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丨江蘇全方位鼓勵扶持主體創新 為高質量發展插上科技翅膀
《人民日報》2023年5月20日 6 版 版麵截圖
原標題:
江蘇全方位鼓勵扶持主體(ti) 創新——
為(wei) 高質量發展插上科技翅膀(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置身遠洋沙漠,不必擔心手機沒有信號;指尖輕觸,井下240米深處的采煤機即可轉動螺旋葉片,實現“一鍵采煤”;6毫秒內(nei) ,遠隔300公裏之外的手術機器人能夠精準完成高難度手術……在南京江寧區紫金山實驗室內(nei) ,未來網絡技術的應用場景刷新著人們(men) 對於(yu) 科學技術的認知,重塑著網絡世界與(yu) 日常生活的邊界。
讓科幻照進現實,重大科技創新平台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成為(wei) 突破科學前沿、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重要主體(ti) 與(yu) 支撐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底座”。紫金山實驗室成立4年多來,圍繞助力網絡強國戰略和數字中國戰略開展技術攻關(guan) ,取得了一係列突破性成果:全球首個(ge) 大網級網絡操作係統、全球首個(ge) 骨幹級可編程交換設備操作係統、國內(nei) 首個(ge) 泛邊界異構多雲(yun) 交換平台、全球首個(ge) 雲(yun) 原生算網操作係統……
“紫金山實驗室將繼續牽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持頂尖科學家領銜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重點突破包括網絡、通信與(yu) 安全領域前沿基礎科學問題,在重點領域、關(guan) 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紫金山實驗室主任兼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告訴記者,紫金山實驗室作為(wei) 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具備集聚高端創新資源的能力,下一步將優(you) 化布局,提高科技創新整體(ti) 效能,更好地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3、2、1,下水!”一艘長達300米的雙燃料動力巨輪,緩緩離開船塢,駛向江岸碼頭等待舾裝,智能化裝配生產(chan) 線使整個(ge) 流程變得平穩絲(si) 滑,讓龐然巨物也有飄逸靈動的美感。
靖江造船產(chan) 業(ye) 起步於(yu) 上世紀70年代,起初隻生產(chan) 木船,到後來以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等傳(chuan) 統船型為(wei) 主。作為(wei) 傳(chuan) 統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技術落後、產(chan) 業(ye) 附加值低是長期困擾靖江造船業(ye) 邁向高端化市場的阻力。
創新增強了船舶製造企業(ye) 的核心競爭(zheng) 力,是推動靖江成為(wei) 船舶製造產(chan) 業(ye) 集群高地的內(nei) 生動力。揚子江船業(ye) 圍繞自主研發設計、技術儲(chu) 備、人員引進、模擬實驗等環節,前後曆經數十載,實現LNG船民營企業(ye) 自主化生產(chan) ;新時代造船有限公司聚焦大型雙燃料動力船細分市場,開展專(zhuan) 項技術攻關(guan) ,完成從(cong) 低端生產(chan) 轉入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製船領域……這些成績也標誌著靖江造船企業(ye) 依靠科技創新,推進產(chan) 品結構逐步向高技術、高附加值延伸,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具備了建造先進船型的能力。
“現階段,靖江市正積極布局建設船舶產(chan) 業(ye) 研究院,圍繞節能減排、先進製造和配套設備等領域,構建公共技術服務體(ti) 係,打造技術創新支撐服務平台。”靖江市科學技術局局長王偉(wei) 表示,下一步,靖江將搶抓國家建設“規模最大、產(chan) 業(ye) 鏈最完善的長三角船舶與(yu) 海洋工程裝備綜合產(chan) 業(ye) 集群”的戰略機遇,為(wei) 進一步深化陸海統籌、江海聯動格局,推進世界級先進船舶海工裝備產(chan) 業(ye) 集群建設貢獻自身力量。
釋放區域創新效能,促進創新生態持續完善。“我們(men) 有資金但是缺技術,多虧(kui) 了常州科教城牽線搭橋才能順利落地。”萬(wan) 幫數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說。2017年,在常州市人民政府和大連理工大學共建的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機構——大連理工大學江蘇研究院的積極推動下,萬(wan) 幫數字能源與(yu) 大連理工大學簽署共建電力汽車充電技術研究院協議,5年內(nei) 計劃投入1000萬(wan) 元,用於(yu) 電力汽車高性能充電係統、平台、產(chan) 品的研發和應用領域的技術創新,促進企業(ye) 技術進步和產(chan) 品優(you) 化升級。
兩(liang) 年之後,研究院將兩(liang) 項重要發明專(zhuan) 利轉讓給江蘇省新能源汽車智慧能源裝備創新中心,院企雙方合作開展產(chan) 業(ye) 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產(chan) 業(ye) 技術的人才培養(yang) 和知識產(chan) 權創造、保護、運用工作,資源整合、聚力創新,推動能源領域的協同發展。
推進科學技術創新有效落地應用就必須深入開展產(chan) 學研有機合作。近年來,常州協同高校院所、醫療機構、企業(ye) 等推進基礎研究工作,2022年度共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115項,同比增長51%;加強與(yu) 江蘇省產(chan) 研院合作,新增唯德康醫療等企業(ye) 聯創中心12家,累計建設52家。
2023年,常州發布《關(guan) 於(yu) 促進創新發展的若幹政策》,以更大力度建設創新平台,更強舉(ju) 措支持創新主體(ti) ,更優(you) 方式服務創新創業(ye) 。“新版創新政策旨在進一步強化全市科創統籌,形成部門協同、市區聯動的工作格局,切實把創新政策的力度和創新服務的‘加速度’轉化為(wei) 創新主體(ti) 的‘體(ti) 感溫度’,更好地發揮創新主體(ti) 作用。”常州市科學技術局局長李磊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