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如何做好“土特產”文章

發布時間:2023-05-22 11:28:00來源: 安徽日報

  今年省委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力發展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做好“土特產(chan) ”文章。

  “要念好‘土’字訣,就要做好綠文章。”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處處長楊亞(ya) 明表示,發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安徽既要從(cong) 自身特色出發,基於(yu) 一方水土,開發鄉(xiang) 土資源,充分發掘各地有特色的產(chan) 品,同時要著眼市場需求,大力發展綠色種植,要將標準化貫徹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全過程、各環節,大力推廣農(nong) 業(ye) 新技術,打造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基地。

  用工業(ye) 思維謀劃農(nong) 業(ye) 發展,努力將創新開拓的觸角從(cong) 第一產(chan) 業(ye) 升級到第二產(chan) 業(ye) 、從(cong) 土地轉移到車間,聚力打造一批“舌尖”上的產(chan) 業(ye) 集群,才能讓小小“土特產(chan) ”成為(wei) 帶動農(nong) 民增收的大產(chan) 業(ye) 。

  發展綠色種植

  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品質

  “桐城小花”為(wei) 什麽(me) 好喝?“除了優(you) 越的生態環境外,推廣綠色種植技術也是重要原因。”當地茶農(nong) 說。

  5月11日下午,從(cong) 桐城市中心驅車約15分鍾,記者來到城西北的龍眠山,這裏是“桐城小花”的核心產(chan) 區之一。從(cong) 山頂望去,雲(yun) 霧繚繞,山坡上是一片片翠綠的茶園。

  “不僅(jin) 要保證土壤、水不能有汙染,肥料也要用有機肥和餅肥。”桐城市龍眠生態農(nong) 業(ye) 種植有限公司董事長徐祥英帶著記者穿梭在茶園中,指著身邊的設備說,“這種殺蟲燈裝了10台,花費8萬(wan) 元,可以物理殺蟲,減少農(nong) 藥使用;這個(ge) 是物聯網噴灌係統,投資50多萬(wan) 元,可以智能灌溉、定量施肥;除草機花了十幾萬(wan) 元,可以減少除草劑使用……”

  “土特產(chan) ”要升級為(wei) 大產(chan) 業(ye) ,首先要在生產(chan) 環節做好文章。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受產(chan) 區、種植習(xi) 慣、投入品等因素影響,“土特產(chan) ”往往品質差異大,質量不穩定等問題突出。

  為(wei) 此,省委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chan) 業(ye) ,推進十大千億(yi) 級綠色食品產(chan)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建設。強調要推進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持續推進化肥農(nong) 藥減量增效。目前,我省綠色有機地標農(nong) 產(chan) 品總數達6036個(ge) ,其中綠色食品達4309個(ge) 、居全國第2位,有機農(nong) 產(chan) 品達1608個(ge) 、居全國第3位,綠色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規模占全省食用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規模的比重達35.93%。

  發展綠色種植、轉換生產(chan) 方式劃算嗎?“光是物聯網建設,就可以增加20%產(chan) 量,每畝(mu) 降低成本1000餘(yu) 元。更重要的是減少了化肥農(nong) 藥使用,茶葉品質好,價(jia) 格也就高了。”徐祥英告訴記者,現在茶園每年可生產(chan) 幹茶2700公斤,利潤有100多萬(wan) 元。

  據了解,今年我省將新認證綠色食品、有機農(nong) 產(chan) 品、地理標誌農(nong) 產(chan) 品800個(ge) ,打造長三角高附加值綠色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加工供應基地,新建基地100個(ge) 、總數達466個(ge) 。

  鍛造金字招牌

  把特點變亮點和賣點

  能夠稱得上“土特產(chan) ”,必須是具有特色和獨特競爭(zheng) 優(you) 勢的產(chan) 品。“特”,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ou) ,有自己的金字招牌。

  在龍眠生態農(nong) 業(ye) 種植有限公司茶園旁的另一個(ge) 山頭,山崗上種滿蒼翠的油茶樹,此處便是安徽龍眠山健康產(chan) 業(ye) 股份有限公司的油茶種植基地。在該公司的品牌展覽館內(nei) ,各種油茶產(chan) 品琳琅滿目,綠色食品認證證書(shu) 、有機產(chan) 品認證證書(shu) 和品牌商標注冊(ce) 證書(shu) 被擺放在顯眼位置。

  “有了這些認證,市場和消費者才認可我們(men) 的品牌,才能賣得上價(jia) ,不然連大型商超都很難入駐。”該公司辦公室主任紀明清表示,“酒香也怕巷子深”,地域特色產(chan) 品更需要品牌帶動,才能拓寬銷路。

  徐祥英也認同此觀點。“像我們(men) 這種規模化企業(ye) ,會(hui) 打造自己的品牌,比一些散戶的茶葉每斤價(jia) 高近200元。”徐祥英說,“每到采茶季,品牌茶企的產(chan) 品會(hui) 被早早訂完,而散戶隻能靠合作茶企收購。”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為(wei) 先,品牌為(wei) 要。品牌化是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也是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重要驅動力。

  省委一號文件提出,加快培育全國有影響力的“皖美農(nong) 品”品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缺少品牌支撐,是眾(zhong) 多優(you) 質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難以規模發展的共性原因。

  以“桐城小花”為(wei) 例,知名度上與(yu) 眾(zhong) 多名茶有較大差距,算得上是“小眾(zhong) 茶”。這是影響其價(jia) 格和市場大小的重要原因。“這有‘桐城小花’產(chan) 業(ye) 體(ti) 量不大的原因,但更多是品牌意識不強的問題。”徐祥英告訴記者,“桐城小花”產(chan) 量較小,一般茶企都有固定客戶,所以對品牌建設重視程度不夠。

  “缺乏營銷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ye) 是品牌化不強的另一個(ge) 原因。”桐城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何憶林坦言,桐城正著力培育茶產(chan) 業(ye) 領軍(jun) 企業(ye) ,支持龍頭企業(ye) 建設規模化、標準化加工廠,同時加大宣傳(chuan) ,以先進的營銷方式培育“桐城小花”品牌。

  推動全鏈條升級

  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chan) 業(ye)

  當前,各地都在探索加快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的辦法。不少地方的小品種特色產(chan) 業(ye) ,成為(wei) 帶動一方百姓增收的大產(chan) 業(ye) 。

  “這些成功的地方,一條關(guan) 鍵做法是開發農(nong) 業(ye) 多種功能、挖掘鄉(xiang) 村多元價(jia) 值,促進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全鏈條升級,不斷增強市場競爭(zheng) 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楊亞(ya) 明說。

  “除了自有油茶種植基地,我們(men) 還通過合作社的方式與(yu) 農(nong) 戶合作,共建立油茶省級標準化示範區12000多畝(mu) ,未來3年至5年就將迎來油茶果盛產(chan) 期。”在安徽龍眠山健康產(chan) 業(ye) 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an) 基地,紀明清對記者說,“我們(men) 還擁有年產(chan) 7000噸的茶籽壓榨、精煉等生產(chan) 線,日產(chan) 45噸的浸出及提取茶皂素深加工的現代化生產(chan) 線和各類檢測、研發設備,並建有可存儲(chu) 2500噸的油罐。”

  依托集種植、規模化深加工、產(chan) 品研發與(yu) 品牌銷售於(yu) 一體(ti) 的全產(chan) 業(ye) 鏈,該公司近年來不斷發展壯大,已成為(wei) 全省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和中國油茶百強企業(ye) 。

  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不僅(jin) 生產(chan) 優(you) 質油茶產(chan) 品,實現企業(ye) 盈利,還助力當地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記者了解到,公司牽頭成立油茶合作社,帶動農(nong) 戶增收致富,打造“公司+基地+合作社+家庭農(nong) 場+農(nong) 戶”的經營模式。

  “我們(men) 還為(wei) 油茶種植戶提供技能培訓,與(yu) 農(nong) 戶簽訂茶籽保底價(jia) 收購合同,帶動周邊鄉(xiang) 鎮200餘(yu) 戶農(nong) 民增收。”紀明清說。

  省委一號文件強調,要“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chan) 業(ye) ”。近年來,我省通過引導建設“兩(liang) 基地一園區”,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基地初具規模,加快打造產(chan) 加銷貫通、貿工農(nong) 一體(ti) 融合發展的產(chan) 業(ye) 集群。截至2022年底,全省31個(ge) 區域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納入地理標誌農(nong) 產(chan) 品保護工程,累計帶動農(nong) 戶50.64萬(wan) 人、實現增收12.21億(yi) 元以上。(記者 史 力 許昊傑)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