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藏在博物館裏的鄉愁(現場)

發布時間:2022-11-29 23:23: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蓑衣、鬥笠、耕犁、石磨、水車……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善璉鎮車家兜村,有一家獨具特色的農(nong) 耕文化館,漫步其間,仿佛回到浙北農(nong) 村傳(chuan) 統的生活場景中。

  車家兜村有著“蠶桑之鄉(xiang) ”的美譽,農(nong) 耕文化悠久。2011年,作為(wei) “農(nong) 村土地綜合整治”示範村,車家兜村拆除了原有的農(nong) 房,村民們(men) 不再種地,搬進了村中新建的小區。

  為(wei) 了保存村莊農(nong) 耕文化,車家兜村籌備建立鄉(xiang) 村博物館。2015年,善璉車家兜村農(nong) 耕館正式建成並免費開放。

  走進館中,首先看到的是一條飽經風雨的小木船,寓意工作和生活一帆風順。展覽分為(wei) 農(nong) 耕詩畫、歸田園居、農(nong) 耕稼作、蠶桑時光、文史鉤沉5個(ge) 篇章。牆麵上,一幅幅老照片展示著車家兜村的曆史文化以及過去的生活畫麵。展廳中陳列著不同時期的農(nong) 村老物件,從(cong) 生產(chan) 工具到生活用具,應有盡有。

  村支書(shu) 鬱根榮說,藏品收集工作持續了3年。800多件藏品承載著歲月,蘊含著鄉(xiang) 情,背後更有一段段故事。

  一塊圓柱狀的碾石引人注目。鬱根榮介紹,這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用來碾實、平整曬穀場地的工具,由於(yu) 太過笨重,早已閑置多年,碾石的大部分陷入桑地之中。收集藏品時,鬱根榮依據村民提供的線索,帶人將它從(cong) 地裏挖了出來。

  一個(ge) 古樸而斑駁的木質理發箱裏,放著帶有鏽漬的剪刀、梳子和泛黃的電推子。鬱根榮說,這來自村裏一位已過世的老理發師。他曾背著木箱,走村串戶給村民理發。理發師的女兒(er) 把理發箱捐給了博物館。她說,這裏是老物件最好的歸宿,看到理發箱,就想起兒(er) 時的生活。

  有故事的藏品還有很多。推磨時用來接粉的竹匾,是鬱根榮從(cong) 甲魚塘柴堆裏“搶救”回來的;一本上世紀50年代適齡青年應征入伍的“健康證”,來自一位89歲村民的捐贈;祖輩使用的龍骨水車,是鬱根榮動員自己的叔叔捐出來的……

  在文旅部門的指導下,農(nong) 耕館進行了整改提升。不僅(jin) 清理了重複的展品,還在展品旁增設說明牌,便於(yu) 參觀者理解老物件的用途和意義(yi) 。今年8月,善璉車家兜村農(nong) 耕館入選浙江省第二批鄉(xiang) 村博物館名單。

  “這個(ge) 竹簍是用來背貨的,我小時候也背過呢。”一位村民帶著家人來到這裏,一邊給孩子講解,一邊重溫舊日時光。

  除了本地人,外地慕名而來的參觀者也有不少。鬱根榮說,希望讓更多人記得住鄉(xiang) 愁,感悟悠遠淳厚的農(nong) 耕文化。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