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社區建設讓生活更舒心(觀象台)
開展完整社區建設,是解決(jue) 突出民生難題、創造高品質生活的關(guan) 鍵舉(ju) 措。要因地製宜、發揮優(you) 勢,探索符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的建設模式
出門就有菜市場、理發店、裁縫鋪,閑置用地改造的口袋公園可以跑步健身,社區還定期組織居家收納、藝術插花等講座活動……一位家住上海的朋友感慨,他所在的社區服務設施越來越完善,生活更方便更舒心了。
社區是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當前,不少地方正積極開展完整社區建設,通過完善社區服務設施、打造宜居生活環境、推進智能化服務、健全社區治理機製等舉(ju) 措,打造15分鍾生活圈,努力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住建部數據顯示,我國設市城市新建居住區達標配建養(yang) 老服務設施的比例,已經由2018年的31.2%提高至2022年的84.9%;2022年,各地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共增設養(yang) 老托育等各類社區服務設施1.5萬(wan) 個(ge) 。
開展完整社區建設,是解決(jue) 突出民生難題、創造高品質生活的關(guan) 鍵舉(ju) 措。城市居民特別是老年人和兒(er) 童,大多數時間在社區中度過。有研究顯示,城市居民一半以上的日常消費支出集中在社區周邊1公裏範圍內(nei) ,也就是步行15分鍾左右的距離。建設完整社區,就是要通過完善幼兒(er) 園、老年服務站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便利店、菜店等便民商業(ye) 服務設施,保障公共活動空間等,更好滿足居民日常的衣食住行、養(yang) 老教育、文化休閑等需求。
開展完整社區建設,也是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激發城市活力的重要途徑。傳(chuan) 統的城市規劃往往將城市分割成功能單一、相互分離的居住區、工業(ye) 區等,容易造成出行難、不宜居等“城市病”。建設完整社區,就是要通過構建規模適宜、功能完善的“基本細胞”,讓城市有機體(ti) 更好地“新陳代謝”,推動城市轉型發展。
建設完整社區要衝(chong) 著需求去、找準發力點。居民期待什麽(me) 、操心什麽(me) ,就著重補齊什麽(me) 。當前,不少地方正通過城市體(ti) 檢的手段“找病因”“開處方”,更有針對性地補齊社區設施和服務的短板。比如,四川成都市通過體(ti) 檢發現,城市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不高、適宜群眾(zhong) 就近健身需求的設施配置等存在短板,於(yu) 是利用高架橋下的閑置空間設置籃球場、遊樂(le) 區等,並運用花卉綠植進行裝飾,廣受社區居民歡迎。
應當看到,完整社區不是完美社區,不必追求大而全,而要因地製宜、發揮優(you) 勢,探索符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的建設模式。比如,一些老舊小區空間有限,就可通過改造邊角地等方式對空間進行高效利用。又如,建設中小學、養(yang) 老院、食堂等設施時,為(wei) 了節省資金,可根據實際情況多社區就近共享,避免重複建設。
此外,一些超大、特大城市需在健全社區治理機製、推進智能化服務等方麵下更多功夫。在北京,不少社區引入了“規劃師”,專(zhuan) 業(ye) 人員、居委會(hui) 等多方共同搭建議事平台,引導居民為(wei) 社區治理建言獻策。在浙江,通過“浙有善育”平台,居民可以查看周邊已備案幼兒(er) 托育機構的位置、收托規模、收費標準等各類信息,體(ti) 驗智慧生活服務圈。今後,這樣的精細化治理之舉(ju) 還可更多些。
根據《城鄉(xiang) 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到203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完整居住社區覆蓋率將提高到60%以上。補齊社區設施短板,全力改善人居環境,打造一批完整社區樣板,更多居民將享受到更高品質的社區生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