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三個著力”重要要求引領天津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3-05-15 14:20:00來源: 天津日報

 

  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加強和改善黨(dang) 的領導

  深情寄語

  一個(ge) 國家隻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握經濟社會(hui) 發展這個(ge) 大局。希望天津加快發展現代都市型農(nong) 業(ye) ,努力提高糧食自給能力,為(wei)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多作貢獻。

  10年成長 武清區南蔡村鎮丁家瞿阝村

  “明天再來又不一樣”

  京津城際武清站向北10多公裏,武清區南蔡村鎮丁家瞿阝村枕著千年運河的臂彎,大河滋養(yang) ,沃野連片。

  “我們(men) 村原是河灘地,先天就肥。可那陣為(wei) 啥還窮?單種幾畝(mu) 田,小家小戶富不起來。村裏沒產(chan) 業(ye) ,村集體(ti) 兩(liang) 手空空。”張寶軍(jun) 家位於(yu) 村委會(hui) 後身,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3年5月14日來此視察的照片貼在牆上,時任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的張寶軍(jun) 就站在總書(shu) 記身旁。

  “總書(shu) 記來時,穿村堤頂路還沒修,一過大車,運河大堤下,連我這隔幾排的院兒(er) 都塵土飛揚。”老支書(shu) 麵窗而坐,窗外收拾得幹淨利落,小方院清清爽爽,堂前廊下,盆栽幸福樹像洗過一樣油亮。

  村莊,越來越美

  在老支書(shu) 帶領下,我們(men) 前往總書(shu) 記曾經視察過的那片麥田。丁家瞿阝村正開展新一輪人居環境提升改造,村中路新鋪了水泥,環村路上駛來推土機,一家家院牆正在修整……

  不知不覺間已到武香路村口,一望無際的麥田映入眼簾,“民族要複興(xing) 鄉(xiang) 村必振興(xing) ”大字立在中間。這裏就是總書(shu) 記當時視察天津的第一站。

  當了三屆村支書(shu) 的張寶軍(jun) ,兩(liang) 年前“卸任”後依舊熱心村裏事務,是丁家瞿阝村的“百科全書(shu) ”,“總書(shu) 記來時,囑咐我服務好百姓,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多收入,我牢牢記著。2013年村裏小麥畝(mu) 產(chan) 不足1000斤,玉米畝(mu) 產(chan) 1000多斤,那時候基礎設施差,地不得澆不得排。十年來,道修了、泵添了、渠建了、變壓器增加了,還引入水肥智能一體(ti) 化灌溉係統,優(you) 種小麥畝(mu) 產(chan) 到了1100多斤,玉米畝(mu) 產(chan) 收到1400多斤。”

  日子,日新月異

  總書(shu) 記視察後的第二年,村裏建成葡萄種植示範推廣基地,按照總書(shu) 記的要求,邁向探索都市型農(nong) 業(ye) 之路,如今已形成220畝(mu) 110棟麵向都市人群的果蔬大棚。2014年,在幫扶組等的扶持下,村裏建起武清區第一家石磨麵粉廠,村口百畝(mu) 普通麥地統一流轉後改種富硒黑小麥,麥收直接進廠,經傳(chuan) 統工藝加工成多樣麵粉,不斷豐(feng) 富京津冀消費者的廚房。村裏路平了、花多了、人更勤了……2013年到2022年底看“賬單”,村民人均年收入從(cong) 1.6萬(wan) 多元提高到3萬(wan) 元,村集體(ti) 經濟收入從(cong) 幾乎為(wei) 零躍升到110多萬(wan) 元。

  總書(shu) 記來視察時,村民楊振剛正在地裏幹活,“總書(shu) 記親(qin) 切地和我握手,問我家多少口人多少地多少收入,我說6口人7畝(mu) 多地,一畝(mu) 一年淨落1000元。”那時,楊振剛做夢也沒想到,一畝(mu) 地收入能漲10多倍。如今老楊早把自家承包地流轉了出去,改為(wei) 承包3畝(mu) 多葡萄棚,“一畝(mu) 地300多株樹,一株產(chan) 10來斤,一畝(mu) 就是3000多斤,按平均5元一斤團購價(jia) 算,還能賣1.5萬(wan) 元呢。”

  變化,俯仰皆是

  來到村委會(hui) ,已近午後2時,忙活大半天的村“一肩挑”張鴻勳還沒顧上吃午飯,“一忙活就過飯點兒(er) 了,習(xi) 慣了。大家都盼著這片地兒(er) 更好,以優(you) 異成績向總書(shu) 記匯報。”

  今年3月,聚焦天津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全麵推進行動,以大運河為(wei) 主幹,以運河東(dong) 畔六鎮為(wei) 示範區,49.4萬(wan) 畝(mu) 的福運武清都市農(nong) 業(ye) 公園亮出“施工圖”:以南蔡村鎮為(wei) 起步區,建設覆蓋武清區乃至京津冀的糧食、蔬菜、食用菌、畜禽及林業(ye) 等種業(ye) 產(chan) 業(ye) 示範園區,推動全區現代都市型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丁家瞿阝村節點是南蔡村鎮核心組團龍頭。”幹勁寫(xie) 在張鴻勳臉上,這個(ge) 受鄉(xiang) 村振興(xing) “磁吸”而來的大學生描述節點建設,“村裏正打造‘紅色研學、金穗小鎮’,修公園、建學堂……樁樁件件都是大事。”

  大事小情連百姓。一間屋騰退出來新掛上“就業(ye) 驛站”牌子,工人正在屋內(nei) 拾掇,“馬上迎來第一場招聘會(hui) ,讓閑置勞動力麵向大市場。”看著“真誠為(wei) 民”等圖標一件件貼上牆,張鴻勳眼裏有光,“你明天再來又不一樣。” 本報記者 劉雅麗(li)

  暖心回訪

  邵鳳成:深情囑托 一直記在心上

  邵鳳成皮膚黝黑,可越是曬得慌,越是往地裏鑽。

  作為(wei) 武清區農(nong) 業(ye) 發展服務中心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研究員,邵鳳成閑不住,“總書(shu) 記囑咐我幫助村民搞好田間管理,我一直記在心上。”

  那是2013年5月14日,時任武清區植保植檢站站長的邵鳳成,正在南蔡村鎮丁家瞿阝村指導鄉(xiang) 親(qin) 們(men) 田管作業(ye) ,遠遠望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走來,“總書(shu) 記踏著潮濕的田埂,從(cong) 田邊走到田間,仔細察看小麥病蟲害防治情況,了解夏糧生產(chan) 形勢,同我們(men) 親(qin) 切握手交談……”

  轉眼十年,邵鳳成回憶難忘瞬間,依舊心潮澎湃。他帶記者來到武香路村口說:“總書(shu) 記從(cong) 武香路下車走過來,先是到田邊,躬身看了看麥穗,抬手拂了拂麥稈。那塊地剛施完藥,沒蟲,種的是優(you) 種,麥稈粗壯,抗倒伏。總書(shu) 記看完起身往前走。”

  不遠處,邵鳳成正指導農(nong) 機手噴灑“一噴三防”(噴一次藥,防病防蟲防早衰)後期農(nong) 藥,村民楊振剛正拔除高穗,為(wei) 小麥提純複壯。看到總書(shu) 記沿田埂走來,他們(men) 趕緊迎上去,“楊振剛走在我前麵,當時他手上黏著土,總書(shu) 記親(qin) 切地向他伸出手,楊振剛有些不好意思,迅速在褲腿上抹了兩(liang) 把後握住了總書(shu) 記的手。”

  初見總書(shu) 記,邵鳳成很激動,有些拘謹,“總書(shu) 記很幽默,他見我穿著標有技術員指導員的衣裳,就問我指導好了有什麽(me) 好處,我說將來評獎評職稱評先進,組織肯定考慮我唄。我說完,總書(shu) 記笑了。”回答總書(shu) 記提問,邵鳳成感覺像和親(qin) 人拉家常一樣沒了約束感,實實在在地匯報了小麥選用的品種、澆水施肥情況、夏糧生產(chan) 形勢等,“總書(shu) 記是種田的行家裏手,問得很仔細,聽得很認真。”

  十年來,牢記囑托,邵鳳成的幹勁足足的。已成為(wei)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zhuan) 家的他,把一年三分之二的時間留給了田野,足跡遍及武清區400多個(ge) 村莊,堅持把論文寫(xie) 在雍陽大地上。眼下又到小麥病蟲害防治關(guan) 鍵期,晴朗無風天氣適合“一噴三防”,邵鳳成的臉曬得更黑了。

  深情寄語

  生態城要兼顧好先進性、高端化和能複製、可推廣兩(liang) 個(ge) 方麵,在體(ti) 現人與(yu) 人、人與(yu) 經濟活動、人與(yu) 環境和諧共存等方麵作出有說服力的回答,為(wei)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hui) 提供示範。

  10年成長 中新天津生態城

  為(wei) 產(chan) 業(ye) 賦能 為(wei) 生活添彩

  五月是綻放的季節,邂逅希望,遇見美好。

  坐落於(yu) 薊運河畔、渤海之濱的中新天津生態城,草木蔓發,花開正豔,一幅城在景中、城景相連的美麗(li) 圖景鋪展開來。

  2013年5月1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走進中新天津生態城,作出重要指示。

  如今,生態城的幸福期盼照進現實,融合了綠水青山“高顏值”與(yu) 經濟發展“高質量”的全域花園城市愈加耀眼。這座綠色生態之城、科技智慧之城、創新開放之城、活力幸福之城正在為(wei) 產(chan) 業(ye) 賦能、為(wei) 生活添彩。

  建造人居“樣板”

  這十年,生態城踐行“人與(yu) 人和諧共存”的責任擔當,建造發展有溫度、幸福有品質、城市有活力的中國式現代化產(chan) 城融合示範樣板。十年間,小區由11個(ge) 增加到83個(ge) 、常住人口從(cong) 5000人升至13萬(wan) 人,城市活力顯著增強。

  人口增多,配套設施持續跟進。生態城社會(hui) 事業(ye) 發展局局長董林告訴記者,生態城建立了“生態細胞—生態社區—生態片區”三級組團居住模式,形成5分鍾優(you) 質生活圈,為(wei) 幸福“加碼”。教育是生態城的一張“名片”,這裏陸續引入南開係列學校、北師大附校等優(you) 質資源,培育生態城實驗小學和第一中學等自主品牌。生態城教育體(ti) 育局局長茹鐵虎說:“目前,生態城擁有33所學校,在校在園人數達2.8萬(wan) 人。”

  作為(wei) 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生態城擁有距離北京最近的36公裏生活海岸線,建成國家海洋博物館、航母主題公園、方特歡樂(le) 世界等13個(ge) 主題景區,4個(ge) 城市級商業(ye) 綜合體(ti) 和13個(ge) 社區商業(ye) 中心開門納客。今年“五一”假期,超125萬(wan) 人次樂(le) 遊生態城,國家海洋博物館人氣十足,居於(yu) 天津熱門景區首位。

  美麗(li) 經濟“綻放”

  這十年,生態城探索“人與(yu) 經濟活動和諧共存”的生動實踐,形成智能科技服務、文化健康旅遊、綠色建築與(yu) 開發三大主導產(chan) 業(ye) 集群。十年來,經營主體(ti) 從(cong) 853家躍升至2.6萬(wan) 家,注冊(ce) 資本金由700億(yi) 元突破5000億(yi) 元。

  中國電子集團在生態城投資建設智慧科技產(chan) 業(ye) 園,還未運營,就吸引了30餘(yu) 家智能科技行業(ye) 領軍(jun) 企業(ye) 落戶。為(wei) 了完善產(chan) 業(ye) 鏈,促進上下遊企業(ye) 聚集,近期,中國電子集團攜手生態城共建軟件園,向從(cong) 事操作係統、芯片設計的企業(ye) 發出“邀請函”。與(yu) 此同時,年產(chan) 能20萬(wan) 輛的一汽豐(feng) 田新能源工廠在生態城建成投產(chan) ,高端智能製造加速崛起。據統計,雛鷹、瞪羚、國高企、國科小總量較十年前增長超過10倍。

  作為(wei) 國家首批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和世界智能大會(hui) 永久展示基地,生態城圍繞“善政、興(xing) 業(ye) 、惠民”,出爐智慧社區、智慧交通等42個(ge) 智慧應用場景;推進國家“雙智”試點、開放首批16.6公裏測試道路,為(wei) 新技術開辟試驗場;建設北方大數據交易中心,打造數字經濟發展高地,2022年數字經濟營業(ye) 收入超400億(yi) 元。

  演繹綠色“蝶變”

  這十年,生態城爭(zheng) 當“人與(yu) 環境和諧共存”的創新先鋒,圍繞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和保護生物多樣性不斷探索,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演繹綠色“蝶變”的傳(chuan) 奇。

  走進生態城,綠意盎然,一步一景。在這裏,32公裏生態廊道、公園、水係等景觀遍布全城,植物種類多樣化,隨處可見綠而美的“地標”:比例達100%的綠色建築、用能自給自足的零能耗建築、完整的海綿城市體(ti) 係、從(cong) “汙水庫”變身為(wei) 天津市“最美河湖”的靜湖……“碧島綠穀、綠網交織、珠落玉盤”的藍綠空間令人賞心悅目。

  綠色發展,久久為(wei) 功。

  “生態城在建城之初就編製出台世界上首套生態城市指標體(ti) 係,並結合經濟社會(hui) 發展新形勢,於(yu) 2018年對指標體(ti) 係升級。”生態城生態環境局局長劉旭說,在指標體(ti) 係引領下,生態城把握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辯證關(guan) 係,探索“低碳—超低—近零—淨零”減碳路徑,開發利用太陽能、地熱能、風能,可再生能源使用率達16.3%。

  暖心回訪

  王國良:打造智慧城市的“升級版”

  十年春華秋實,十年星火成炬。

  殷殷囑托,言猶在耳;接續奮鬥,時不我待。生態城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臨(lin) 視察時的重要指示精神,圍繞全市“十項行動”部署,以先行者的擔當、奮鬥者的初心、答卷者的使命,執創新之筆,砥礪奮進。生態城黨(dang) 委書(shu) 記、管委會(hui) 主任王國良表示,“生態城要打造綠色生態、改革創新、產(chan) 業(ye) 發展、智慧城市的‘升級版’,推動高質量發展提擋加速。”

  嗬護生態資源,依靠生態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生態城見之於(yu) 行動。記者了解到,生態城探索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轉化通道,實施全域花園城市建設行動,建成開放中新友好公園、交付北堤生態廊道、連通環城綠道工程……

  發展無止境,創新不止步。發揮“中新合作+自貿聯動”疊加優(you) 勢,生態城在新加坡設立聯絡處,打造京津冀—東(dong) 盟綜合貿易投資平台;會(hui) 同新加坡相關(guan) 方建設城市主中心、強化城市核心功能,為(wei) 可持續發展提供空間支持;總結提煉“生態+智慧”經驗,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複製推廣。

  項目為(wei) 王,產(chan) 業(ye) 立區。生態城加快建設中電智慧科技產(chan) 業(ye) 園、天津軟件園,壯大智能科技產(chan) 業(ye) ;推動萬(wan) 達海洋文旅島建設,支持國家海洋博物館爭(zheng) 創國家5A級景區,“點亮”京津冀最美親(qin) 海岸線;開展綠色金融創新,開發綠色建築產(chan) 品,形成“綠色建材—智能製造—節能服務”完整產(chan) 業(ye) 鏈。

  值得期待的是,生態城繼續迭代“城市大腦”模式,布局新型基礎設施,推出更多智慧應用場景,提高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水平,讓城市更聰明、生活更便捷。

  深情寄語

  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hui) 生產(chan) 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們(men) 要充分發揮科技資源豐(feng) 富、科技人才眾(zhong) 多的優(you) 勢,建設科技創新高地,不斷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促進科技和經濟深度融合。

  10年成長 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

  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一句殷殷囑托,十年砥礪前行。

  十年來,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以下簡稱津藥聯合院)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囑托,全力推動科技與(yu) 經濟深度融合,堅定不移向國際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目標邁進。

  科技研發屢屢闖關(guan) ,不斷跑出創新加速度

  圍繞新藥研發產(chan) 業(ye) 鏈和技術鏈,針對重大傳(chuan) 染性疾病防治、抗惡性腫瘤、代謝性疾病治療和疫苗研發等方向的30餘(yu) 項新藥開發,津藥聯合院以人民健康為(wei) 中心,構建協同創新生態,采取自研+合作研發並舉(ju) 的協同創新模式,推出一批研發成果。其中,與(yu) 南開大學合作的抗腫瘤新藥項目“鹽酸多西環素片”獲得臨(lin) 床試驗批準,成為(wei) 津藥聯合院獲得的首個(ge) 臨(lin) 床批件的新藥項目。

  津藥聯合院先後獲批天津市早期成藥性評價(jia) 重點實驗室、天津市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天津市醫藥智能化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與(yu) 南開大學合作申報的藥物化學生物學全國重點實驗室也於(yu) 近期獲批。2013年至今,津藥聯合院科研團隊累計申報各類專(zhuan) 利157項,獲得授權發明專(zhuan) 利85項。

  津藥聯合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黃亞(ya) 樓表示:“如今,津藥聯合院建立了‘研究院+高校+企業(ye) +醫院’的‘產(chan) 學研醫’聯合研發模式,推動藥物研發不斷加速。”

  項目培育提質增效,“源頭活水”持續引入

  在國內(nei) 生物醫藥行業(ye) ,津藥聯合院被稱為(wei) 沒有圍牆的研究院。走進研究院,隨處可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來自各地的科研人員“拎包入住”,來到這裏開展研發測試。

  津藥聯合院首創“專(zhuan) 業(ye) 綜合性大平台+眾(zhong) 創空間+孵化器”模式,科技企業(ye) 孵化器多年被評為(wei) 國家A類,成功入選全國首批國家級專(zhuan) 業(ye) 化眾(zhong) 創空間、國家小型微型企業(ye) 創業(ye) 創新示範基地。

  十年來,津藥聯合院累計新增孵化企業(ye) 270家,聚集創客團隊百餘(yu) 個(ge) 。因研製埃博拉疫苗、新冠疫苗而廣為(wei) 人知的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正是其中之一。公司董事長宇學峰說:“這裏不僅(jin) 有各類藥物研發所需的科研平台,還有團隊提供輔助服務,能讓創業(ye) 者沉下心來搞研發。”

  搭平台聚人才,創新動能不斷匯聚

  靈活的機製、專(zhuan) 業(ye) 的團隊,突破了國有研究機構的管理體(ti) 製機製,讓津藥聯合院這個(ge) “四不像”單位,在開展合作研發、成果轉化等方麵獨具優(you) 勢,產(chan) 出了一批實實在在的技術成果,燈塔效應讓越來越多的人才在這裏聚集。

  十年來,以津藥聯合院及孵化企業(ye) 為(wei) 載體(ti) ,先後引進一大批海內(nei) 外高層次人才落戶。與(yu) 南開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科技大學等高校聯合培養(yang) 畢業(ye) 研究生982人。發起成立天津市生物醫藥人才創新創業(ye) 聯盟,助力打造天津市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集群和人才高地。

  去年,津藥聯合院成立首隻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基金醫脈基金,目標規模為(wei) 10億(yi) 元人民幣,重點支持天津市、濱海新區生物醫藥企業(ye) 。基金首批擬投向9個(ge) 項目,均已進入盡調環節。

  前不久,津藥聯合院謀劃並推動建立的京津冀智能醫藥產(chan) 業(ye) 園正式揭牌成立,入園儲(chu) 備項目超過30個(ge) 。

  黃亞(ya) 樓表示:“未來,津藥聯合院牢記總書(shu) 記的囑托,立足於(yu) ‘創’,以‘新’為(wei) 出發點,以‘效’為(wei) 落腳點,力求新發展、新業(ye) 績,持續推進科技與(yu) 經濟深度融合,建設國際一流的新型研發機構。”

  暖心回訪

  周澤奇:人生軌跡從(cong) 那一刻轉折

  在周澤奇辦公桌一側(ce) 的牆麵上,懸掛著一張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與(yu) 他握手交談的照片。那是2013年5月14日,作為(wei) 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副院長,他向總書(shu) 記匯報成果轉化的瞬間。就是從(cong) 那一刻起,周澤奇的人生軌跡發生了改變。

  “總書(shu) 記囑咐我們(men) ,要不斷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促進科技和經濟深度融合。”回憶起十年前的那個(ge) 春天,周澤奇仍然有抑製不住的激動與(yu) 振奮。

  總書(shu) 記的這番話語深深觸動了周澤奇,點燃了他創業(ye) 的夢想。2014年3月,年過花甲的周澤奇帶領團隊創立了丹娜(天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潛心攻克侵襲性真菌病早期精準診斷的全球性難題。

  丹娜生物的研發中心設在了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聯合研究院為(wei) 丹娜生物的發展提供了政策、平台等多方麵的支持,讓企業(ye) 發展之路更順暢,更快速。”周澤奇說。

  十年來,周澤奇始終牢記著總書(shu) 記的囑托,將自主創新放在首位。

  目前,丹娜生物已經搭建了六大核心技術平台,申請專(zhuan) 利140餘(yu) 項,其中67項授權專(zhuan) 利中,包括2項美國發明專(zhuan) 利。企業(ye) 自主研發的50餘(yu) 種真菌病檢測試劑和儀(yi) 器,已經臨(lin) 床應用於(yu) 全國1000多家重點醫院和全球100多個(ge) 國家的500多家標杆醫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從(cong) 追趕,到比肩,再到領跑,如今,丹娜生物已經成為(wei) 世界真菌病精準診斷領域的高新技術領軍(jun) 企業(ye) ,入選第一批國家重點支持的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今年,周澤奇帶領團隊開始為(wei) 企業(ye) 上市發力,讓丹娜生物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進一步發展壯大。“我一輩子都不會(hui) 忘記總書(shu) 記的講話。”周澤奇說,“未來我們(men) 要去幫助更多的醫藥企業(ye) 走上自主創新之路。”

  深情寄語

  要切實做好以高校畢業(ye) 生為(wei) 重點的青年就業(ye) 工作,加強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jun) 人、農(nong) 村轉移勞動力就業(ye) 工作,搞好職業(ye) 技能培訓、完善就業(ye) 服務體(ti) 係,緩解結構性失業(ye) 問題。要誌存高遠、腳踏實地,轉變擇業(ye) 觀念,堅持從(cong) 實際出發,勇於(yu) 到基層一線和艱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穩走實,善於(yu) 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ye) 績。

  10年成長 中國(天津)職業(ye) 技能公共實訓中心

  為(wei) “製造強國”錘煉“大國工匠”

  引進28名國內(nei) 外技能專(zhuan) 家進駐中心大師工作室,其中“海河工匠”6人、外國專(zhuan) 家7人、10餘(yu) 名國家級技能大師;累計為(wei) 382家規模企業(ye) 、57所院校提供培訓、鑒定、大賽等服務22.4萬(wan) 人;為(wei) 清華大學、河北工業(ye) 大學、長城汽車等京冀企業(ye) 、院校培養(yang) 技能人才1.3萬(wan) 人,免費為(wei) 河北技工院校培訓百名師資……十年間,中國(天津)職業(ye) 技能公共實訓中心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

  產(chan) 教融合 “三元製”校企共建共享

  “課堂上更多的是注重理論的學習(xi) ,在這注重的是實踐,與(yu) 實踐結合更加緊密,也對我們(men) 的專(zhuan) 業(ye) 學習(xi) 更有幫助。”正在實訓中心的天津大學精密儀(yi) 器與(yu) 電子工程學院學生唐語良說。

  實訓中心與(yu) 企業(ye) 、院校共同創建了“企業(ye) 提目標,學校育基礎,中心訓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培養(yang) 的“三元製”模式,搭建了學生從(cong) 學校到企業(ye) 之間的橋梁,解決(jue) 了校企間“最後1公裏”的難題。同時通過深化產(chan) 教融合,實現了共建共享。

  “利用中心教學工廠優(you) 勢,我們(men) 引進生產(chan) 企業(ye) 入駐,結合企業(ye) 生產(chan) 實際、崗位技能需求,共同擬定培訓課程,”中國(天津)職業(ye) 技能公共實訓中心主任劉永盛介紹,以企業(ye) 真實生產(chan) 過程為(wei) 背景,采取以工代訓、頂崗實訓、崗位模擬等多種培訓模式,以滿足實際工業(ye) 產(chan) 品生產(chan) 工藝、標準和流程等崗位技能需求為(wei) 目標,邊生產(chan) 邊培訓,既提高了培訓針對性和效果,又促進了企業(ye) 生產(chan) 效益提高,取得了良好效果。

  創新模式 全方位涵養(yang) “大國工匠”

  “你們(men) 涵養(yang) 班的學生有多少我們(men) 就要多少。”4月17日,一場生動活潑的“海河大講堂”剛剛啟動2023年涵養(yang) 班的招生宣講,前來“預訂”搶人的企業(ye) 就已經開始了“排號”。

  2018年來,實訓中心創辦了“工匠涵養(yang) ”創新工程。采取“小班化、項目化、模塊化、工廠化”模式和四維教學法,集中1年時間,對標國家職業(ye) 標準、產(chan) 業(ye) 發展、企業(ye) 需求等開設培訓課程,傾(qing) 力打造一批精益求精、技藝高超、專(zhuan) 注敬業(ye) 的新時代“準工匠”。

  “我們(men) 走訪企業(ye) 得到的反饋表明,經過‘工匠涵養(yang) ’的學員素質過硬,技術紮實,學習(xi) 、適應能力強,自我提升動力足,”王傳(chuan) 龍介紹,“不少公司甚至免掉麵試,直接錄取。”截至目前,三批共計71名畢業(ye) 學員均順利實現了高質量就業(ye) ,83%的學員留在了天津工作。“工匠涵養(yang) ”模式也得到了社會(hui) 的廣泛認可,品牌輸出到了甘肅和江蘇。

  拓展職能 打造技能培訓“新賽道”

  “這段時間收獲還是挺多的,加工的合格率從(cong) 原來的60%提升到90%以上,在精確度的控製方麵從(cong) 原來的±0.03毫米到現在的±0.01毫米,會(hui) 因為(wei) 這0.01毫米和其他選手拉開很大的距離。”天津職業(ye) 技術師範大學的學生潘燧正在緊張地訓練。第二屆全國職業(ye) 技能大賽將於(yu) 9月在天津舉(ju) 辦,作為(wei) “工業(ye) 機械項目”國家和天津集訓基地、製造團隊挑戰賽和網絡安全項目天津集訓基地,實訓中心正全力備戰第二屆全國職業(ye) 技能大賽和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

  劉永盛介紹,作為(wei) 國家級的競賽和集訓基地,實訓中心每年積極承辦各級各類技能競賽,集訓選手已獲全國冠軍(jun) 5個(ge) 。被人社部認定為(wei) 第45、46屆世界技能大賽“綜合機械與(yu) 自動化”項目中國集訓基地,助力該項目中國選手奪得第45屆世賽金牌,打破了巴西對該項目連續3屆的金牌壟斷。

  劉永盛說:“2013年5月1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這裏視察時強調,就業(ye) 是民生之本。囑托我們(men) 要搞好職業(ye) 技能培訓,完善就業(ye) 服務體(ti) 係,緩解結構性失業(ye) 問題。從(cong) 那天起,我們(men) 實訓中心的每個(ge) 人都牢記總書(shu) 記的話,要在這條路上踏踏實實地走下去。”這是中國(天津)職業(ye) 技能公共實訓中心每一位平凡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暖心回訪

  王傳(chuan) 龍:堅定一生深耕技能培訓

  “封閉集訓已經開始了,從(cong) 現在到正式比賽,取消休假,找差距、補短板,一定要提高操作的效率和成功率,全力以赴向獎牌和47屆世賽衝(chong) 刺!”中午時分的實訓車間裏,第二屆全國職業(ye) 技能大賽製造團隊挑戰賽項目天津集訓隊教練王傳(chuan) 龍顧不上午飯,正在抓緊時間和備戰第二屆全國職業(ye) 技能大賽的集訓隊員們(men) 複盤第三屆“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賽中的關(guan) 鍵技術數據和操作流程。實訓中心是製造團隊挑戰賽和網絡安全項目天津集訓基地,在剛剛結束的大賽上,王傳(chuan) 龍帶領的8名隊員包攬了產(chan) 品設計、數控加工、綜合製造3個(ge) 項目的前兩(liang) 名。

  “學了以後幹什麽(me) ,到企業(ye) 能不能用得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3年5月14日來到我們(men) 職業(ye) 技能公共實訓中心視察,非常關(guan) 心技能人才的培養(yang) 和使用,這為(wei) 我們(men) 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產(chan) 業(ye) 發展需要什麽(me) ,我們(men) 就培訓什麽(me) ;企業(ye) 用到什麽(me) ,學員就考核什麽(me) 。”擺在王傳(chuan) 龍案頭的另一份重頭任務,就是“工匠涵養(yang) 班”的教學工作,這已經是他從(cong) 事“工匠涵養(yang) ”的第4個(ge) 年頭。“我們(men) 在課程中打開了工業(ye) 機器人、智能製造技術發展的接口,為(wei) 學員未來自我拓展、技能提升打開通道。同時,加入了生產(chan) 經營管理模塊,為(wei) 他們(men) 將來走向‘技術+管理’崗位做好儲(chu) 備。”

  從(cong) 技能大賽的參賽選手,到天津集訓基地的指導教練,從(cong) 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師,到獨當一麵的現代製造技術教研室主任,十年間,王傳(chuan) 龍坦言在他身上發生的最大變化,是確定了他培養(yang) 技術人才的目標,無比堅定了他一輩子深耕職業(ye) 技能培訓事業(ye) 的信念。“親(qin) 耳聆聽總書(shu) 記的重要指示,我無比榮耀。”王傳(chuan) 龍說。(記者 王睿 張璐 廖晨霞)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