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科技守護大國糧倉(開卷知新)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上強調“保障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的頭等大事”,指出“保障糧食安全,要在增產(chan) 和減損兩(liang) 端同時發力”。糧食倉(cang) 儲(chu) 設施是實現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我國糧食倉(cang) 儲(chu) 設施實現跨越式發展,儲(chu) 運減損關(guan) 鍵技術不斷提質升級,綠色科技在守護大國糧倉(cang) 、守牢國家糧食安全底線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說,層出不窮的科技成果正在為(wei) 節糧減損以及糧食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動力,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讓大國糧倉(cang) 根基更牢。
打造長儲(chu) 長新的綠色糧倉(cang)
多年來,我國糧倉(cang) 設施建設不斷推進,倉(cang) 容規模持續增加。如今遍布全國的標準倉(cang) 房完好倉(cang) 容逾7億(yi) 噸,設施功能不斷完善,儲(chu) 糧技術應用總體(ti) 達到世界較先進水平,安全儲(chu) 糧能力持續增強。走進現代化糧倉(cang) ,整齊劃一,氣勢恢宏,機械通風、穀物冷卻、環流熏蒸、糧情測控等自主創新的儲(chu) 糧技術已成為(wei) 國有糧食倉(cang) 儲(chu) 企業(ye) 的標配。
隨著社會(hui) 的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對綠色、安全、營養(yang) 、健康的優(you) 質糧食需求越來越迫切,推動我國綠色儲(chu) 糧技術不斷發展。綠色儲(chu) 糧是指以儲(chu) 糧生態學理論為(wei) 基礎,采取一係列有效的生態手段,避免或者盡量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在確保糧食安全、衛生的基礎上實現更好的糧食儲(chu) 存品質。近年來,我國綠色儲(chu) 糧科技在糧食儲(chu) 藏保鮮保質、蟲黴防治和減損降耗關(guan) 鍵技術等方麵不斷取得新成果,為(wei) 糧食打造一個(ge) 更宜居的“家”。
低溫準低溫儲(chu) 糧技術是較為(wei) 理想的綠色儲(chu) 糧技術。在儲(chu) 糧過程中,利用自然冷卻或者人工製冷使倉(cang) 內(nei) 糧食處於(yu) 較低溫度環境,從(cong) 而防止或減緩有害生物的侵襲和糧食品質劣變,最大限度地保持糧食原有品質。我國南方空氣濕度大、多陰雨天氣、年平均溫度偏高等自然因素,給糧食倉(cang) 儲(chu) 帶來挑戰。四川省2014年起在全國率先大規模應用綠色低溫儲(chu) 糧技術,形成淺層地能、水冷、風冷及其組合而成的技術體(ti) 係,平均糧溫常年保持在18攝氏度以下,讓儲(chu) 糧在新鮮度和營養(yang) 價(jia) 值上保持穩定。糧食效益隨之得到提升,相比常規儲(chu) 糧方式,低溫儲(chu) 糧每噸糧食能為(wei) 企業(ye) 增加100元左右的綜合收益,這一技術應用前景廣闊。
氮氣氣調儲(chu) 糧技術是當前國內(nei) 外綠色儲(chu) 糧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這一技術使用清潔、無味、對人體(ti) 無毒的氮氣,作為(wei) 綠色、環保的糧食儲(chu) 藏介質,用高濃度氮氣在糧倉(cang) 內(nei) 形成不利於(yu) 害蟲及黴菌生長發育的生態環境,抑製糧食呼吸,實現蟲黴防治、延緩糧食品質變化,可有效保糧,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
非化學藥劑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在我國糧倉(cang) 中也得到廣泛應用。如利用微波殺蟲、高頻電熱殺蟲等電磁殺蟲技術,可大幅提升害蟲除治效率。再如食品級惰性粉物理防蟲技術,惰性粉性質極其穩定,無分解、無汙染,落在蟲子身上後,會(hui) 劃破蟲子體(ti) 表的保護性蠟質並吸收其體(ti) 內(nei) 水分,導致蟲體(ti) 嚴(yan) 重脫水並死亡。近年來,各地還積極探索應用多殺菌素、紫光燈誘捕等生物物理防蟲治蟲技術,並與(yu) 低溫、氣調等技術綜合應用,達到了良好的儲(chu) 糧效果。
建設“明察秋毫”的智慧糧倉(cang)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把雲(yun) 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不斷應用於(yu) 糧食儲(chu) 藏領域,推進以“智慧糧倉(cang) ”為(wei) 願景的信息化建設,加快智能化糧庫科技投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智慧糧倉(cang) 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可以實現“一卡通”全流程管理。從(cong) 糧食入庫登記開始,到檢斤、驗質、入倉(cang) 、結算,再到儲(chu) 藏、出倉(cang) ,物聯網設備都可以自動進行數據采集和傳(chuan) 輸,真正做到全流程可控和隨時隨地的責任追溯。
糧食保管需要對糧倉(cang) 的溫度、濕度以及糧食品質等情況進行全方位監測。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監測糧溫,因為(wei) 溫度是反映糧情的晴雨表。智慧糧倉(cang) 在糧食入倉(cang) 後,會(hui) 根據糧倉(cang) 廒間大小將電子測溫電纜均勻鋪設在糧堆中間,形成全覆蓋的立體(ti) 檢測網絡。這樣就可以在電腦上實時監測溫度變化,通過人工智能模型和大數據分析對糧情變化趨勢進行智能預測和預警。
為(wei) 保證糧情穩定,必須要根據溫度和天氣變化給糧堆通風,智能通風係統可以根據預設溫度值遠程自動通風,相比傳(chuan) 統機械通風,不僅(jin) 明顯提高效率,還可以將糧食水分保持在最佳狀態。另外智能機器人在糧倉(cang) 作業(ye) 中的應用是今後的發展方向,機器人將代替人工從(cong) 事進糧、平倉(cang) 、出糧等髒重累、機械重複的工作。如糧食智能入倉(cang) 集成設備、平倉(cang) 機器人、移動式吸塵器等,改變了糧倉(cang) 傳(chuan) 統作業(ye) 模式,大大提高了作業(ye) 效率。
智慧糧倉(cang) 的建設,相當於(yu) 給糧倉(cang) 裝上了“千裏眼”和“順風耳”,全倉(cang) 糧情一目了然,糧食進出倉(cang) 全程監管,可將儲(chu) 存損耗率控製在1%以內(nei) ,盡可能讓收獲的糧食顆粒歸倉(cang) 。在這一過程中,還真正做到了糧食數量質量管控的責任可追溯,大大提升了糧食管理效率,確保儲(chu) 備糧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儲(chu) 存安全,確保國家急需時“調得動,用得上”。
耕好節糧減損的“無形糧田”
數據顯示,全球約14%的糧食在收獲後到零售前的供應鏈環節被損失掉。從(cong) 全產(chan) 業(ye) 鏈糧食損失和浪費情況的分布看,發展中國家主要發生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收獲後儲(chu) 藏環節,而發達國家主要發生在消費階段。據統計,我國糧食在產(chan) 後環節,尤其是在儲(chu) 藏、運輸和加工環節,每年損失量約700億(yi) 斤。作為(wei) 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chan) 國和消費國,我國節糧減損的空間還很大,必須堅持開源與(yu) 節流並重,增產(chan) 與(yu) 減損並行。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一步將節糧減損作為(wei) 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工作之一,加強糧食生產(chan) 、收購、儲(chu) 存、運輸、加工、銷售、消費等全鏈條管理,推廣糧食產(chan) 後減損技術,不斷提升科學儲(chu) 糧減損能力。但從(cong) 總體(ti) 上看,當前全社會(hui) 節約意識仍需加強,製止餐飲浪費相關(guan) 約束機製還需健全,糧食損失浪費問題在不同領域、不同環節仍不同程度存在。比如生產(chan) 環節、產(chan) 後環節仍然存在糧食損失,尤其是農(nong) 戶儲(chu) 糧存在短板。
國家糧食部門先後實施農(nong) 戶科學儲(chu) 糧專(zhuan) 項,建設糧食產(chan) 後服務體(ti) 係,有效滿足農(nong) 民糧食收獲後的清理、烘幹、存儲(chu) 等技術服務需求。自2007年以來,專(zhuan) 項共為(wei) 26個(ge) 省份的農(nong) 戶建設經濟、適用、防蟲、防黴的標準化儲(chu) 糧新裝具1000萬(wan) 套,使用了新裝具的農(nong) 戶儲(chu) 糧損失率由平均8%降至2%以內(nei) 。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深入開展糧食節約行動,通過大力推廣應用綠色儲(chu) 糧等技術,加快實施糧食綠色倉(cang) 儲(chu) 提升行動,建設智慧糧倉(cang) ,全麵倡導適度加工、合理加工,切實提高成品糧出品率和加工轉化率,深入開展愛糧節糧健康消費科普教育,多措並舉(ju) 推進全鏈條節糧減損,耕好節糧減損的無形糧田。
做好糧食倉(cang) 儲(chu) 工作,是提高糧食收儲(chu) 調控能力、確保糧食儲(chu) 存安全、推動糧食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保障。矚目未來,我國將建成設施設備現代化、綠色儲(chu) 糧生態化、倉(cang) 儲(chu) 管理智慧化的糧食倉(cang) 儲(chu) 體(ti) 係,不斷築牢大國糧倉(cang) ,為(wei) 穩定農(nong) 民增收、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促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保障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為(wei)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chu) 備局原總工程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