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人共同參與“元宇宙”空間 挑戰永不落幕
“我叫‘靈’,是‘挑戰杯’001號參賽者,我將與(yu) 大學生參賽者同屏參與(yu) 、同台競技……”
3月17日晚,第十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ye) 計劃競賽全國決(jue) 賽開幕式暨大學生青創報國匯報會(hui) 的現場大屏中,數字仿真人——“靈”出現在主持台上做自我介紹。
這是北京理工大學青年團隊為(wei) 本次大賽特別設計開發的首個(ge) “數字人”。
本屆大賽以“元宇宙”為(wei) 一大鮮明特點。在“靈”的號召與(yu) 見證下,全國各大高校的參賽人員,將挑戰宣言傳(chuan) 送到了第十三屆“挑戰杯”的現場。
“這既是北理工人對元宇宙技術的一次大膽探索,也是元宇宙技術在教育領域的一次大規模應用。”北京理工大學設計與(yu) 藝術學院教師吳羽琛說。
自去年7月下旬以來,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數字表演與(yu) 仿真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就緊鑼密鼓地開啟“元宇宙賽場”的創建。
“挑戰杯·元宇宙”大型沉浸式數字交互空間包含北京理工大學良鄉(xiang) 校區數字校園、“挑戰杯世界”(虛擬展廳)、挑戰杯雲(yun) 舞台等場景。其中,數字校園1∶1還原了北京理工大學良鄉(xiang) 校區和相關(guan) 數字資產(chan) ;“挑戰杯世界”是一個(ge) 由參賽隊作品展位構建的電子芯片形態的虛擬世界;挑戰杯雲(yun) 舞台則是一個(ge) 圍繞科幻元素設計的虛擬世界。
“整個(ge) 交互空間采用了大規模即時雲(yun) 渲染技術,將大型沉浸式體(ti) 驗需要的圖形算力、存儲(chu) 需求放在雲(yun) 端,用戶可通過微信、i北理或鴻蒙等方式進入。”吳羽琛介紹。
在這個(ge) “空間”,可以選擇人物角色。變身為(wei) 數字人物後,眼前會(hui) 呈現出北京理工大學良鄉(xiang) 校區的景象,乘坐飛艇或騎自行車,即可細致遊覽校園全貌;還可以通過快速通道進入“挑戰杯世界”,看到上千件參賽作品的海報、展示視頻、展品成果和原理模型等;在挑戰杯舞台,決(jue) 賽開閉幕式進行時,可以“落座”身臨(lin) 其境參與(yu) 開閉幕式。
“這次大賽開設的‘元宇宙’空間,讓我這樣向往‘挑戰杯’,卻又無法到現場的人,也能有機會(hui) 深度參與(yu) 。”貴州職業(ye) 技術學校學生袁勇告訴記者。
“挑戰杯·元宇宙”交互空間在具備功能性、信息性、聯通性、載體(ti) 性的同時,通過數字人身份引入、虛擬交互機製、數字資產(chan) 創作等技術,有效增強了全國競賽的客觀性、群眾(zhong) 性、交流性,打造永不落幕的挑戰杯。
“交互空間係統與(yu) 日常的交互係統相比,最大的優(you) 勢在於(yu) 訪問成本低,不需要高配置的電腦,隻需要一部能上網的手機,不需要下載App,隻需要掃二維碼即可進入,而這也是難點所在。”北京理工大學2020級博士黃可翔告訴記者,為(wei) 了實現這一效果,背後有5000個(ge) 服務器在支撐,在同類型虛擬校園項目中是首例。
如此龐大的元宇宙賽場,不僅(jin) 是參賽者的舞台,也是北理工學子的“挑戰”課堂。
“在挑戰杯數字校園中,專(zhuan) 門開放了一個(ge) 特殊的分支場景——‘延安老校區’場景。用戶可從(cong) 傳(chuan) 送門穿越回北京理工大學的前身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的老校區中進行遊覽。”設計與(yu) 藝術學院教授薑可介紹,“這個(ge) 版塊完全由同學們(men) 自行開發設計,我隻給予大方向的指導。”
薑可補充說道:“以先進的數字排演虛擬仿真技術打造智慧思政課堂,同學們(men) 在設計的同時,能夠在宏大的模擬場景中獲得更直觀、沉浸式的思政教育,實現‘知情意行’相統一,極大地提升了教育的實效性。”
北理工設計學工業(ye) 設計方向研一學生王蘇晗,以另外一種形式在參與(yu) 挑戰杯,對我而言,“參與(yu) ‘元宇宙’空間開發設計,也是一次挑戰。”
“我們(men) 開發團隊根據相關(guan) 曆史資料,在挑戰杯元宇宙係統中重現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的曆史場景,帶領用戶在虛擬場景中探尋北理工的‘延安根、軍(jun) 工魂’。”而在接受這一任務之前,王蘇晗對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了解甚少。
這支學生團隊隻能通過史料記載、老照片、黑白紀錄片等零星碎片化材料,一點點拚湊出數字化的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曆史素材中隻說了有個(ge) 場館,但場館中具體(ti) 有些什麽(me) 東(dong) 西,比如窗戶應該朝哪個(ge) 方向開?這些完全都是根據我們(men) 自己想象設計的。”王蘇晗還記得,關(guan) 於(yu) 窗戶到底開向哪個(ge) 方向,當時同學們(men) 經曆了一番討論,最後一致決(jue) 定,窗戶應該向陽而開,“這也有一種意蘊,象征著革命人心中永遠向著太陽”。
曆經挑戰的王蘇晗對思政課有了全新的認識,“原來思政課不僅(jin) 僅(jin) 隻有嚴(yan) 肅,還可以是好玩的,有趣的”。
產(chan) 品設計專(zhuan) 業(ye) 大三學生戶潤愷也參與(yu) 了“挑戰杯·元宇宙”交互空間開發設計,“我們(men) 搭建的數字空間,為(wei) 不同的參賽團隊、老師、同學還有觀眾(zhong) 提供了一個(ge) 自由交流探討的空間”。
他說,自己對大學生創新創業(ye) 有了新認識,“如果隻是普通的創新創業(ye) 項目,大家可能會(hui) 把這個(ge) 當成任務去做。但是如果現在好玩兒(er) 了,放到元宇宙裏來,那麽(me) 就會(hui) 激起大家的興(xing) 趣,可能從(cong) 心底裏更願意投入到大學生創新創業(ye) 項目。我覺得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將一個(ge) 任務的意義(yi) 轉變成了由內(nei) 而外的實踐”。
3月19日21時,第十三屆“挑戰杯”落下帷幕。然而,本屆“挑戰杯”首次提出的數字化大賽的理念,首次推出的大型沉浸式數字校園,首次舉(ju) 辦的超大規模線上活動,首次構建的可視化的大學生創新創業(ye) 成果庫,首次實現的“數字人”與(yu) 大學生參賽者同屏參與(yu) 、同台競技,實現了10萬(wan) 人同時在線、百萬(wan) 人共同參與(yu) 的“元宇宙”空間將永不落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周圍圍 李川 實習(xi) 生 劉明珠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