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三門烈士後人六子從軍
3月5日,在清華大學讀大三的台州三門籍學子鄭凱軒投筆從(cong) 戎,開啟軍(jun) 旅生活。從(cong) 清華學子變成新兵,他毅然決(jue) 然,這源於(yu) 良好的家風傳(chuan) 承。他是家族這一輩最小的男丁,接過了第六棒,至此,書(shu) 寫(xie) 了三門縣“一家六子皆從(cong) 軍(jun) ”的美談。
“小時候,是他送我去當兵。現在,他投筆從(cong) 戎,我支持他的決(jue) 定。”同輩男丁中的老大鄭士波說。
鄭士波是家族新一輩中跑出從(cong) 軍(jun) 第一棒的人,出生在三門縣亭旁鎮壩頭村上任鄭自然村。因曾外祖父金賢儉(jian) 的犧牲,奶奶金金珠作為(wei) 烈士遺屬領受補貼。“奶奶很受人尊敬。她一直嚴(yan) 格要求自己,對我們(men) 管得很嚴(yan) ,我們(men) 的從(cong) 軍(jun) 夢也源於(yu) 此。”鄭士波說。
金奶奶育有二子四女,鄭士波的父親(qin) 排行老大。到鄭士波這一輩,有10個(ge) 兄弟姐妹,其中6個(ge) 是男丁。小時候,奶奶會(hui) 給他們(men) 買(mai) 零食,也要求他們(men) 不許偷摘村民的水果,教他們(men) 做人的道理。
“亭旁鎮是革命老區,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men) 對英雄有著天然的崇拜。想成為(wei) 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從(cong) 軍(jun) 報國是青年熱門的選擇。”鄭士波說。
大一那年,他入伍了。每個(ge) 訓練科目,他都努力做到最好,一分鍾能做106個(ge) 俯臥撐,扔手榴彈扔到吃飯時雙手握不住筷子。
他會(hui) 和弟弟們(men) 分享軍(jun) 營裏的趣事。當兵四年,他榮立三等功一次、優(you) 秀士兵兩(liang) 次、嘉獎一次。
循著鄭士波的足跡,老鄭家開啟了“從(cong) 軍(jun) 模式”,每個(ge) 男丁都誌願投身軍(jun) 營,大姑姑家的周成相、二姑姑家的楊天越、三姑姑家的楊天書(shu) 、四姑姑家的何一帆相繼入伍。
入伍前,鄭士波都會(hui) 找他們(men) 談話,提出要求:能做的搶著做,不會(hui) 的學著做,要帶著榮譽回來。
弟弟們(men) 也不負眾(zhong) 望,三等功、優(you) 秀士兵、嘉獎,幾乎人人載譽而歸。
在鄭士波看來,部隊鍛煉人,經過部隊磨練的人品行正直,做事雷厲風行,完成任務不折不扣。“部隊教會(hui) 我很多,當兵不後悔,不當兵才會(hui) 後悔一輩子。”鄭士波感慨地說。
2023年,鄭士波的堂弟鄭凱軒應征入伍。“我是聽著哥哥們(men) 的故事長大的。部隊有最忠誠的衛士、最熱血的男兒(er) 、最真摯的感情,很難讓人不憧憬。”鄭凱軒說。如今,兄弟們(men) 奔波各處,聚會(hui) 時總繞不開部隊生活的話題。
“直到現在,我還多次夢見自己二次入伍,真的太懷念了。”鄭士波說,“隻要身體(ti) 條件允許,我希望我的孩子們(men) 也能投身軍(jun) 營曆練。”
如今,三門既有一門六子皆從(cong) 軍(jun) ,也有祖孫三代從(cong) 軍(jun) 、父子兵的許多例子,這是蟹鄉(xiang) 大地擁軍(jun) 愛軍(jun) 鄉(xiang) 風的寫(xie) 照。在三門,好男兒(er) 去當兵蔚然成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