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花生的增收“密碼”(一線調查·擴內需 暢循環)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農(nong) 業(ye) 支持保護製度,健全農(nong) 村金融服務體(ti) 係。金融如何優(you) 化服務推動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記者進行了采訪。
眼下,正值花生收獲的季節。
剝開“麻屋子”,扒掉“紅帳子”,再經過蒸炒、壓榨,一顆顆花生米變成一滴滴鮮香的花生油,走上家家戶戶的餐桌。
在這條產(chan) 業(ye) 鏈上,還有另一場“蛻變”正在上演。
去年2月1日,花生期貨在鄭州商品交易所上市,花生從(cong) 普通的農(nong) 產(chan) 品,變成一紙商品合約,這種標準化合約將實物花生轉化為(wei) 鼠標輕點就能操作買(mai) 賣的金融產(chan) 品。
插上金融翅膀,花生米變“黃金粒”,期貨市場助力產(chan) 業(ye) 走得更穩當、更開闊。
為(wei) 花生種植築起“防護網”,樹起行業(ye) “風向標”
9月初的早晨,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毛集鎮毛寨村村民郭長鬆赤腳踩在被太陽曬得暖暖的田埂裏,看著綠油油的花生秧,他心裏頭也暖暖的。
“看上頭就能知道底下長得壯不壯。”郭長鬆薅起一把秧子,抖落泥土,密密實實的花生被連根拔起,剝開一顆,透過淡粉色花生衣能隱約看見裏麵飽滿濕潤的果實。
這裏出產(chan) 的花生被當地老百姓叫做“桐柏珍珠”,皮薄、粒飽、出油率高,是當地磷鉀含量高的風化砂岩土孕育出的優(you) 質油料花生。桐柏縣也是遠近聞名的花生主產(chan) 縣,僅(jin) 郭長鬆所在的毛集鎮,花生種植麵積就達6.5萬(wan) 畝(mu) ,年產(chan) 量超萬(wan) 噸。
“花生皮實,前期有些旱,幸好後來關(guan) 鍵的兩(liang) 場雨下了,今年應該是個(ge) 豐(feng) 收年。”郭長鬆不僅(jin) 是種植大戶,還是毛集鎮豐(feng) 果花生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負責人。2010年合作社成立後,村裏300多家種植戶抱起團來,每年大家統一種植、統一機械化收割,再進行機械化的粗加工,摘秧、去殼,最後一起打包賣給貿易商。
滾滾綠浪間,采收機來回穿梭,摘果機連軸運轉,花生蹦跳著從(cong) 滾筒中滾落出來,這樣熱火朝天的收獲季得持續兩(liang) 個(ge) 星期左右。
豐(feng) 收,並不一定意味著增收。花生不同於(yu) 小麥、水稻等農(nong) 產(chan) 品,是完全市場化的品種,因此價(jia) 格波動較為(wei) 劇烈,“果賤傷(shang) 農(nong) ”現象時有發生。
“去年花生價(jia) 格就不中。”郭長鬆回憶,受下遊油廠需求低迷等因素影響,去年毛集鎮的花生米上市後,價(jia) 格一路下滑,從(cong) 每斤4.6元至5元降到每斤3.6元。村民望著院子裏堆積的花生愁得吃不下飯。
“沒成想還打了個(ge) ‘翻身仗’。”郭長鬆坦言,去年自己的心情起伏有如過山車。鄭商所帶著期貨公司和保險公司送來的“保險+期貨”的新產(chan) 品,幫他們(men) 安然度過了那個(ge) 收獲季。
鄭商所花生期貨負責人劉易昂介紹,去年花生期貨上市後不久,鄭商所就緊鑼密鼓地籌備花生“保險+期貨”試點。這一產(chan) 品本質上是價(jia) 格指數保險,即當花生期貨價(jia) 格跌破約定的價(jia) 格,保險公司就能賠付種植戶。而保險公司則通過與(yu) 期貨公司合作,增強抵禦花生市場風險的能力。目前,“保險+期貨”模式已經在蘋果、大豆、白糖、棉花等多個(ge) 品種上試點成功。
然而,這個(ge) 金融產(chan) 品最初卻遭到了冷遇。“給鄉(xiang) 親(qin) 們(men) 講貸款、保險都能明白,但啥叫期貨、期貨怎樣分散風險,大家聽得一頭霧水。”鄭商所毛集鎮掛職副鎮長龔龍飛既理解又犯愁,“期貨知識專(zhuan) 業(ye) 複雜,一些金融從(cong) 業(ye) 者都不一定講得明白。”
本著自願投保的原則,怎樣解釋才能讓種植戶們(men) 勇於(yu) 嚐試?
不說原理說效果!“在省縣財政補貼和交易所的支持下,每畝(mu) 地自己隻要掏10塊錢保費,花生期貨價(jia) 格跌到一斤4.29元以下,就給賠錢。”龔龍飛和期貨公司、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宣講,手裏攥著圖文並茂的宣傳(chuan) 冊(ce) ,“看,還有市裏的紅頭文件支持這個(ge) 事兒(er) 呢!”
像郭長鬆這樣的種植大戶心動了,他們(men) 的種植麵積大,風險也更高,“反正掏的錢不多,還能得個(ge) 保障,試試就試試。”在種植大戶們(men) 的帶動下,合作社的家家戶戶都投了保。
9月投保,10月收獲,花生價(jia) 格下跌,12月,賠付款就陸陸續續打到了村民的賬戶上。“一畝(mu) 地補償(chang) 了將近80塊。”郭長鬆欣喜地發現,去年的花生收入加上賠付款比起行情好的年份差不多。
“去年桐柏縣的農(nong) 戶共獲得賠付款超過660萬(wan) 元,自繳費用不到78萬(wan) 元,收益比高達8.5倍。”龔龍飛說,這相當於(yu) 為(wei) 試點地區的每斤花生補貼0.36元。
又到一年收獲季,這幾天,與(yu) 花生田裏一樣熱鬧的還有鎮上的會(hui) 議室——今年的“保險+期貨”啟動儀(yi) 式在這裏進行。去年嚐到了甜頭的村民蜂擁而至。“這位專(zhuan) 家,您再給我講講啥叫期貨。”“這個(ge) 保險今年還能給俺續上不?”麵對村民的提問,龔龍飛應接不暇。
人群中一張羞赧的臉探了出來:“同誌,去年俺給人忽悠了,錢都交了,後來又要回來了,您別跟我一般見識,今年還能讓俺投不?”原來是毛集鎮光武村村民蔡會(hui) 武,去年還將信將疑的他,生怕今年又錯過了投保的機會(hui) ,一大早就急急忙忙地趕來了。
“有了‘保險+期貨’兜底,以後我們(men) 不用看天吃飯,而且對價(jia) 格了如指掌。”第二年投保的郭長鬆已經學會(hui) 了“看盤”,他時不時點開手機軟件看看花生期貨價(jia) 格的走勢,“今年花生價(jia) 格應該不錯。”
花生期貨的出現,既為(wei) 農(nong) 民築起“防護網”,也樹起了行業(ye) “風向標”和“晴雨表”。鄉(xiang) 親(qin) 們(men) 對花生價(jia) 格走勢更加心中有數,增強自身議價(jia) 能力的同時,還能更好地指導種植。“有了這麽(me) 好的保障,我們(men) 準備擴產(chan) 20%。”郭長鬆信心滿滿地製訂了明年的生產(chan) 計劃。
為(wei) 花生貿易打造“避風港”,增強產(chan) 業(ye) 鏈穩定性
經過去殼、晾曬,花生米含水量從(cong) 三四成下降到8%以下,外殼也變得皺皺巴巴,加工後,幹燥的花生米能夠更好地避免黴變和腐爛。“今年不愁銷路!”郭長鬆將花生米裝進一個(ge) 個(ge) 塑料編織袋,摞上開往山東(dong) 的長途貨車,“桐柏珍珠”的旅行開始了。
“小心,輕點輕點!”山東(dong) 招遠市金城花生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少彬正忙著指揮叉車,將郭長鬆家的花生米運送進自家倉(cang) 庫。花生期貨上市後,王少彬變得格外忙碌。
“花生期貨開辟了一個(ge) 新市場,為(wei) 我們(men) 貿易商增加了新的交易渠道。”王少彬介紹,“現在我們(men) 收來的花生不僅(jin) 可以直接賣給下遊的油脂企業(ye) ,還能夠賣到期貨市場上,等到約定的交割時間,直接把花生拉到交易所指定的交割廠庫交付即可,下遊的買(mai) 家再從(cong) 廠庫提貨。”
王少彬明顯感覺到期貨市場加快撮合交易,增加了花生貿易的活躍度:“我們(men) 公司的年交易量從(cong) 10萬(wan) 噸漲到了30萬(wan) 噸,利潤也水漲船高。”
期貨市場不僅(jin) 幫助王少彬擴大了貿易規模,還為(wei) 他提供了風險管理工具。“我們(men) 貿易商一頭連著買(mai) 、一頭連著賣,得承受兩(liang) 頭的價(jia) 格波動風險,以前買(mai) 貴了、賣賤了那都是常有的事兒(er) 。”王少彬說,如今,期貨市場為(wei) 貿易商提供了一個(ge) 減少價(jia) 格波動衝(chong) 擊的“避風港”,讓花生貿易更平穩有序。
去年9月,王少彬以每噸9400元左右的價(jia) 格收購了1000噸現貨花生,此時10月份的花生期貨合約價(jia) 格超過1萬(wan) 元/噸。王少彬擔心後期隨著花生的大量上市價(jia) 格下跌,於(yu) 是他果斷地在期貨市場上賣出1000噸花生,提前鎖定了每噸1萬(wan) 多元的售價(jia) 。
“後來,果然10月份花生現貨價(jia) 格下跌到9000元/噸,期貨價(jia) 格和現貨價(jia) 格波動一致,雖然現貨每噸賣虧(kui) 了400元,但期貨市場上實現了盈利,總體(ti) 還是賺錢的。”王少彬熟練地算著賬,“在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同時對花生進行方向相反的買(mai) 賣活動,總能在其中一個(ge) 市場獲得盈利,從(cong) 而抵消或彌補另一個(ge) 市場造成的虧(kui) 空,這就是期貨套期保值的功能,能夠幫助我們(men) 貿易商把花生價(jia) 格波動的風險降到最低,同時也增加了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的穩定性。”
“越來越多的企業(ye) 意識到要運用金融工具增強抗風險能力,如今找上門來尋求期貨操作培訓的貿易商和油脂企業(ye) 絡繹不絕。”中原期貨研究所所長李娜說。
為(wei) 油脂產(chan) 業(ye) 裝上“加速器”,穩定原料降成本
山東(dong) 費縣中糧油脂工業(ye) 有限公司的花生倉(cang) 庫裏,一袋袋經過質檢和篩選的花生米整整齊齊地碼放著,郭長鬆家的花生米輾轉來到了這裏。“除了本地產(chan) 的花生,我們(men) 每年有三成左右的花生采購自河南。”公司總經理張剛告訴記者。
“溫度:5—10攝氏度,濕度:55%—65%。花生最怕感染黃曲黴菌,除了源頭精選之外,我們(men) 也很注意改善儲(chu) 藏的條件來控製黃曲黴素含量。”張剛指著倉(cang) 庫裏的溫濕度計介紹,“這些花生米‘待遇’很好,住進了恒溫恒濕的大房子。”
千裏之外的北京,在中糧油脂套保交易部辦公室裏,交易部副總經理謝祁正盯著花生期貨價(jia) 格走勢,忙著管理另一個(ge) “倉(cang) 庫”:“我們(men) 配合前方工廠的實際生產(chan) 節奏,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交易,適時地在盤麵上買(mai) 入、賣出,相當於(yu) 控製著一個(ge) 虛擬倉(cang) 庫。”
謝祁舉(ju) 例,當前方工廠需要在兩(liang) 個(ge) 月後采購原料,又擔心未來花生價(jia) 格上漲時,後方交易部就買(mai) 入對應的期貨合約,鎖定采購成本,然後在兩(liang) 個(ge) 月後工廠采購現貨時,賣出期貨合約進行平倉(cang) 即可;當前方工廠已經持有花生庫存或是已經定價(jia) 的采購合同,又擔心未來花生價(jia) 格下跌時,交易部就賣出對應的期貨合約,對衝(chong) 降價(jia) 帶來的損失。
嘩嘩嘩嘩,經過篩選消毒和脫皮的花生仁從(cong) 淡藍色的原料筒倉(cang) 裏滾落,湧向壓榨生產(chan) 線。“機器一開就不能停,否則一停一開成本就高了。”張剛說,工廠為(wei) 了保障連續生產(chan) ,需要囤積一定庫存。以前原料囤少了怕漲價(jia) 、囤多了又怕降價(jia) ,現在有了期貨對衝(chong) 風險,工廠可以根據實際生產(chan) 需求靈活采購、調整庫存,更合理地安排中長期的生產(chan) 經營計劃,穩定原料降成本。同時,花生期貨的價(jia) 格發現功能也有利於(yu) 花生油的定價(jia) ,推動企業(ye) 花生油的銷售利潤更穩定。
先通過炒籽機蒸炒,再沿著漏鬥進入榨油機螺旋壓榨,白生生的花生仁變成了金燦燦的花生油,從(cong) 機器出口緩緩地流淌出來。“我們(men) 用現代技術將古法壓榨工藝標準化,並實現全程自動化智能化。”張剛點開車間裏的智能化自控係統,蒸炒溫度、實時進度一目了然,“通過調整這套係統的參數,還能生產(chan) 出風味兒(er) 各不相同的花生油。”
再經過降溫鎖香、過濾灌裝,一桶桶成品花生油排著隊有序下線。“濃香型更受北方消費者的歡迎,淡香型更多走上南方老百姓的餐桌。”張剛介紹,近年來,色香味俱全又營養(yang) 健康的花生油越來越暢銷。
又一批花生入庫了,廠區裏喧鬧了起來。張剛預計,今年花生油的產(chan) 銷量起碼增長三成以上。“花生期貨幫助我們(men) 油脂企業(ye) 平滑采購成本、穩定生產(chan) 利潤,讓我們(men) 更有底氣擴大經營規模、加大創新投入。”張剛計劃,今年將進一步加大技改和產(chan) 品研發力度,提升生產(chan) 的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滿足消費者越來越多元化的需求。
“期貨市場通過發揮價(jia) 格發現、風險管理和資源配置的功能,服務花生全產(chan) 業(ye) 鏈的高質量發展。”李娜認為(wei) ,市場各方都應進一步加強研究,緊貼產(chan) 業(ye) 需求優(you) 化期貨產(chan) 品,同時提升監管效能和風險管理水平,促進期貨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更好服務實體(ti) 經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