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合利用林地 江蘇推行生態安葬
又到一年清明時。近日,江蘇鎮江、揚州、南京等地殯葬改革逐漸深入人心,各地為(wei) 保障群眾(zhong) “逝有所安”,創新推進林地和公益性生態安葬地複合利用,尋找綠色生態殯葬新路徑。為(wei) 國家省地、為(wei) 家庭省錢,讓親(qin) 情延續的生態葬正被越來越多人所接受。各地疏堵結合,真正讓殯葬改革促進群眾(zhong) 得實惠、環境得保護、資源得節約。
打破土地瓶頸,低效林再利用
墓隱於(yu) 林、是墓卻不見墓、見墓卻不懼墓——走進句容市白兔鎮生態人文紀念園,人們(men) 的第一感受這裏不是墓園,而是公園。事實上,這裏曾經是曆史形成的“老墳山”,因為(wei) 屬於(yu) “低效林”,林區雜樹叢(cong) 生,存在村民散埋亂(luan) 葬現象。
“我們(men) 在不改變林地性質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這一地區豐(feng) 富的林地資源,尊重現有地形,改造提升林木品種,打造了一座生態人文紀念園。”句容市民政局局長唐富祥介紹,該市將發展林地生態葬列入林長製試點內(nei) 容,以此增加公益性公墓供給。在統籌殯葬設施布局規劃、各區域安葬需求基礎上,句容在全省率先嚐試林地和公益性生態安葬地複合利用,選定古隍村一處約20畝(mu) 的低效林進行試點,走出了一條生態安葬與(yu) 自然景觀相協調的“句容路徑”。
當地民政部門在外形設計、安葬方式上改變傳(chuan) 統公墓形式,賦予墓園人文屬性,打造了一個(ge) 渾然一體(ti) 的景觀化、園林化的公益性公墓。句容還實施殯葬惠民政策,實現基本殯葬費用減免和節地生態葬資金獎勵。
新版《江蘇省公墓管理辦法》明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可以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在不改變林地、草地用途,保證防火安全的前提下,推行林地、草地和公益性生態安葬地的複合利用,但不得建設任何永久性設施。該《辦法》還要求,要擴大公益性公墓供給,將公益性公墓從(cong) 之前限定在農(nong) 村地區擴大到城市範圍;推進節地生態安葬,獨立墓位占地麵積不超過0.5平方米,合葬墓位占地麵積不超過0.8平方米。
用綠色生命禮儀(yi) ,引導移風易俗
清明前夕,蜀岡(gang) 之上,一場精心籌備的生命告別儀(yi) 式在弦樂(le) 四重奏中拉開序幕,音樂(le) 撫慰人心,慰藉著悲傷(shang) 的心靈。40戶家庭將親(qin) 人的骨灰葬於(yu) 櫻花樹下、綠草叢(cong) 中。這一刻,生命以最自然的方式得以升華。這是揚州墓園舉(ju) 行的一場生態葬安放儀(yi) 式。
“整場活動都彰顯了對生命的禮敬、對綠色殯葬的倡導、對文明新風的引領,希望這樣的生態葬儀(yi) 式能被更多人了解和理解。”儀(yi) 式現場,逝者家屬王誌軍(jun) 感慨地說,這樣莊嚴(yan) 暖心的儀(yi) 式,對去世的親(qin) 人是最好的告慰。
墓園負責人張峰介紹,揚州墓園生態葬區麵積5000平方米,看不到一塊墓碑,四季有花,亭台水榭,寧靜祥和。生態安葬區每5年循環重複利用一次,今年已經是該墓園第六次舉(ju) 辦生態葬集中安放活動,在順應國家殯葬改革要求的同時,也取得了很好的社會(hui) 反響。墓園還創新AR墓碑,解決(jue) 祭掃難、定位難,家屬在大屏幕和手機上就能找到親(qin) 人生態葬的位置,同時顯示墓碑、照片、逝者生前事跡等信息,從(cong) 而實現虛擬和現實結合的祭掃模式,表達對逝者的哀思。
用綠色生命禮儀(yi) 引導移風易俗和殯葬改革,能起到潤物無聲的效果。不僅(jin) 是名人墓,該園還通過精心設計,用二維碼記錄一個(ge) 個(ge) 普通人的生命故事。以生命致敬生命,以溫暖療愈哀傷(shang) ,注重生態和生命禮儀(yi) ,是綠色殯葬的目標。據悉,近兩(liang) 年,在揚州墓園安葬親(qin) 人的家庭,八成選擇樹葬、草坪葬、壁葬等生態葬式。
聚焦供需矛盾,補齊設施短板
近幾年,江蘇聚焦殯葬服務設施供給和需求矛盾,對頂層設計中涉及的製度、規劃、土地、資金等要素進行統籌考慮,推動殯葬服務設施供給創新,為(wei) 全域殯葬改革提供了新動能。據悉,江蘇在全國率先將“逝有所安”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體(ti) 係,全省可用墓位從(cong) 281.4萬(wan) 個(ge) 增長到915萬(wan) 個(ge) 。
射陽縣去年投入1100萬(wan) 元實施居家靈堂擴建和殯儀(yi) 服務中心環境提升工程,臨(lin) 海鎮投入2000萬(wan) 元建設鎮級集中守靈中心和骨灰存放室。射陽縣還投資7億(yi) 元建設城市公益性公墓。
少占地、少耗資源、少汙染的節地生態葬,是我國殯葬改革的大方向。隨著公益性殯葬服務設施供給的增多,壁葬、花壇葬、草坪葬、樹葬等生態葬式逐步為(wei) 人們(men) 所接受。省民政廳社會(hui) 事務處副處長何正標介紹,2017年江蘇被確定為(wei) 全國第一批殯葬改革試點單位,節地生態葬得到有力推進,目前全省建成生態墓園576處。民政部門還研究製定基本殯葬服務設施建設專(zhuan) 項補助資金管理辦法,每年投入省財政資金3000萬(wan) 元,連續5年加大對各地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設的補助力度。
根據民政部門的規劃,到2025年,全省城市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設施覆蓋率要達到100%,改擴建500個(ge) 農(nong) 村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設施,新建公墓生態節地安葬率100%,新建公益性公墓生態安葬區域占用公墓建設用地的配建比例大於(yu) 30%,經營性公墓生態安葬區域占用存量土地的配建比例大於(yu) 30%,城鄉(xiang) 立體(ti) 式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設施服務保障覆蓋率100%。(唐 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