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亮出綠水青山新氣派

發布時間:2023-06-06 15:41: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核心提示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始終高度重視內(nei) 蒙古的生態文明建設,在對內(nei) 蒙古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中,關(guan) 注最多、論述最多、部署最多的就是生態文明建設。

  ●2019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內(nei) 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把內(nei) 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國發展大局確立的戰略定位,也是內(nei) 蒙古必須自覺擔負起的重大責任。

  ●2020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內(nei) 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牢固樹立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導向,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把祖國北疆這道萬(wan) 裏綠色長城構築得更加牢固。

  ●2021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內(nei) 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

  2014——2023,10年,北疆萬(wan) 裏山河巨變。

  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山更綠了,草原更美了。118.3萬(wan) 平方公裏的遼闊土地,猶如一幅氣勢恢宏的綠水青山“大寫(xie) 意”畫卷。

  這就是今天的內(nei) 蒙古,是2400多萬(wan) 各族兒(er) 女的美麗(li) 家園,是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時光回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始終高度重視內(nei) 蒙古的生態文明建設,在對內(nei) 蒙古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中,關(guan) 注最多、論述最多、部署最多的就是生態文明建設。賦予內(nei) 蒙古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構築祖國北疆萬(wan) 裏綠色長城的戰略定位。叮囑內(nei) 蒙古“構築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把祖國北疆這道風景線建設得更加亮麗(li) ,必須以更大的決(jue) 心、付出更為(wei) 艱巨的努力。”“要保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定力,不動搖、不鬆勁、不開口子。”

  情景,曆曆在目;叮嚀,聲聲在耳。牢記囑托,勇毅前行,內(nei) 蒙古扛起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政治責任,堅持不懈保生態、治汙染、促轉型,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扛起內(nei) 蒙古擔當,壯士斷腕抓綠色轉型,久久為(wei) 功抓生態修複,綠色變革踏歌前行

  內(nei) 蒙古的生態區位到底有多重要?

  內(nei) 蒙古橫跨“三北”,是我國北方麵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在國家“兩(liang) 屏三帶”生態安全屏障格局中,內(nei) 蒙古是“東(dong) 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和“黃河重點生態區”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北方地區的“水塔”和“林網”,是三北地區乃至全國的“擋沙牆”和“碳匯庫”。

  保護好這裏的生態環境,是我們(men) 義(yi) 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對國家最大的貢獻。

  當經濟增長與(yu) 環境保護發生衝(chong) 突,我們(men) 該何去何從(cong) ?

  堅決(jue) 把生態環境保護挺在前麵,堅決(jue) 不幹為(wei) 了“仨瓜倆(lia) 棗”損害長遠利益、吃祖宗飯砸子孫碗的事情!

  壯士斷腕,綠色轉型——全區超過一半的國土麵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72%的國土麵積劃入生態空間,紅線內(nei) 不搞打破自然生態平衡的開發,不建超出環境承載能力的工程,不上突破資源承受能力的項目;堅決(jue) 遏製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把牢產(chan) 業(ye) 、項目準入門檻;堅決(jue) 改變粗放型的資源開發模式,全力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轉型。

  久久為(wei) 功,修複創傷(shang) ——在大興(xing) 安嶺“掛斧停鋸”,對重點沙漠“鎖邊治理”,讓廣袤草原“帶薪休假”,專(zhuan) 項整治破壞草原林地違規違法行為(wei)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一湖兩(liang) 海”明珠再生輝;深入實施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國土綠化科學推進;堅持把黃河大保護大治理挺在前麵,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加大礦山生態修複治理力度;河湖長製、林長製全麵實施,每一個(ge) 湖泊、每一片林子都有了專(zhuan) 屬守護者。

  久久為(wei) 功創奇跡,萬(wan) 裏山河披錦繡,內(nei) 蒙古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全區累計營造林1.22億(yi) 畝(mu) 、種草2.86億(yi) 畝(mu) ,年均防沙治沙1200萬(wan) 畝(mu) 以上,規模均居全國第一。

  今天的內(nei) 蒙古,不僅(jin) 給我國北方地區披上了風沙的“防護服”,還為(wei) 全國人民打造了超級“碳庫”和純淨“氧吧”,京津的“風沙源”也變成了首都的“後花園”。

  貢獻內(nei) 蒙古智慧,一個(ge) 個(ge) “典型案例”“中國方案”,成為(wei) 內(nei) 蒙古的“綠色名片”

  翠色欲流,一碧萬(wan) 頃,內(nei) 蒙古大草原人人向往。就在5月22日,美麗(li) 內(nei) 蒙古又增添了一張新的世界級名片——

  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係統被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授予2023年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係統。

  遊牧,是蒙古民族的一種生活方式,更是這個(ge) 古老民族遵循天人合一、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時至今日,其核心區巴彥溫都爾蘇木的牧民依然恪守著傳(chuan) 統的遊牧習(xi) 俗,按時休牧輪牧,堅持在傳(chuan) 承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守護好這片世人向往的綠色、純淨之地。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這樣的“綠色名片”,內(nei) 蒙古贏得了不少。

  原本嚴(yan) 重沙化、退化的打草場,經過圍欄封育、補播、施肥、切根、輪刈等修複治理措施後,煥發新生,平均每畝(mu) 增產(chan) 20%到40%。2021年,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hui) 上,錫林浩特市退化草原生態修複國家試點項目入選的草原生態修複典型案例,成為(wei) 中國向世界推薦的可複製、可借鑒、可推廣的草原生態修複樣板。

  從(cong) “死亡之海”到綠色家園,1.86萬(wan) 平方公裏的庫布其,三分之一披上了綠裝,成為(wei) 世界上迄今為(wei) 止唯一被整體(ti) 治理的沙漠。2017年,庫布其作為(wei) 中國防沙治沙的成功實踐,被寫(xie) 入190多個(ge) 國家代表共同起草的聯合國宣言,為(wei) 世界防治荒漠化開出了“中國藥方”,提供了“中國方案”。

  ……

  這一個(ge) 個(ge) “典型案例”“中國方案”,正是內(nei) 蒙古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智慧結晶,是內(nei) 蒙古走向世界的“綠色名片”。

  發揮內(nei) 蒙古優(you) 勢,破解“點綠成金”的密碼,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生態優(you) 勢與(yu) 發展優(you) 勢實現雙向轉化

  在責任與(yu) 激情的召喚下,從(cong) 鏖戰沙魔到與(yu) 黃沙和諧共處,從(cong) 荒山禿嶺到綠水青山,內(nei) 蒙古一個(ge) 個(ge) 回天壯舉(ju) ,給子孫後代留下了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勤勞智慧的內(nei) 蒙古人民破解“點綠成金”的密碼,讓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生態優(you) 勢成為(wei) 發展優(you) 勢,同時實現雙向轉化。

  從(cong) 荒山禿嶺到“塞北小黃山”,從(cong) 森林覆蓋率不足40%到98.86%,赤峰市喀喇沁旗馬鞍山成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謀生致富的“金山銀山”。旅遊火爆、山貨充足,民宿、農(nong) 家樂(le) 遍地開花,人們(men) 的日子紅紅火火。

  “掛斧停鋸”後的大興(xing) 安嶺林區轉入全麵保護發展新階段,林下資源變成林下財富,砍樹人變成綠水青山的守護者,走上生態產(chan) 業(ye) 化發展新路子。2022年內(nei) 蒙古大興(xing) 安嶺林區林下經濟實現產(chan) 值4.6億(yi) 元,形成了經濟林、中草藥、食用菌、林下養(yang) 殖和野生資源采集五大產(chan) 業(ye) ,帶動9000餘(yu) 人就業(ye) 。

  巴彥淖爾市磴口縣,45萬(wan) 畝(mu) 梭梭不僅(jin) 將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移動的沙丘牢牢固定,在梭梭上人工接種的12萬(wan) 畝(mu) 肉蓯蓉,畝(mu) 收入能達到6000多元,實現治沙與(yu) 致富雙贏……

  生態文明建設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在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過程中,在逐夢綠富美的道路上,內(nei) 蒙古將不斷書(shu) 寫(xie) 新的篇章。(記者 霍曉慶)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