草原的土壤研究,我們(men) 希望把可再生燃料棒生產(chan) 過程中產(chan) 生的有機肥料轉化為(wei) 土地肥料,利用到治理土地沙化和人工種草工作中。”他說,“在經營過程中保護家鄉(xiang) 的土壤和草原,是我們(men) 需要承擔的責任。”

  隨著產(chan) 量不斷提高,次仁明久公司的經營情況也越來越好。如今,他正準備進一步提高公司的技術含量,“我們(men) 正在培養(yang) 和吸收更多人才,希望不斷改進產(chan) 品,讓燃燒棒更有效率、燃燒產(chan) 物更加環保,讓更多老鄉(xiang) 用上清潔高效的能源。”

  李記天:

  用現代科學助力中醫藥學

  10月9日早上7點,李記天就已經來到辦公室,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記者發現,他的辦公室裏掛著一個(ge) 白板,上麵密密麻麻地寫(xie) 著一天的工作計劃:會(hui) 診、手術、實驗室數據……直到晚上9點,還安排查閱相關(guan) 學術論文。他的同事告訴記者,在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要想找到李記天,就去他的‘兩(liang) 室一廳’——晚上在實驗室,白天在手術室或門診大廳”。

  1988年出生的李記天如今身兼數職:除了擔任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黨(dang) 委委員、副院長、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主任,他還是河南省中醫藥防治骨腫瘤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每當大家問他“任務這麽(me) 多,工作壓力大不大”時,他總是從(cong) 容地答道:“趁年輕,就該多做事、多去拚!”

  2013至2017年,李記天在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埃爾帕索分校生物係腫瘤免疫研究室攻讀博士學位。畢業(ye) 後,他毅然拒絕了海外的優(you) 厚條件。“當時恰逢河南省首次招才引智計劃,家鄉(xiang) 的真誠召喚讓我頓感責任在肩,強烈的使命感促使我回國,投身到家鄉(xiang) 的發展建設中來。”李記天說。就職於(yu)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後,李記天把精力主要放在了中醫藥防治骨腫瘤及脊柱退行性病變的臨(lin) 床、科研和教學工作中。

  在臨(lin) 床上,李記天常常會(hui) 看到才十幾歲的孩子就得了骨肉瘤,“由於(yu) 孩子早期不易發現症狀,也不會(hui) 表達病情,很多孩子等到紅腫熱痛時,都已經是中晚期了。有的不得不截肢,有的即使做了手術,癌細胞卻還是轉移了……”李記天感到十分痛惜,“骨肉瘤是一種高度惡性的骨腫瘤,10歲到20歲的青少年是高發人群,目前多采取化療加手術的治療方法。如果骨肉瘤能夠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就可以減少複發、轉移的可能,降低治療難度,避免截肢,孩子們(men) 就可以繼續正常生活。”

  李記天認為(wei) :“隻有把臨(lin) 床和科研緊密結合,才能更好地造福人類。”現在,除了門診、手術,李記天還積極投身於(yu) 骨腫瘤早診、早治的最前沿研究,潛心研發骨腫瘤早期診斷試劑盒,並期待這些研究成果未來能盡早應用於(yu) 臨(lin) 床。“有了這種試劑盒,孩子們(men) 隻要通過血檢,就能在早期發現骨肉瘤,盡早治療、盡快康複。”李記天說。

  “隻有讓全世界都知道中醫藥究竟好在哪兒(er) ,才能更好地將中醫藥傳(chuan) 承下去。”李記天一直有種使命感,“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是一所三級甲等的中醫骨傷(shang) 特色專(zhuan) 科醫院,很多中醫藥都是百年祖傳(chuan) 方劑,在臨(lin) 床上久經考驗、療效顯著。我一直琢磨用現代科學的方法助力中醫藥學,在此基礎上創新研發更好的新藥。”為(wei) 了更好地研究中醫藥,李記天在已經取得美國醫學博士學位的情況下,如今又在廣州中醫藥大學攻讀中醫骨傷(shang) 科學博士學位。

  在李記天的帶動下,一支年輕的科研團隊在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實驗室紮根,致力於(yu) 運用現代科技結合傳(chuan) 統研究方法,全力以赴開展中醫藥基礎和臨(lin) 床研究。“我常常告訴我的團隊,醫學發展日新月異,我們(men) 一定要保持國際視野,做到終身學習(xi) ,這樣才能幫助更多患者遠離病痛。”李記天說。

  版式設計:沈亦伶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