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北京南中軸再添文化新空間 “百年”海派弄堂煥新開放

發布時間:2023-04-04 14:19:00來源: 人民網-北京頻道

  人民網北京4月4日電 (記者鮑聰穎)在遍地胡同的北京西城,有一條海派弄堂——泰安裏,如今修繕一新,以獨特的風貌呈現在公眾(zhong) 麵前。作為(wei) 西城區首批文物活化利用計劃中首個(ge) 中標項目,新市區泰安裏“變身”泰安裏文化藝術中心,於(yu) 4月3日正式運營。

  西城區虎坊橋至天橋一帶曾是民國初年香廠新市區的所在地。泰安裏建於(yu) 1915年至1918年間,是新市區建成的代表性建築之一。其建築形式獨特,是仿上海的裏弄式格局,由兩(liang) 排六座帶內(nei) 天井的二層圍樓組成,突破了北京城市四合院的建築形式,是民國時期建築主動西化的代表。

  據《宣南鴻雪圖誌》記載,泰安裏最初是達官貴人的聚集之地。後來由於(yu) 民國政府南遷、經濟蕭條以及自身商業(ye) 定位失準等原因,香廠新市區逐步衰落,泰安裏也逐漸衰落而變成居民住宅。

  2009年,西城區政府啟動泰安裏騰退工作,並於(yu) 2018年完成騰退、2019年修繕竣工。2021年,泰安裏被公布為(wei) 市級文保單位。2020年,“西城區首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對外發布,擬優(you) 選社會(hui) 力量對7處騰退文物建築進行活化利用,其中就包括新市區泰安裏。2021年,西城6處文物建築活化利用方案確定,新市區泰安裏計劃用於(yu) 建設泰安裏文化藝術中心。

  北京市西城區文旅局局長靳真介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方向重點考慮要跟文物建築的曆史文化內(nei) 涵相契合、跟所在街區的功能定位相匹配,還要考慮補充街區公共文化服務短板,並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走進來。新市區泰安裏的定位是文化藝術展示和交流平台,符合天橋演藝區的整體(ti) 功能。

  如今,極具老上海石庫門風格的建築就屹立於(yu) 曾經的香廠新市區街角。“泰安裏文化藝術中心”幾個(ge) 大字懸於(yu) 牆麵上,灰白相間的外立麵幹淨有序,石庫門、老虎窗被還原,仿佛讓人置身於(yu) 千裏之外的上海。

  記者在現場看到,泰安裏弄堂長約70米的小道把6座小樓分為(wei) 了兩(liang) 排,整體(ti) 格局依然沒變,小道上的綠植和裝飾石材讓這個(ge) 半開放式空間充滿了生機。

  步入泰安裏,滄桑拙樸的木質樓梯、五彩斑駁的玻璃窗戶給人獨特的美感。咖啡味道醇厚濃香,閱讀空間書(shu) 香四溢,曆史與(yu) 時尚在這裏遽然相遇。眾(zhong) 多慕名而來的文藝青年們(men) 在這拍照留念,看個(ge) 展覽、喝杯咖啡、逛逛書(shu) 店。如今,煥然一新的泰安裏成為(wei) 了當地的地標建築。

  “我們(men) 以‘合起來、活起來、動起來、立起來’的文物建築活化利用理念,在騰退修繕、保留‘文化原味’的基礎上,著力推動文物古建煥新為(wei) 與(yu) 城市發展功能匹配的新型公共服務空間。”北京宣房大厚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泰安裏文物活化利用項目的運營負責人胡雪景表示。

  以泰安裏項目為(wei) 藍本,西城區總結出“1+1+X”的文物活化利用項目的“新”運營模式:西城區文旅局作為(wei) 文物管理主體(ti) ,對運營主體(ti) 進行監督;宣房大厚公司作為(wei) 運營主體(ti) 完成持續運營;“X”包括青島出版集團、泰州文旅集團、上海浦江物業(ye) 有限公司、磨雅文化等內(nei) 容合作商,參與(yu) 共創合作運營。以公益性+商業(ye) 化的運營模式,融合文化、消費、科技、沉浸式體(ti) 驗等元素,將公益服務和文化旅遊、創新科技和現代商業(ye) 有機結合,在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的基礎上,推動古老文物煥新為(wei) 可見、可感、可分享的城市新文化空間,煥活周邊區域生機,讓周圍社區“活起來”。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