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蘇看“答卷”
5G應用正熱,6G時代在南京紫金山實驗室已經預先描畫了模樣;蘇州工業(ye) 園區裏,科技與(yu) 產(chan) 業(ye) 繪就一幅幅現代姑蘇繁華圖;中哈(連雲(yun) 港)物流合作基地,一列列中歐班列經由新亞(ya) 歐大陸橋串聯東(dong) 西;東(dong) 台條子泥濕地鳥飛鹿鳴,人與(yu) 自然演繹出和諧共生的美麗(li) 畫卷……初夏時節,行走江蘇大地,處處可見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
科技強 底氣足
“我們(men) 能不能如期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關(guan) 鍵看科技自立自強。”2023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江蘇科教資源豐(feng) 富,產(chan) 業(ye) 基礎雄厚,以雙重優(you) 勢勇當我國科技和產(chan) 業(ye) 創新的開路先鋒。紫金山實驗室和江蘇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一個(ge) 地處南京南,一個(ge) 位於(yu) 南京北,都是江蘇重點打造的重大科技創新平台。
未來網絡對信息時代的意義(yi) 不言而喻,這正是紫金山實驗室的戰略任務之一。紫金山實驗室科研部部長齊望東(dong) 將上網通道比作高速公路,“車流量大而車道寬度有限,車就跑不快,網絡每十年左右更新換代,就好比把路拓寬了。”
在齊望東(dong) 看來,產(chan) 業(ye) 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基礎性科研的支撐。“我們(men) 初步建成了覆蓋揚子江地域、麵向全球開放的、支持跨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綜合試驗環境,這為(wei) 加速5G/6G、未來網絡和內(nei) 生安全重大科研成果產(chan) 業(ye) 化落地創造了條件。”他也期待,實驗室未來能從(cong) 某些點上的科技領先,發展到網絡通信領域的全麵領跑。
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的通道,這是江蘇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成立十年來孜孜以求的。“我們(men) 從(cong) 創新資源供給和企業(ye) 技術需求挖掘兩(liang) 端發力,重點發揮的是兩(liang) 個(ge) 橋梁作用,一個(ge) 是高校科研機構與(yu) 工業(ye) 界的橋梁,一個(ge) 是全球創新資源與(yu) 江蘇的橋梁。”該院副院長郜軍(jun) 說。
自2018年起,江蘇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與(yu) 省內(nei) 細分領域龍頭企業(ye) 共建企業(ye) 聯合創新中心,征集提煉企業(ye) 願意出資解決(jue) 的技術難題,組織專(zhuan) 業(ye) 研究所及國內(nei) 外高校機構進行匹配對接,聯合開展技術攻關(guan) 。截至目前,該院已建有專(zhuan) 業(ye) 研究所等各類研發載體(ti) 72家,與(yu) 約150家海內(nei) 外高校機構、260餘(yu) 家江蘇龍頭企業(ye) 建立戰略合作,研發人員超12000人,轉化成果7000多項,衍生孵化企業(ye) 1200多家,服務企業(ye) 超2萬(wan) 家。
在2022全球工程機械50強榜單上,徐工集團名列第三,這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ye) 史上的最佳成績。目前,徐工集團擁有海外製造基地與(yu) KD工廠12家、海外分子公司30家、海外服務備件中心2000家,產(chan) 品遠銷18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徐工裝備揚帆海外的背後,正是建基於(yu) 科技自立自強取得的突破。
在中哈(連雲(yun) 港)物流合作基地,數字化讓物流插上了翅膀。基地數字化調度中心的一塊數字大屏上,位於(yu) 東(dong) 部出海口的連雲(yun) 港港與(yu) 萬(wan) 裏之遙的霍爾果斯-東(dong) 門無水港實現信息聯動、實景展示。“一季度,我們(men) 中歐班列開行達到173列,為(wei) 今年開了個(ge) 好頭。”連雲(yun) 港中哈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龐竣哲說。
生態好 生活美
南京小西湖街區,得益於(yu) 老城更新的全新思路,成了市民遊客競相打卡之地。“改造不是大拆大建,我們(men) 努力留住老城南的煙火氣,不讓城市改造過的片區跟原住民沒了關(guan) 係。”南京曆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副總經理黃潔說。
老城南是南京城的根。從(cong) 內(nei) 部的適老化改造,到外觀的匠心獨運,“老南京”們(men) 得以享受現代化發展的成果。秦柳昆阿姨的老宅後院,北側(ce) 實心牆壁在更新中設計成了鏤空樣式,牆外路過的遊人可以隱約看見院內(nei) 的石榴、枇杷、紅楓和曇花,這些花木時間久的已有上百年了。“進來轉轉啊!”麵對路過的遊客,秦阿姨熱情地打著招呼。
在徐州賈汪,采煤塌陷區已經變身美麗(li) 的潘安湖,臨(lin) 湖而居的馬莊人吃上了旅遊飯,手工製作的非遺香包也讓大夥(huo) 兒(er) 鼓起了腰包。一位正在製作香包的農(nong) 家大嬸正往布包裏填塞中藥材,“我做了十幾年香包,在家門口每月就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
來到沿海的東(dong) 台黃海森林公園,這裏曾經是寸草難生的鹽堿地,是當年一批批的知青、林工用雙手種出了這片森林。離黃海森林公園不遠,條子泥濕地萬(wan) 鳥翔集,東(dong) 台市沿海經濟區黨(dang) 工委書(shu) 記呂洪濤將這裏比喻為(wei) “鳥類的國際機場”,“今年條子泥居然觀測到了10隻火烈鳥”,此前,火烈鳥很少光臨(lin) 這塊東(dong) 方濕地。
鏡頭轉向蘇州“明星村”蔣巷村。這個(ge) 村去年村級穩定性收入達2850萬(wan) 元,人均可支配收入6.25萬(wan) 元。家家居住有別墅,出行有汽車,養(yang) 老醫療無憂,生活處處豐(feng) 足,這是一個(ge) 讓“自己人舒服、城裏人羨慕、外國人信服”的蘇南鄉(xiang) 村。
蔣巷村年近八旬的老書(shu) 記常德盛,走路依舊帶風,說話中氣十足。在村裏的生態區,老人回憶起1990年代蘇南鄉(xiang) 鎮企業(ye) 發展初期“五小”企業(ye) 盛行,蔣巷村也投資500萬(wan) 元辦了個(ge) 化工廠,投產(chan) 兩(liang) 個(ge) 月利潤就超過百萬(wan) 元,“但村裏寧可賠上400萬(wan) 元也要把這個(ge) 廠關(guan) 了,如果沒有當初那個(ge) 決(jue) 定,就沒有蔣巷村的今天。”眼下,老人正一門心思搞黑泥土種植香稻米,讓來村裏的遊客都能嚐嚐“老常大米”的地道味兒(er) 。
“橋這邊是蘇州,過了橋就到上海啦!”蘇州市區過來休閑的方先生信步黿蕩慢行景觀橋,眼觀水麵浩蕩,好不愜意。這是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ti) 化發展示範區建設的一座跨省人行橋。示範區揭牌3年多來,一個(ge) 個(ge) 跨區域聯動發展的故事在這裏上演。蘇州吳江與(yu) 上海青浦推行了聯合河長製,開展黿蕩水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培育出了長三角的這一片“綠心”。
城市現代、鄉(xiang) 村富裕、生態友好、幸福和諧,在蘇北江南濃縮為(wei) “強富美高”四個(ge) 字。中國式現代化的圖景,新時代的魚米之鄉(xiang) ,江蘇正在奮力書(shu) 寫(xie) 著自己的“答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