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評論員觀察)
數字化和綠色化是兩(liang) 大趨勢,兩(liang) 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以數字化促進綠色化、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將產(chan) 生“1+1>2”的整體(ti) 效應
數字技術的介入為(wei) 生態治理全流程提供支撐,讓精準識別、實時追蹤環境數據成為(wei) 常態,讓及時研判、係統解決(jue) 生態問題成為(wei) 現實
數字化和綠色化不僅(jin) 是全球發展的重要主題,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孿生體(ti)
在浙江寧波,甬江流域數字孿生平台實現對洪水演進的仿真預演,提高了風險管控能力;在湖北石首的天鵝洲保護區內(nei) ,水溫、溶氧率、江豚進食量等數據被采集匯總到智慧生態保護係統中,助力動物保護更加精準高效;陝西省建設的數字鄉(xiang) 村生態環境管理平台,具有數字鄉(xiang) 村環境監測、可視化地理信息服務等功能……近年來,不少地方以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賦能生態治理,數字化、智能化為(wei) 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新路徑。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guan) 係人民福祉,關(guan) 乎民族未來。”當今世界,數字化和綠色化是兩(liang) 大趨勢,兩(liang) 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以數字化促進綠色化、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將產(chan) 生“1+1>2”的整體(ti) 效應。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ti) 布局規劃》,將“數字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作為(wei) 2025年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目標,提出“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為(wei) 新一代數字科技助力生態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斷加強科技攻關(guan) ,拓展數字應用,才能為(wei)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生態治理是一項係統性工程。數字技術的介入為(wei) 生態治理全流程提供支撐,讓精準識別、實時追蹤環境數據成為(wei) 常態,讓及時研判、係統解決(jue) 生態問題成為(wei) 現實。以福建生態環境大數據雲(yun) 平台為(wei) 例,從(cong) 海漂垃圾重點監測、空氣質量精準研判,到指揮中樞部署工作“點對點”、危險廢物跨省轉移審批“無紙化”,該平台更好幫助生態環保工作者發現問題、解決(jue) 問題。事實證明,有了海量數據與(yu) 強大算力,生態治理不僅(jin) 有了高效監測、主動預警的“千裏眼”“順風耳”,還有了科學分析、有效應對的“智慧腦”“靈巧手”。下一步,豐(feng) 富生態領域數字應用,加快構建智慧高效的生態環境信息化體(ti) 係,運用數字技術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就能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智慧治理水平。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有利於(yu) 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ti) 係。近年來,通過一係列有力舉(ju) 措,很多數字科技企業(ye) 製定低碳發展計劃,5G基站單站址能耗比2019年商用初期降低20%以上;節能建築、節水農(nong) 業(ye) 、零碳工廠等數字應用新探索,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jia) 。據預測,到2030年,各行業(ye) 受益於(yu) 數字技術減少的碳排放量將達到121億(yi) 噸。數字化與(yu) 綠色化相融合,有助於(yu) 降低全鏈條能源消耗,推動生產(chan) 效率和能源效能共同提升、數字技術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讓發展質量更高、成色更足。
綠色發展不僅(jin) 是生產(chan) 方式的變革,還意味著生活方式的轉變。從(cong) 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看房到實現無紙化簽合同,從(cong) 使用手機應用程序打卡健身到參與(yu) 線上二手交易,數字化應用吸引更多人參與(yu) 到綠色智慧生活中來。依托數字技術,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家居等應用場景日益豐(feng) 富,在促進節能、降碳、減汙的同時,推動全民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倡導綠色智慧生活方式,讓綠色發展的種子在更多人心中落地生根,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就有了更加堅實的根基。
當前,數字化和綠色化不僅(jin) 是全球發展的重要主題,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孿生體(ti) 。下一步,不斷夯實生態環境科技基礎,拓寬數字技術應用場景,以數字化引領綠色化發展,以綠色化帶動數字化轉型,我們(men) 必定能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讓美麗(li) 中國不斷展現更加壯麗(li) 的新圖景。
(本係列評論到此結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