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②)

發布時間:2023-06-19 15:42: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國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關(guan) 鍵是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you) 良的創新人才隊伍,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

  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如何培養(yang) 、選拔高水平人才?怎樣進一步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和潛力?圍繞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采訪。

  不論資曆、不設門檻,讓有真才實學的人脫穎而出

  2020年7月23日,在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中,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拔地而起,托舉(ju) 著執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一飛衝(chong) 天。

  得知發射任務圓滿成功,熊天賜在指揮大廳激動地跳了起來。這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ti) 部的火箭動力總體(ti) 設計師,在該次任務中擔任火箭總體(ti) 動力係統指揮。

  不到30歲的他,為(wei) 何能夠擔此重任?

  “給年輕人創造機會(hui) 、‘壓擔子’是我們(men) 部門的傳(chuan) 統。”熊天賜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ti) 部的人才培養(yang) 機製感觸很深。參加工作3年,他就已經加入重型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中,為(wei) 具有跨代意義(yi) 的運載火箭負責動力係統的總體(ti) 設計工作。

  當然,機會(hui) 並非唾手可得,而是要經過嚴(yan) 格的選拔。

  熊天賜告訴記者:“競爭(zheng) 重要崗位時,選拔過程設置了多重考核,除了考察每個(ge) 人的日常表現,最後還要接受總師們(men) 關(guan) 於(yu) 技術細節的當麵‘質詢’,答得不好就會(hui) 被淘汰。”

  “不論資曆、不設門檻,才能讓有真才實學的人脫穎而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ti) 部總體(ti) 室主任、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魏威認為(wei) ,使青年科技人才成為(wei) 科技創新的主力軍(jun) ,要幫助年輕人“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敢於(yu) 給他們(men) 壓擔子,主動為(wei) 他們(men) 搭梯子。

  如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ti) 部的青年人才迅速成長。“在這裏,誰行誰就能上,成長成才的上升通道非常順暢。”熊天賜說。

  專(zhuan) 家表示,不管是引才還是用才,都要破除對資曆、頭銜的盲目迷信,探索更加合理的選拔用人製度,讓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人才脫穎而出。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深圳農(nong) 業(ye) 基因組研究所探索實行預聘—長聘製,為(wei) 青年人才施展才華搭建平台。

  今年40歲的阮玨是這項製度的受益者。在6年的預聘期內(nei) ,研究所每年給阮玨團隊穩定的經費支持。這6年期間,阮玨帶領團隊潛心科研,取得一係列創新成果,他也因此獲得了長聘資格。

  “經過嚴(yan) 格的專(zhuan) 業(ye) 評估,隻要認定這個(ge) 人有能力、有潛力,我們(men) 就大膽聘用,並給予全力支持。”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深圳農(nong) 業(ye) 基因組研究所人事處處長姚慶磊說,“6年的預聘期既給了更多青年才俊承擔核心課題的機會(hui) ,也讓用人單位提前留住了‘潛力股’。”

  全力保障、充分信任,支持實現從(cong) 0到1的重大創新突破

  2021年,我國宣布在實驗室實現二氧化碳到澱粉的從(cong) 頭合成,使澱粉生產(chan) 由傳(chuan) 統的農(nong) 業(ye) 種植模式向工業(ye) 車間生產(chan) 模式轉變成為(wei) 可能,並為(wei) 二氧化碳原料合成複雜分子開辟了新的技術路線。

  人工合成澱粉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ye) 生物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天津工業(ye) 生物所”)研究員蔡韜說:“我們(men) 麵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從(cong) 2015年就開始立項研究,可謂‘六年磨一劍’。”

  其間,科研團隊的核心成員因人員流動而減少。蔡韜坦陳,他也曾自我懷疑過:“把二氧化碳變成澱粉,如此超前的研究能做成嗎?”

  頂著巨大壓力,團隊堅持攻關(guan) ,最終實現從(cong) 0到1的重大創新突破。

  蔡韜能穩坐“冷板凳”,離不開天津工業(ye) 生物所的人才支持政策。

  “6年來,我們(men) 沒有論文發表的指標要求,也不用操心任何經費。所裏提供全預算製支持,全力保障我們(men) 做好研究。”蔡韜說。

  如今,天津工業(ye) 生物所又成立了澱粉研究中心。蔡韜正帶領不斷壯大的科研團隊,繼續努力為(wei) 我國糧食安全、二氧化碳利用做出新的貢獻。

  許多受訪者感慨:能讓科研人員一門心思隻做一件事,非常關(guan) 鍵!

  阮玨對此十分認同。他告訴記者,一些同行說起,成為(wei) 學術帶頭人後,最發愁的事情就是如何“養(yang) 活”自己的團隊。為(wei) 千方百計爭(zheng) 取課題經費,他們(men) 有時不得不做一些“短平快”的項目,心態也容易變得浮躁。

  與(yu) 這些同行相比,阮玨覺得自己格外幸運。“在預聘製的6年中,所裏為(wei) 我們(men) 團隊提供了穩定的科研保障,我們(men) 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科研做好。”阮玨說。

  對人才的穩定支持、充分信任,也體(ti) 現在賦予領軍(jun) 人才“人財物”和科研自主權方麵。

  姚慶磊介紹,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深圳農(nong) 業(ye) 基因組研究所賦予課題組組長充分的人事管理自主權。“組長可以自主招聘團隊成員、自主確定薪酬,自主選擇和調整科研任務技術路線,鼓勵科學家自由探索。”

  堅持貢獻導向、分類評價(jia) ,引導科研人員研究真問題、拿出真成果

  優(you) 秀人才誰來評?怎麽(me) 評?

  隨著科技體(ti) 製機製改革的深入,答案逐漸清晰。

  李奎教授是我國動物遺傳(chuan) 育種專(zhuan) 家,於(yu) 2021年被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深圳農(nong) 業(ye) 基因組研究所人才引進。鑒於(yu) 其所從(cong) 事科研的特點,研究所在對李奎進行考核時,堅持貢獻導向,重點考察創新價(jia) 值、能力和實績。

  李奎說:“這種考核方式不再以發多少篇論文、獲多少獎項為(wei) 僅(jin) 有標準,保證了科研人員不用追求‘短平快’,可以長期專(zhuan) 注於(yu) 有價(jia) 值的研究。”

  “我們(men) 堅持‘破四唯’‘立新標’並舉(ju) ,探索新的評價(jia) 機製。”姚慶磊介紹,在貢獻導向方麵,實行獨立嚴(yan) 格的國際小同行評價(jia) 、代表性成果評價(jia) 等,以創新價(jia) 值、能力和實績為(wei) 導向,評審全過程回避所內(nei) 專(zhuan) 家、領導,確保人才評價(jia) 科學、客觀、專(zhuan) 業(ye) 。對於(yu) 從(cong) 事應用研究的科研人員,堅持市場導向,要求科研成果能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通過市場化、社會(hui) 化的評價(jia) 方式選才用才。

  天津工業(ye) 生物所積極探索以重大成果產(chan) 出為(wei) 導向的績效考核評價(jia) 機製,從(cong) 貢獻和影響兩(liang) 個(ge) 維度對人才進行評價(jia) ,並設立基礎研究與(yu) 技術研發兩(liang) 個(ge) 體(ti) 係,由科技領軍(jun) 人才自主選擇考核體(ti) 係。

  天津工業(ye) 生物所所長馬延和說:“我們(men) 在貢獻和影響這兩(liang) 個(ge) 維度分別設立細化的成果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重點考察論文發表、專(zhuan) 利申請、經費爭(zheng) 取等背後所取得的實際效果,引導科技領軍(jun) 人才研究真問題、拿出真成果。”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19日 19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