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霧栽培,種出瓜果蔬菜(講述·弘揚科學家精神)
人物名片
徐偉(wei) 忠:1971年10月生,浙江縉雲(yun) 人,浙江麗(li) 水市農(nong) 業(ye) 科學研究所工作設施農(nong) 業(ye) 技術負責人。他研發的鳥巢型蔬菜工廠技術被廣泛應用於(yu) 沙漠、海上、極寒高山等地區,有力地保障了偏遠地區蔬菜瓜果供應。被評為(wei) “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全國農(nong) 村青年創業(ye) 致富帶頭人”,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等榮譽。
不用土壤,自動噴霧,智能管理,讓植物在空氣中生長
驅車駛入浙江麗(li) 水市蓮都區岩泉街道雨傘(san) 崗村的土路,順著盤山路走了十幾圈,一座18米高的大棚映入眼簾,樣式很像一座福建“土樓”。
大棚內(nei) 部,鋼筋搭建成“蜂巢”結構,支撐起的鐵絲(si) 網麵繞著大棚盤旋向上,可以供人行走。兩(liang) 側(ce) 擺著一排排箱子,箱內(nei) 懸空掛著各種植物的根莖……
“這是紅薯。”徐偉(wei) 忠一邊走著,一邊把根拎起來,“嗬!看這根又密又壯,將近半米長。”繼續往前走,看到一排排桃樹,根大約有紅薯根的一半長,樹幹有兩(liang) 根手指粗。徐偉(wei) 忠說:“再過一年就能結出拳頭大的桃子了。”最上麵一排排的是水稻,徐偉(wei) 忠介紹:“這是巨型水稻,能長兩(liang) 米高,得踮腳才能摸著稻穗。”
植物根莖連著傳(chuan) 感器,如果表麵水膜有枯萎,電腦將啟動噴霧器自動噴出含營養(yang) 液的水霧。不同的植物搭配不同的營養(yang) 液,水滴通過箱底的水管分開收集後,經過殺菌,循環使用。
“這就是氣霧栽培技術,植物在空氣中生長,免施農(nong) 藥,不用土壤,智能管理。”徐偉(wei) 忠介紹,這項技術已被很多國內(nei) 外的專(zhuan) 家學者認可,也是真正幫助農(nong) 民致富增收的新技術。
氣霧栽培技術價(jia) 值有多大?僅(jin) 其中一項快繁技術,就被評估價(jia) 值1.4億(yi) 元。近年來,這項技術被廣泛應用於(yu) 沙漠、海上、極寒高山等地區,讓偏遠地區的人們(men) 吃上了新鮮的瓜果蔬菜。該技術還走出國門,在撒哈拉沙漠、俄羅斯高寒地區等各類惡劣環境中種出了綠色蔬菜。
將氣霧栽培、溫室設施、計算機控製等多項創新技術融合,2009年,徐偉(wei) 忠以《都市型設施園藝栽培模式創新及關(guan) 鍵技術研究與(yu) 示範推廣》項目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但徐偉(wei) 忠並沒有停下腳步,又試驗起了“植物森林”:“平地豎起一個(ge) 個(ge) 栽種柱,花卉、果樹、菌菇、水稻……所有植物都從(cong) 柱子上長出來,像一個(ge) 小森林。”為(wei) 了讓栽種柱更美觀,他請來專(zhuan) 業(ye) 人士做裝飾,讓大樹樹皮看起來栩栩如生,從(cong) 頭到腳長著不同的植物。他想著:“這樣一來,農(nong) 業(ye) 就能結合旅遊,給農(nong) 民帶來更多收入。”
隻有同土地打交道,才能獲得科研靈感,做好農(nong) 業(ye) 科研
1990年,徐偉(wei) 忠從(cong) 麗(li) 水農(nong) 校果樹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兩(liang) 次借錢承包荒山種樹。他一邊種樹一邊琢磨:“能不能控製溫度、濕度和光照,實現植物苗木快繁,縮短冗長的育苗期?”一次次試驗後,2001年,他終於(yu) 成功研發出植物非試管快繁技術。他推出的草地果園技術,一畝(mu) 地能種1000多棵桃樹,當年豐(feng) 收,還可以像稻子一樣,割掉再種一茬。
草地果園技術的推廣,為(wei) 技術團隊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收益,有了這筆經費支撐,徐偉(wei) 忠組建了自己的研究團隊,繼續加大科研力度。
徐偉(wei) 忠選擇的科研方向堅持一個(ge) 原則:直接瞄準田間地頭,每一項技術都要實實在在地滿足農(nong) 民的需求。
氣霧栽培技術實現產(chan) 業(ye) 化後,為(wei) 了讓更多農(nong) 民低成本享受技術紅利,徐偉(wei) 忠開始研究農(nong) 業(ye) 科研以外的領域……
在麗(li) 水市蓮都區仙渡鄉(xiang) 皂樹村田間,記者看到一座在建的新“土樓”:高24米,最外層支撐鋼的直徑僅(jin) 為(wei) 3.2厘米,裏麵的鋼直徑僅(jin) 為(wei) 2.5厘米。按理說,這樣高度的建築,所用鋼材應該很粗壯。
“這叫做弱材料高強度,在供人行走的鐵絲(si) 網麵上還可以開車。”徐偉(wei) 忠介紹,這是他的專(zhuan) 利產(chan) 品“鳥巢外三角結構+蜂巢六角形結構”,將小鋼管拚接成一個(ge) 個(ge) 三角形,再由眾(zhong) 多三角形鋼管構成一個(ge) 半球。這種大跨度的無支柱結構類似拱橋,每個(ge) 支點能承受300公斤的壓力。這樣一來,建造成本大大降低。
這些年,徐偉(wei) 忠謝絕了很多科研院所和企業(ye) 的邀請,一直留在家鄉(xiang) 的農(nong) 村,隻為(wei) 離農(nong) 業(ye) 科研更近一些。徐偉(wei) 忠說:“搞農(nong) 業(ye) 科研,隻有同土地打交道,才能獲得科研靈感,成果才有獨創性。”他不善應酬和交際,從(cong) 早到晚,都在琢磨如何實現農(nong) 業(ye) 技術上的突破和創新,總感覺時間不夠用。
除了氣霧栽培技術,他還發明了鳥巢溫室、植物水生誘變技術、植物的智能化栽培技術等,研製出國內(nei) 第一台國產(chan) 溫室大棚控製計算機。這些年,他的各種發明獲獎證書(shu) 有厚厚一摞。
免費開培訓班,無償(chang) 傳(chuan) 授農(nong) 業(ye) 技術,造福更多農(nong) 民
廣東(dong) 學員陳彬燁,采用氣霧栽培技術後找到致富門路,特意打電話給徐偉(wei) 忠報喜:“原來我們(men) 夫妻倆(lia) 最多管5畝(mu) 地,現在管100畝(mu) 都輕輕鬆鬆,產(chan) 量提高不止3倍,多虧(kui) 了這項技術!”
每年徐偉(wei) 忠都免費開培訓班,無償(chang) 傳(chuan) 授花卉、蔬菜、水果、糧食等栽培技術。培訓采取不定期報名,達到三四十名學員即開班。這些年裏,累計有1萬(wan) 多名學員聽過他的課、接受過他的指導。他的團隊將氣霧栽培技術免費推廣到全國各地,落戶3000多家企業(ye) 、科研院所,帶動20多萬(wan) 農(nong) 民掌握了這項技術。現在他還注冊(ce) 了抖音號,在上麵進行農(nong) 業(ye) 教學直播。
從(cong) 早到晚,徐偉(wei) 忠都有接不完的電話——多年來,經他培訓、指導的農(nong) 民,遇到了難題就打電話給他,請他幫忙解決(jue) 難題。
氣霧栽培技術從(cong) 大棚走到全露天,植物生長環境更貼近大自然,農(nong) 民投入更少。但病蟲害怎麽(me) 解決(jue) ?徐偉(wei) 忠又開始研究起了如何利用天然生態屏障構建生態平衡係統問題。
大棚冬季保溫浪費能源,徐偉(wei) 忠探索出肥皂水保溫技術,發明了發泡機器,一分鍾可以吹40立方米的肥皂泡,還研究出特殊的肥皂水配方,泡泡不會(hui) 馬上破裂,能維持很久。
“都說農(nong) 業(ye) 科技成果轉化率低,關(guan) 鍵是實用價(jia) 值高不高。真正有價(jia) 值的技術,就應該是能解決(jue) 實際問題的技術。”多年來,徐偉(wei) 忠與(yu) 學員交流,與(yu) 求助的農(nong) 民朋友交流,尋找共性問題,確定科研方向。“有了來自生產(chan) 實踐的反饋,就能不斷完善農(nong) 業(ye) 技術,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徐偉(wei) 忠說。
他時常告誡自己:“我身後有20萬(wan) 農(nong) 民,接地氣才是我的創新源泉。”
一心撲在熱愛的事業(ye) 上(記者手記)
“農(nong) 業(ye) 領域的科學家,就應該像袁隆平那樣,在田間地頭搞科研,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這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徐偉(wei) 忠把袁隆平當作偶像,他也想像袁隆平一樣,一輩子做農(nong) 業(ye) 科研,造福更多農(nong) 民。
徐偉(wei) 忠一心撲在熱愛的事業(ye) 上,對農(nong) 業(ye) 技術研究近乎癡迷。他不怕吃苦、樂(le) 於(yu) 奉獻,在科研道路上不肯懈怠、時時精進。他身上的這股韌勁,就是這個(ge) 時代科學家精神的映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