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芯”羅棋布 江蘇春耕春管氣象新

發布時間:2023-02-17 15:10:00來源: 新華日報

  田間有“耳目”、雲(yun) 端有“大腦”、診病有“神醫”,春耕春種時節,數字技術讓江蘇農(nong) 民“慧”耕“慧”種,繪就別樣“春耕圖”。

  田間“巡邏”,全靠“數字工友”

  常熟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示範園內(nei) ,千畝(mu) 麥田裏一片碧綠。田埂上,安裝了北鬥導航係統的智慧大田機器人正在自動巡田,它們(men) 被麥田管理人員親(qin) 切地稱作“數字工友”。

  “目前1500畝(mu) 製種區域隻需要2—3名管理人員,都靠‘數字工友’給力!”園區管理辦副主任王文青告訴記者,麥田中每隔百米都安裝了農(nong) 田物聯網係統,配套衛星遙感數據“空天地”一體(ti) 化大田監測體(ti) 係,監測小麥的長勢和病蟲害情況。

  這些“數字工友”們(men) 來自揚州大學智慧農(nong) 業(ye) 研究院院長孫成明教授團隊。團隊骨幹、揚州大學農(nong) 學院副教授劉濤介紹,智慧大田機器人搭載多個(ge) 攝像頭,可實現農(nong) 田日常管理及土壤墒情監測、病蟲草害監測、水肥管理等信息的可視化管控,“我們(men) 希望通過收集農(nong) 田病蟲草害和作物長勢信息,建立完善的農(nong) 田大數據核心庫,利用先進的人工智能算法將監測到的農(nong) 田實時信息與(yu) 數據庫進行匹配分析,從(cong) 而獲取當前農(nong) 作物的生長情況信息。再進一步利用作物生產(chan) 決(jue) 策算法針對不同生長情況的農(nong) 田構建決(jue) 策處方,讓施肥、打藥和灌水等農(nong) 事操作更簡單。”

  在興(xing) 化市釣魚鎮省級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示範園區內(nei) ,伴隨著旋翼的嗡嗡聲,一架無人機低空掠過麥田,白色霧狀的農(nong) 藥均勻地噴灑在綠油油的小麥上。“現在處於(yu) 小麥返青期,大田間分類管理的關(guan) 鍵是苗情監測,根據實時苗情狀況定量調控肥水藥管理方案,實現促弱控旺穩壯。”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國家信息農(nong) 業(ye) 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劉小軍(jun) 教授告訴記者,圍繞麥田的精確化管理,他們(men) 在田間安裝了物聯網采集設備,並借助“天空地網”立體(ti) 化監測技術,實時獲取小麥長勢情況。根據近期衛星遙感監測數據,全省小麥一類、二類苗占比達80%以上,還需重點加強弱苗和旺長苗的肥水調控,抓好病蟲草害的綜合防治。

  近年來,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智慧農(nong) 業(ye) 團隊通過建立江蘇智慧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采用基於(yu) “互聯網+”的線上線下“雙線共推”新型技術推廣模式,在興(xing) 化、如皋、吳江、睢寧等地,廣泛開展智慧農(nong) 作技術示範推廣工作,有效克服傳(chuan) 統作物栽培中看苗診斷和肥藥施用量難以定量等難題,相關(guan) 技術成果還榮獲2019—2021年度全國農(nong) 牧漁業(ye) 豐(feng) 收獎一等獎。

  指甲蓋大小的芯片,讓病害無處遁形

  今年春雨較長,如何根據苗相長勢確定合理的施肥量?化學除草又有哪些要點?2月12日起,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薑東(dong) 教授小麥栽培團隊陸續前往薑堰、徐州、常州、句容等地為(wei) 當地種糧大戶指導田間管理技術。

  團隊蔡劍副教授介紹,越來越多種糧大戶加入由高校、企業(ye) 、大戶組成的全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業(ye) 聯盟,團隊組織實施“綠色豐(feng) 優(you) ”技術模式,為(wei) 種植大戶提供定製的、實用的綠色高效全程技術解決(jue) 方案,“該技術模式常規施肥播種增產(chan) 增效均非常顯著,在旋耕條件下,產(chan) 量增加6.50%;在免耕條件下,產(chan) 量增加7.10%。”

  在江陰市青陽鎮,處於(yu) 休整狀態的稻田正在等候播種,一批稻瘟病監測儀(yi) 樣品已經抵達當地。這個(ge) 春天的“快遞”來自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青年首席、江蘇大學楊寧教授,過幾天他還將到田地裏調試安裝。

  “稻瘟病對水稻生產(chan) 的損失率可達10%—20%,病害監測難度在於(yu) 稻瘟病原孢子混雜在各類細菌孢子和花粉中,難以捕捉。”楊寧告訴記者,稻瘟病害被衛星、無人機等遙感監測發現時,往往已經出現大麵積病害。為(wei) 了在氣體(ti) 傳(chuan) 播期間就鎖定“狡猾”的病菌,江蘇大學與(yu) 中國水稻研究所聯合研發稻瘟病監測儀(yi) ,其中載有指甲蓋大小的氣流控製芯片,精準捕捉隻有幾個(ge) 微米的稻瘟病孢子,並通過自主研發的多光譜衍射成像技術“放大”成像,“相當於(yu) 125台顯微鏡同時工作,實時計算出孢子數量,直接連接物聯網平台,結合溫濕度數據及時判斷病害情況,精準指導早期農(nong) 藥噴灑,使作物病蟲害防治如同有了‘神醫’。”

  天氣轉暖,蟲害也逐漸增多。在常熟市董浜鎮觀智村田間,一款新型遠程蟲情測報儀(yi) 正保障著農(nong) 作物的安全。除了AI識別害蟲並查看害蟲曲線圖,還可通過遠程自動調節誘蟲板自動捕蟲,精準誘殺。該村農(nong) 技人員何玲介紹,董浜鎮“數字農(nong) 業(ye) ”建設已經基本覆蓋農(nong)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智慧農(nong) 業(ye) 服務係統在3D數字呈現技術和物聯網技術支持下,實現農(nong) 業(ye) 基礎信息采集、田間灌溉、遠程監測預警、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追溯等業(ye) 務的全程智能化管理。

  智慧農(nong) 業(ye) ,把增值收益留在農(nong) 村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做好2023年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深入實施數字鄉(xiang) 村發展行動,推動數字化應用場景研發推廣。加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大數據應用,推進智慧農(nong) 業(ye) 發展。

  “我們(men) 相信,隨著智慧農(nong) 業(ye) 的不斷發展,未來將可逐步提高農(nong) 業(ye) 勞動生產(chan) 率、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chan) 出率,實現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智慧化、管理數字化、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網絡化、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信息服務個(ge) 性化,為(wei) 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實現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孫成明表示。

  智慧農(nong) 業(ye) 作為(wei) 一種現代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已成為(wei) 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的一種業(ye) 態。把農(nong) 業(ye) 增值收益留在農(nong) 村、留給農(nong) 民,數字技術與(yu) 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如何碰撞出“最優(you) 解”,需要科技與(yu) 農(nong) 民的“雙向奔赴”,更離不開農(nong) 技人員發揮“中間人”作用。

  “智慧農(nong) 業(ye) 仍處在推廣階段,關(guan) 鍵是要讓農(nong) 戶心裏對技術放心、敢用、善用。”省農(nong) 科院副院長孫洪武表示,作為(wei) 農(nong) 技人員,就要做給農(nong) 民看,帶著農(nong) 民做。“當前智慧農(nong) 業(ye) 出現的場景更多地在一些應用示範基地。我們(men) 希望依靠這些示範基地,探索建立多主體(ti) 參與(yu) 的協同推廣新機製,實現項目、人才、基地、資金一體(ti) 化配置,並開通雙向服務平台答疑解惑,讓數字成果真正轉化為(wei) 數字糧倉(cang) 。讓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勢。”江蘇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科教處副處長黃銀忠認為(wei) ,把農(nong) 產(chan) 品增值收益留在農(nong) 村、留給農(nong) 民,需要深層次解決(jue) 科研與(yu) 成果轉化“兩(liang) 張皮”的問題。提高智慧農(nong) 業(ye) 的成果轉化率,重在著力搭建好技術體(ti) 係,服務新主體(ti) ,培育新農(nong) 人。(楊頻萍 葉真 程曉琳)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