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麵對麵)解決14億人吃飯問題,中國如何突破農業“芯片”瓶頸?
中新社北京3月6日電 題:解決(jue) 14億(yi) 人吃飯問題,中國如何突破農(nong) 業(ye) “芯片”瓶頸?
——專(zhuan) 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原副院長萬(wan) 建民
中新社記者 陳溯 夏賓
民以食為(wei) 天。作為(wei) 一個(ge) 人口大國,中國人吃飯問題始終備受關(guan) 注。隨著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食物消費升級,滿足14億(yi) 人的“餐桌”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種子被譽為(wei) “農(nong) 業(ye) 芯片”,對持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意義(yi) 重大。近年來,中國官方提出要“打贏種業(ye) 翻身仗”,中國202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進一步提出“深入實施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
中新社“兩(liang) 會(hui) ·麵對麵”邀請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原副院長萬(wan) 建民,請他就中國種業(ye) 麵臨(lin) 的挑戰以及如何打贏種業(ye) 翻身仗、確保糧食安全分享觀點和看法。
訪談實錄摘編如下:
中新社記者: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為(wei) 何強調種業(ye) 振興(xing) ?從(cong) 糧食安全的角度看,中國種業(ye) 現狀如何?農(nong) 業(ye) “芯片”麵臨(lin) 著哪些“卡脖子”問題?
萬(wan) 建民:當前,中國人的糧食安全是大的食物安全概念,“種業(ye) 振興(xing) ”指的不隻是農(nong) 作物,也包括畜禽、水產(chan) 、林草等,這些都是糧食安全、食物安全的範疇。中國對種業(ye) 高度重視有多個(ge) 原因。
第一,在提高糧食產(chan) 量的諸多科技中,良種對增產(chan) 的貢獻率最大,目前全國範圍內(nei) 農(nong) 作物良種對增產(chan) 的貢獻率超過45%,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平均超過50%。
第二,目前中國的種業(ye) 發展仍然不能滿足糧食生產(chan) 以及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比如,目前中國要發展養(yang) 殖業(ye) ,就需要大豆、玉米等飼料作物,尤其是大豆,中國大豆的單產(chan) 水平與(yu) 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差距較大,而且差距在不斷擴大。1990年,中國大豆單產(chan) 與(yu) 國外先進水平相比、比如美國,單產(chan) 水平大概低40多公斤,到2021年,每畝(mu) 單產(chan) 要低102公斤。單產(chan) 水平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國良種的培育水平跟國外的差距在擴大。
目前中國種業(ye) 麵臨(lin) 的發展瓶頸問題包括:一些品種依賴國外,比如白羽肉雞,部分高端設施農(nong) 業(ye) 蔬菜種子依賴於(yu) 進口,還有奶牛、生豬等有一部分仍需要進口,中國農(nong) 業(ye) 發展中非常需要這些進口種源。因此,種業(ye) 發展對於(yu) 解決(jue) 糧食安全是一個(ge) 至關(guan) 重要的問題。
中新社記者:主要糧食作物方麵,中國水稻育種居世界前列。目前中國水稻種業(ye) 呈現哪些特征?水稻育種還有哪些瓶頸製約?
萬(wan) 建民:中國長期高度關(guan) 注糧食安全問題,在水稻、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的物種育種過程中,第一個(ge) 追求目標就是產(chan) 量、單產(chan) 。因此,中國的水稻單產(chan) 在國際上處於(yu) 一個(ge) 比較好的水平,比國際平均水平要高70%。現在全國4.5億(yi) 畝(mu) 水稻,平均單產(chan) 約為(wei) 474公斤。但對水稻品質的改良,包括病蟲害抗性,以及對鹽堿地或者不良土壤的適應能力等方麵還需要加強。
近年來,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的指導下,中國對水稻品質進行了大量改良,水稻的食味品質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與(yu) 中國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食味品質需求不斷提高相比仍有差距。因此下一步,要在確保產(chan) 量不降低的情況下,進一步提升稻米的食味品質,提高抗病蟲水平,提高水稻對土壤中氮磷鉀的利用效率,從(cong) 而減少化肥農(nong) 藥的使用,培育有利於(yu) 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品種。
中新社記者:2021年7月,中國出台了《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方案》,請結合您的領域談一談,現在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的進展如何?
萬(wan) 建民:近年來,中國的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還是取得了很大進展。水稻、小麥等優(you) 勢作物在繼續保持產(chan) 量領先的情況下,作物品質改良得到很大進步,比如,高端優(you) 質水稻品種已經初步培育成功,而且正在不斷示範推廣,此外成功培育了很多適合於(yu) 饅頭、麵條、麵包、餅幹等不同用途的專(zhuan) 用小麥品種,也得到大麵積推廣。目前中國居民吃到的很多麵條、饅頭、水餃等麵食的品質有了很大進步。
中新社記者:如何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力打好種業(ye) 翻身仗?
萬(wan) 建民:種業(ye) 翻身仗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ge) 長期努力的過程。
第一,農(nong) 業(ye) 領域要加強基礎研究,特別是一些重要性狀的分子基礎,如何把產(chan) 量、品質、抗性等重要性狀形成的一些分子基礎搞清楚,對品種改良有積極推進意義(yi) 。
第二,要加快推進技術創新,特別是核心技術攻關(guan) 。比如,育種技術中的基因編輯、全基因組選擇、合成生物技術及智能設計技術等。近幾年,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的結合推動了傳(chuan) 統育種向現代生物技術育種發展。掌握這些技術創新非常關(guan) 鍵,當前基因編輯技術的一些專(zhuan) 利仍然被國外的跨國公司掌握。近年來,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的支持下,中國在這方麵也取得一定進展和突破,但要把這些技術真正係統高效地應用於(yu) 育種,還需要做大量工作。
第三,要耐得住寂寞,要專(zhuan) 注培育突破性品種。中國每年都要審定很多品種,但有一部分品種還有同質化現象,沒有突破性進展,未來需要花一定精力,去做一些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重大突破性品種的培育。比如,品質上有很大提升、抗病蟲有很大提升,或者是資源高效利用方麵有很大提升,而不是對現有品種的一些重複性、低水平改良。
中新社記者:中國提出要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農(nong) 業(ye) 強國,我們(men) 的農(nong) 業(ye) 強國應該是什麽(me) 樣?
萬(wan) 建民:打造中國特色的農(nong) 業(ye) 強國,第一是科技強,科研能力要強。目前中國農(nong) 業(ye) 的科研能力主要仍存在於(yu) 科研院所和大學,但種業(ye) 是一個(ge) 產(chan) 業(ye) ,因此不能隻有大學、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強,企業(ye) 的科技研發能力也要強。我們(men) 必須要加強基礎研究,加強技術開發,加強重大品種的培育。
第二是產(chan) 業(ye) 強。要能把種業(ye) 跟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緊密結合,種業(ye) 的企業(ye) 運行銷售能力也要強,同時培育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科技企業(ye) ,推動種業(ye) 科技創新要素不斷向企業(ye) 集聚,因此,要重視大學、科研院所與(yu) 企業(ye) 的有機協同和結合。
第三是保障供給能力強。對於(yu) 糧食安全的概念,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FAO)劃定為(wei) 三個(ge) 階段。第一個(ge) 階段是數量保障,第二個(ge) 階段是質量保障,第三個(ge) 階段是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目前,中國的糧食安全仍然處在第一個(ge) 階段,數量上有保障,但質量上仍然需要努力,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目前仍難以做到,因此在這個(ge) 方麵還需要做很多工作。
同時要給農(nong) 民、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者比較好的經濟收益,包括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的補貼政策應進一步完善。當前,主要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與(yu) 生產(chan) 成本仍有不匹配的地方,這樣容易挫傷(shang) 農(nong) 民的種糧積極性,這對整個(ge) 糧食安全是不利的,因此,讓農(nong) 民獲得相應的經濟收益是保障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的一個(ge) 重要方麵。(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