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黃河口 河海交匯處,濕地氣象新

發布時間:2023-03-07 16:47: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黃河入海口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眾(zhong) 多珍稀鳥類的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為(wei) 進一步提升濕地修複和保護水平,當地實施生態補水、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等措施,努力為(wei) 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態保護治理探索更多路徑。

  九曲黃河綿延萬(wan) 裏,從(cong) 山東(dong) 東(dong) 營入海。泥沙在此衝(chong) 刷沉積,造就了神奇壯美的黃河三角洲,孕育出大片濕地。這是我國暖溫帶最廣闊、最完整、最年輕的濕地生態係統。

  為(wei) 保護黃河口濕地生態係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於(yu) 1992年建立。近年來,東(dong) 營市堅持保護優(you) 先、自然恢複為(wei) 主,累計投資13.6億(yi) 元,實施17個(ge) 濕地修複項目,探索出陸海統籌、係統修複、綜合治理的濕地修複模式。

  實施生態補水,提升區域水土環境

  黃河三角洲保護區,木棧道兩(liang) 側(ce) 葦蕩曳曳。

  多年前,由於(yu) 黃河來水量持續減少,流路固化、河床下切,黃河與(yu) 濕地、灘塗的水文連通性降低,淡水補給減少;加上海水倒灌,土壤鹽堿化嚴(yan) 重,黃河三角洲濕地的生態受到嚴(yan) 重影響。

  打通水係,成為(wei) 修複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的關(guan) 鍵。近年來,東(dong) 營市委托中國水利水電科學院編製《山東(dong)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資源配置與(yu) 水係連通規劃(2018—2030年)》,構建科學合理的“取、蓄、輸、用、排”水係格局,形成“河、陸、灘、海”入海循環主幹道,從(cong) 而實現健康、可持續的區域水土環境。根據規劃,東(dong) 營市先後實施十幾項以水係連通為(wei) 主的生態修複工程,疏通了241公裏濕地水係,打通了黃河與(yu) 濕地間的“毛細血管”。

  水係連通後,東(dong) 營市持續加大保護區生態補水力度,相繼實施黃河生態調水、刁口河豐(feng) 水期調水等,近3年為(wei) 黃河三角洲保護區生態補水4.69億(yi) 立方米,有效緩解了濕地的土壤鹽堿化,濕地生態功能明顯改善。

  “為(wei) 確保黃河水引得出、送得到,2022年保護區新建6個(ge) 引黃閘口,實現保護區濕地全年不間斷按需補水。2022年汛前黃河調水調沙大流量過程進入山東(dong) 以來,黃河三角洲保護區12個(ge) 取水口全部開啟,實施生態補水。”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修複工程專(zhuan) 班副組長王立冬介紹。

  根據動植物生長環境,黃河三角洲保護區將濕地劃分為(wei) 49個(ge) 區域,每個(ge) 區域實現按需補水、分區補水、科學補水。在黃河水滋養(yang) 下,如今這裏水豐(feng) 草茂、生機盎然。

  防治外來物種入侵,恢複濕地植物生境

  穿過蘆葦蕩,在淺灘深處可見一簇簇火紅的鹽地堿蓬連綿成片。極目遠眺,濕地仿佛鋪上了一塊巨型“紅地毯”,蔚為(wei) 壯觀。

  從(cong) 夏至秋、由綠至紅,這片“紅地毯”成為(wei) 黃河三角洲保護區的自然奇觀。鹽地堿蓬是耐鹽先鋒植物,可以固著地表鹽分,對鹽堿土壤有積極改良作用。但在多年前,鹽地堿蓬的生存空間,卻一度被入侵物種互花米草擠占。

  “上世紀80年代,互花米草進入黃河三角洲附近的潮間帶,2010年開始在保護區內(nei) 迅猛擴張,嚴(yan) 重影響了灘塗潮汐水文過程,導致鹽地堿蓬嚴(yan) 重退化,如果不及時控製,局部區域的‘紅地毯’景觀可能會(hui) 消失。”東(dong) 營市海洋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王進河介紹。

  “互花米草還嚴(yan) 重威脅其他本土動植物的生存和生態係統健康。”王進河說。

  2016年以來,東(dong) 營市從(cong) 技術上攻關(guan) ,聯合中國科學院煙台海岸帶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利用地理信息係統、遙感技術,結合野外實地勘測調查,通過野外治理實驗和室內(nei) 模擬分析,摸清了黃河三角洲互花米草分布格局、入侵機製,形成了圍淹+刈割、刈割+翻耕、施用除草劑3種治理方式,並陸續實施治理工程。

  根據國家開展的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部署,東(dong) 營市結合省、市互花米草治理工作方案,先後實施互花米草治理實驗項目、自然保護區濕地修複工程等,有效遏製了互花米草的泛濫,潮間帶生物種群得到有效恢複。

  濕地修複項目同步啟動。東(dong) 營市開展微地形改造,恢複原生態本底環境,通過補充鹽地堿蓬、海草床等本土植被種源等方式,提高本土植被覆蓋度,加快濱海生態係統自我修複進程。截至目前,保護區累計退耕還濕、退養(yang) 還灘7.25萬(wan) 畝(mu) ,累計恢複鹽地堿蓬、海草床5.2萬(wan) 畝(mu) ,濕地麵積增加188平方公裏,增長了12.3%。

  采用信息技術,有效嗬護棲息鳥類

  一對鳥兒(er) 扇動翅膀掠過水麵,姿態輕快優(you) 美。“快瞧,東(dong) 方白鸛!”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hui) 高級工程師趙亞(ya) 傑手指屏幕,“這對東(dong) 方白鸛2022年已經成功繁殖了3隻幼鳥。”

  在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大屏幕上,鳥兒(er) 的“一舉(ju) 一動”清晰可見。為(wei) 了實時掌握每片濕地鳥類活動的情況,2022年,東(dong) 營市綜合運用互聯網、大數據、遙感、雷達等信息技術手段,借助“天空地海”一體(ti) 化監測網絡,在保護區搭建了鳥類動態實時監測係統。

  “我們(men) 在道路出入口、鳥類分布區、道路節點等關(guan) 鍵位置布置24小時監控係統,鳥兒(er) 進入監控區域,就能被自動識別、記錄,不僅(jin) 能鑒別種類,還能實現計數。監控還能幫助我們(men) 實時掌握‘風吹草動’,確保鳥類棲息不受人為(wei) 活動幹擾。”趙亞(ya) 傑介紹,目前,保護區共安裝視頻監控50餘(yu) 處,累計衛星跟蹤國家重點保護鳥類135隻。

  黃河三角洲保護區內(nei) ,鳥巢隨處可見。為(wei) 了給鳥兒(er) 一個(ge) 安穩的“家”,東(dong) 營市重點實施黑嘴鷗、東(dong) 方白鸛、鶴類等物種棲息地保護,在保護區架起人工巢、建起繁殖島。

  近年來,保護區鳥類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加,由建區之初的187種增至現在的371種。如今,黃河三角洲保護區是東(dong) 亞(ya) —澳大利西亞(ya) 和環西太平洋兩(liang) 條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也是東(dong) 方白鸛全球重要繁殖地、黑嘴鷗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鶴全球第二大越冬地。

  “當前,東(dong) 營市正加快創建黃河口國家公園,規劃麵積3523平方公裏,其中陸域麵積1371平方公裏、海域麵積2152平方公裏,努力為(wei) 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態保護治理探索更多路徑。”東(dong) 營市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於(yu) 紅波說,“未來,這片濕地將更加富有生機,碧波蕩漾,群鳥翔集,美如畫卷。”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