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西北大學依托秦創原轉化科技成果44項

發布時間:2023-03-21 16:25:00來源: 陝西日報

 

  今年以來,西北大學在深度融入秦創原建設、加強產(chan) 學研合作方麵動作不斷:3月3日,西北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平台落地西鹹新區灃東(dong) 新城,首批已有13家公司共計16項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入駐;年初,西北大學11支科研團隊入選2023年度陝西省秦創原“科學家+工程師”隊伍名單,申報的未來產(chan) 業(ye) 創新研究院順利通過省級認定……

  自秦創原建設啟動以來,西北大學推動科技成果轉化44項。

  深化“三項改革” 激發創新創業(ye) 活力

  去年9月,陝西奧緯特維森水處理科技有限公司入駐秦創原總窗口西鹹新區。這家科創企業(ye) 依托西北大學化學與(yu) 材料科學學院教授宮永寬團隊的技術成立,也讓宮永寬的“創業(ye) 夢”得以實現。

  宮永寬長期從(cong) 事仿細胞膜抗汙染塗層研究,研發的抗汙染過濾膜及含油汙水分離淨化技術成功破解了含油汙水的油水分離難題。他一直致力於(yu) 該項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曾多次與(yu) 省內(nei) 外企業(ye) 進行對接洽談,但最終因各種原因沒有成功。

  宮永寬沒有放棄。去年3月,在秦創原西北大學成果轉化線上路演專(zhuan) 場上,宮永寬團隊對該項目進行了路演推介,極大提高了項目知名度,成功吸引了投資機構。

  “為(wei) 加快項目轉化進度,學校根據‘三項改革’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試點精神,為(wei) 我們(men) 團隊設計了分階段‘許可+孵化’轉化模式,將技術成果以1200萬(wan) 元合同額實施許可,且轉化收益獎勵可繼續用於(yu) 技術孵化和進一步放大。”宮永寬說,學校允許投資機構分階段支付許可費用,強化了學校、企業(ye) 與(yu) 科研團隊的關(guan) 係綁定,降低了企業(ye) 壓力與(yu) 風險,也為(wei) 科研團隊增添了發展信心和動力。

  宮永寬的故事,是西北大學實施“三項改革”試點,積極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個(ge) 縮影。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介紹,學校以簡政、放權、讓利為(wei) 核心,以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為(wei) 牽引,探索形成了從(cong) 知識產(chan) 權培育、孵化到轉化的20餘(yu) 項製度,為(wei) 教師提供定製化轉化服務;在職稱評審中增設社會(hui) 服務序列,設立“微種子基金”,深度解決(jue) 成果轉化“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的難題。同時,學校進一步創新轉化模式,賦予完成人成果轉化定價(jia) 權與(yu) 轉化方式自主權,使得教師轉化收益比例提高。

  據介紹,“三項改革”試點啟動以來,西北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生態持續優(you) 化,教師參與(yu) 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目前,學校已遴選出百餘(yu) 項優(you) 質項目參加路演和成果推介,結合企業(ye) 和科研團隊需求,量身定製“賦權+現金”“賦權+約定收益”“轉讓+入股”等模式,完成科技成果轉化20餘(yu) 項,引導教師在秦創原創辦科創企業(ye) 10家。

  推進產(chan) 學研融合 培育“科學家+工程師”隊伍

  今年1月,省科技廳公布了2023年度陝西省秦創原“科學家+工程師”隊伍入選名單,西北大學集成電路可靠性預計及壽命建模分析“科學家+工程師”隊伍、電石爐高溫煙氣除塵淨化技術研究和應用“科學家+工程師”隊伍等11支科研團隊榜上有名。加上去年入選的14支團隊,該校已有25支秦創原“科學家+工程師”隊伍。

  據了解,陝西啟動秦創原建設後,在全國首次提出通過建設“科學家+工程師”隊伍推進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科學家+工程師”隊伍采取“首席科學家+首席工程師”負責模式,以高校和科研院所專(zhuan) 家人才為(wei) 核心,以企業(ye) 工程技術人員等協作為(wei) 基礎,以企業(ye) 或高水平創新平台為(wei) 依托,以攻克產(chan) 業(ye) 重大技術難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孵化科技企業(ye) 為(wei) 目的,形成科學家與(yu) 工程師相對固定的合作模式和工作機製。

  “以去年初入選的量子安全賦能‘科學家+工程師’隊伍為(wei) 例:團隊由教授彭進業(ye) 擔任‘首席科學家’、易迅通科技有限公司張友斌擔任‘首席工程師’,依托西北大學量子保密通信實驗室,充分發揮科學家擅長前端科技研發、工程師熟悉後端產(chan) 品開發的優(you) 勢,積極開展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及在經典網絡信息係統中的應用研究。”西北大學科技處處長楊濤說。

  一年來,量子安全賦能“科學家+工程師”隊伍初步形成“學院理論研究為(wei) 支撐,企業(ye) 負責樣機試製、產(chan) 業(ye) 落地為(wei) 主要路線”的發展模式,積極布局知識產(chan) 權與(yu) 成果轉化,目前已申請發明專(zhuan) 利7件、實施成果轉化1項。

  圍繞優(you) 勢學科 聯合地方共建秦創原

  “在融入秦創原建設過程中,學校結合地質、化工、生命科學等優(you) 勢學科特色,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陝西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要求,與(yu) 地方政府在產(chan) 業(ye) 布局、成果轉化、人才培養(yang) 等方麵加強合作。”西北大學副校長常江說。

  常江介紹,結合榆林能源富集優(you) 勢,西北大學與(yu) 榆林市政府在當地共建秦創原(榆林)碳中和產(chan) 業(ye) 創新穀。創新穀圍繞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CCUS)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西北大學榆林碳中和學院打造碳中和產(chan) 業(ye) 技術轉移中心,按照碳中和產(chan) 業(ye) 孵化園、能源裝備製造產(chan) 業(ye) 孵化園、能源互聯網產(chan) 業(ye) 孵化園3個(ge) 園區進行布局,進行碳中和產(chan) 業(ye) 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chan) 業(ye) 化及碳中和人才培養(yang) 。

  “在秦創原相關(guan) 政策支持下,西北大學榆林碳中和學院相繼獲批‘陝西省碳中和技術重點實驗室’‘應對氣候變化和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產(chan) 業(ye) 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等省級科研平台建設,牽頭組建成立陝西省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技術委員會(hui) ,統籌全省CCUS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相關(guan) 資源,著力解決(jue) CCUS產(chan) 業(ye) 發展中的基礎研究、關(guan) 鍵技術、通用標準和核心裝備等瓶頸問題,推動碳減排技術‘兩(liang) 鏈’融合發展。”常江說。

  去年5月,西北大學地質學係教授馬勁風團隊以技術入股的方式,與(yu) 榆林的民營資本聯合組建了陝西瀚坤世紀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開展10萬(wan) 噸級二氧化碳鹹水層地質封存科學試驗場建設及百萬(wan) 噸級大規模地質封存選址工作,推動建立全流程、係統化、可複製推廣的CCUS商業(ye) 模式。

  “試驗場預計到2030年達到每年100萬(wan) 噸至200萬(wan) 噸二氧化碳封存規模,2035年達到每年500萬(wan) 噸二氧化碳封存規模。我們(men) 將以規模化示範為(wei) 引領,帶動CCUS產(chan) 業(ye) 的科技與(yu) 工程創新,探索成本優(you) 化與(yu) 可持續運行之路。”馬勁風說。

  除了與(yu) 榆林的合作,西北大學還與(yu) 西安、渭南、鹹陽等地積極對接,推動科技資源與(yu) 地方產(chan) 業(ye) 匹配,共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通道更加暢通、科教資源配置機製更加優(you) 化,讓創新創業(ye) 創造活力充分釋放。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