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於國際理解教育的頭腦風暴在杭州舉行
“嗒嗒嗒……”伴隨著一聲聲輕快的快板,3月16日,一節生動活潑的《“邁向零排”碳足跡項目式學習(xi) 活動》研究成果匯報課在杭州南肖埠小學上演。
當天,浙江省國際理解·可持續發展教育聯盟2022年學術年會(hui) 、中國杭州名師名校論壇·教育國際周學術分論壇暨杭州凱旋教育集團南肖埠小學第十屆國際文化節在杭州市南肖埠小學召開。
作為(wei) 活動的承辦單位,杭州南肖埠小學已在國際理解教育領域有了十年探索——“人類命運共同體(ti) ”這一概念提出後,杭州凱旋教育集團南肖埠小學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校長林霞便意識到,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未來的中國需要更多具有國際視野的新型人才。論壇上,林霞作《在多元開放中提升全球勝任力:杭州市南肖埠小學國際理解教育十年探索》主題報告,從(cong) 學校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曆程、主要成效和未來展望三個(ge) 方麵進行分享。“學校先後經曆了起步、健步、闊步、信步四個(ge) 階段,在多元開放中不斷深化推進國際理解教育。”林霞說。
南肖埠小學所在的上城區,一直圍繞著“教好每一位學生、成就每一名老師、辦好每一所學校、幸福每一個(ge) 家庭”的目標,高水平推進優(you) 質均衡、人民滿意的美好教育引領區建設。“既要教育國際化,也要教育化國際。切實加強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在與(yu) 世界對話中彰顯中國元素。”上城區教育局黨(dang) 委書(shu) 記、局長項海剛表示要打造國際理解教育的上城品牌,為(wei) 打造更有價(jia) 值的國際理解教育平台提供更多的上城經驗。
當天,南肖埠小學經十年探索編纂的《中小學國際理解教育研究與(yu) 實踐》發布,這也是我國首個(ge) 研究國際理解與(yu) 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理論與(yu) 實踐的著作。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原院長方展畫指出,《中小學國際理解教育研究與(yu) 實踐》在理論上闡述了新時代國際理解教育的新定位、主要目標和內(nei) 容體(ti) 係,對世界教育2030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主要內(nei) 容進行了本土化的研究與(yu) 實踐,將國際理解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進行了緊密融合,形成了獨特的話語體(ti) 係和表達。浙江省教育廳副廳長湯筱疏也期望南肖埠小學能夠發揮國際理解教育十年經驗的優(you) 勢,聚焦學生的素養(yang) 提升,發展育人模式,放眼教育的諸多難題與(yu) 挑戰,共同麵對國際理解教育的發展,共同培育豐(feng) 碩教育果實。
可持續發展教育也是當天活動的重要議題。德國漢斯·賽德爾基金會(hui) 浙江代表處主任施小東(dong) 分享了德國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實踐經驗,“波鴻科勒霍爾茨小學利用麵積超過3500平方米的學校花園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學校實施的花園項目帶領學生親(qin) 近自然,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會(hui) 了敬畏自然;薩爾布呂肯—謝德學校的蜜蜂項目則教育學生對勞動的尊敬和熱愛。”
在杭州,依托漢斯 賽德爾基金會(hui) ,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概念也在逐步納入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政策中。浙江省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心常務副主任吳衛東(dong) 表示,中德兩(liang) 國雖然風土人情、曆史沿革、文化背景等差異巨大,但在可持續發展教育方麵,也有許多理念互通之處。“要聚焦中德兩(liang) 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圍繞創新、改革、開放的理念把浙江優(you) 秀經驗和成果傳(chuan) 播出去,做浙江省教育的先行者。”吳衛東(dong) 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