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鄉村治理現代化之路越走越寬廣

發布時間:2023-07-27 16:13: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走進新時代農(nong) 村,處處都是新風貌。合作社裏致富忙,文化廣場歡樂(le) 多。田間地頭不僅(jin) 有辛勤勞作的農(nong) 民,還有體(ti) 驗農(nong) 事的遊客。有的農(nong) 家小院變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宿、農(nong) 家樂(le) 。黨(dang) 員幹部亮身份、幹勁足,帶領村民過上了新生活。

  在日新月異的發展變遷中,鄉(xiang) 村治理麵臨(lin) 各種各樣的新挑戰,也隨之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新機製。發展的腳步從(cong) 未停歇,如何進一步強化黨(dang) 建引領、完善鄉(xiang) 村治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近些年,浙江、江西、河南、四川等地探索出一些新做法、新經驗。

  黨(dang) 員幹部的“辛苦指數”不斷轉化為(wei) 農(nong) 民群眾(zhong) 的“幸福指數”

  四川省古藺縣有個(ge) 鳳凰村。近年來,在政策指引和幫扶下,村裏引進“稻魚共生”技術,推動農(nong) 旅融合發展,讓這片綠水青山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金山銀山。

  村民邱順堯,30多歲,返鄉(xiang) 創業(ye) ,流轉承包了幾十畝(mu) 梯田。“家門口越來越紅火了,我們(men) 既能掙錢還能顧家。”說起山鄉(xiang) 巨變,邱順堯笑容滿麵。可一提到“家”,他又有一連串的期盼:“希望提高農(nong) 村教學水平,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希望改善村、鎮醫療條件,讓老人看病更方便”“希望村裏的文娛設施更多些,讓平時生活更豐(feng) 富”……

  從(cong) 有到優(you) 、從(cong) 少到多,邱順堯對美好生活的盼頭,正是很多農(nong) 民群眾(zhong) 的共同心聲。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群眾(zhong) 需求在哪裏,黨(dang) 的陣地就覆蓋到哪裏,服務保障就跟進到哪裏。一路走、一路看,廣大黨(dang) 員幹部的“辛苦指數”不斷轉化為(wei) 農(nong) 民群眾(zhong) 的“幸福指數”。

  深化駐村幫扶,讓農(nong) 民致富更有信心。駐村第一書(shu) 記和工作隊員們(men) 訪村情、聽民聲、抓特色產(chan) 業(ye) 、找市場銷路,抓牢防返貧動態監測和精準幫扶,切實把脫貧攻堅成果鞏固住、拓展好、提升足。

  優(you) 化人居環境,讓群眾(zhong) 生活更加舒心。村兩(liang) 委想方設法拉項目、籌資金,黨(dang) 員當先鋒、作表率,幹得熱火朝天,供水、道路、改廁、亮化、綠化等問題被逐一解決(jue) ,治安防控、應急管理體(ti) 係不斷健全。

  強化民生保障,讓百姓心窩更加溫暖。各級黨(dang) 委政府推動治理重心下移、資源力量下沉,鼓勵引導機關(guan) 幹部常下基層調研,從(cong) 而製定更多的惠民政策,破解群眾(zhong) 反映強烈的住房、醫療、上學等一道道難題。

  …………

  中午11點左右,走進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蔣家池頭村的“孝膳堂”老年食堂,紅燒肉、油燜筍、清炒菠菜、番茄蛋花湯,菜品挺豐(feng) 盛。87歲老人王國堯豎起大拇指,“飯菜實惠又可口。”

  蔣家池頭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陳倫(lun) 說,村裏老齡化程度較高,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有300人左右,占村總人口四成,並且老人子女大多不在身邊,老人一日三餐往往將就對付,有的做一頓飯吃幾天。

  2017年7月,蔣家池頭村辦起老年食堂,並采取“政府補一點、老人付一點、企業(ye) 捐一點、誌願者助一點、菜園供一點”的方式運營至今。“老有所養(yang) 、老有所依,老人們(men) 吃得舒心,我們(men) 就安心。”陳倫(lun) 說。

  調研采訪中,“土地”是一個(ge) 繞不開的話題。它是農(nong) 民的“命根子”,承載著沉甸甸的希望與(yu) 夢想。

  以前,村民經常為(wei) 田地的邊界、權屬爭(zheng) 來爭(zheng) 去;土地確權後,村民又開始思考“自己種還是租出去”。等到流轉了,村民總會(hui) 盼著收益多一點,有時還會(hui) 盤算收益分配是否公平……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黨(dang) 委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高德敏講述著農(nong) 民群眾(zhong) 的期待。

  群眾(zhong) 的關(guan) 注點就是工作的著力點。近年來,戰旗村村兩(liang) 委一直在土地上做文章,盤活資源、謀求發展。其間,土地確權、土地改革、征地拆遷、承包經營,每個(ge) 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但村幹部們(men) 始終堅持把群眾(zhong) 利益擺在首位,耐心溝通解民憂,集思廣益匯民智,張榜公開安民心。

  如今,戰旗村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85萬(wan) 元。“有的村民流轉土地有一筆收入,回到承包土地的企業(ye) 工廠務工,又有一筆收入。到了年底,村集體(ti) 經濟還有分紅,日子舒心著呢。”高德敏說。

  事業(ye) 發展永無止境,群眾(zhong) 需求不斷變化,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初心永遠堅如磐石。

  各地投入鄉(xiang) 村的資源越來越多,投身鄉(xiang) 村的力量也越來越強,為(wei) 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基層幹部這樣表達心聲:“老百姓關(guan) 心什麽(me) 、期盼什麽(me) ,我們(men) 就重點解決(jue) 什麽(me) 、推進什麽(me) ”“把群眾(zhong) 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

  不斷健全完善以黨(dang) 建為(wei) 引領,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ti) 係

  一次次為(wei) 民服務中,一項項民生工程中,各地探索了大量鮮活治理經驗,以黨(dang) 建為(wei) 引領,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ti) 係不斷健全完善。

  以“自治”凝心聚力。浙江省海寧市周王廟鎮博儒橋村推出以“共商籌智、共建籌資、共管籌治、共富籌心”為(wei) 重點的“黨(dang) 建統領·四共四籌”特色機製,美麗(li) 鄉(xiang) 村怎麽(me) 建、建什麽(me) ,村兩(liang) 委帶領村民共同謀劃、群策群力。

  以“法治”規範治理。河南省洛陽市孟津區常袋鎮馬嶺村嚴(yan) 格依照法律法規和村規民約規範鄉(xiang) 村幹部群眾(zhong) 的行為(wei) ,其中製定村規民約37條,凡事都按規矩辦。在紅白喜事方麵,各家待客都不超過規定桌數,超過的需報村紅白理事會(hui) 進一步商定,沒有一個(ge) 人例外。

  以“德治”春風化雨。在江西省吉安縣敦厚鎮圳頭古村,一支由村民自發組織的鼓板樂(le) 演奏隊將移風易俗與(yu) 傳(chuan) 統藝術相融合,用簡單易懂易傳(chuan) 唱的方式倡導文明新風,在潛移默化中讓群眾(zhong) 摒棄陋習(xi) 。

  不少地方圍繞健全基層治理體(ti) 係、提升基層治理效能,進行集成式創新,四川省成都市就從(cong) 體(ti) 製機製和精神文化兩(liang) 方麵同步發力,讓體(ti) 係更具活力——

  在體(ti) 製機製上,市、縣兩(liang) 級成立城鄉(xiang) 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hui) ,統籌基層黨(dang) 建和基層治理工作,把分散在多個(ge) 部門的職能、資源、政策等統籌起來,破解過去基層治理“九龍治水”局麵。一係列改革舉(ju) 措就此鋪開:建立城鄉(xiang) 社區依法自治事項、協助行政事項和負麵事項“三張清單”,撤除不合理承擔的事項;推動“一支隊伍統管、一張網格統攬、一個(ge) 平台統調、一套機製統籌”管理機製改革,解決(jue) 鄉(xiang) 鎮、街道統籌能力不足問題……

  在精神文化層麵,鄉(xiang) 土文化是父老鄉(xiang) 親(qin) 的精神紐帶,有助於(yu) 鄰裏守望、團結互助、共同發展。在成都,通過院壩會(hui) 、壩壩會(hui) ,黨(dang) 員、幹部、群眾(zhong) 經常圍坐在一起,嘮家常、談訴求、提建議。

  郫都區唐昌鎮先鋒村的農(nong) 夫記憶景區內(nei) ,體(ti) 驗耕地、品嚐壩壩宴,到此郊遊的人絡繹不絕。景區火起來,秘訣就在“打平夥(huo) 、九大碗”。這是一種傳(chuan) 統民俗,有的出油米、有的出酒菜、有的出碗筷,共辦一桌席,同飲一堂酒。

  “一聽說村裏要‘打平夥(huo) ’,大家都來‘吃席’了。”先鋒村黨(dang) 組織負責人任健說,村裏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就是借鑒了這一傳(chuan) 統:“打平夥(huo) ”的一個(ge) 特征是責任分工明確,“席”上明確村集體(ti) 做外麵、做看點,村民做裏麵、做賣點。村兩(liang) 委牽頭製定整治方案,辦好規劃設計、管網改造、道路修建;村民按標準自主實施改水、改廁、改習(xi) 慣、院落整治、產(chan) 業(ye) 植入。黨(dang) 員幹部群眾(zhong) 相互幫著幹、比著幹,鄉(xiang) 村治理很快呈現出眾(zhong) 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麵。

  …………

  提升組織力,治理有活力。各地各部門強化以黨(dang) 的領導為(wei) 統攬、以改革創新為(wei) 動力、以群眾(zhong) 需求為(wei) 導向,構建完善黨(dang) 建引領基層治理的製度體(ti) 係和工作矩陣,基層治理現代化這項基礎性工作越來越被抓牢抓實,抓出了成效。

  基層幹部群眾(zhong) 認為(wei) ,群眾(zhong) 看黨(dang) 員、黨(dang) 員看支部,隻有讓基層黨(dang) 組織強起來,才能把黨(dang) 的政治優(you) 勢和組織優(you) 勢轉化成治理優(you) 勢,確保“三治融合”不流於(yu) 形式。

  還有的幹部說,尊重基層創新力創造力是“三治融合”的關(guan) 鍵,隻有充分放權,才能促進群眾(zhong) 對“三治融合”的認同和參與(yu) ,不斷激發鄉(xiang) 村治理的活力。

  治理體(ti) 係作用發揮得如何,全在於(yu) 人,不少基層幹部提出建議,要進一步提升村幹部的政治能力、做群眾(zhong) 工作的本領,進一步強化黨(dang) 員意識、激發黨(dang) 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進一步調動群眾(zhong) 參與(yu) 鄉(xiang) 村治理的熱情。

  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洪向華說:“打造農(nong) 村善治新格局,需要鍛造敢擔當、善作為(wei) 的鄉(xiang) 村幹部隊伍,勇於(yu) 創新突破,不斷開創發展新局麵;需要樹立正確政績觀,堅持走群眾(zhong) 路線,問計於(yu) 民、問需於(yu) 民,紮實辦好民生實事,在為(wei) 民服務中更好地凝聚人心。”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不斷創新基層治理的載體(ti) 、形式

  走進孟津區小浪底鎮明達村,樹木翠綠、街道整潔,紅牆灰瓦的民居古樸自然。村子為(wei) 啥這麽(me) 美?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楊瑞安介紹了很多“治村”的好辦法——

  黨(dang) 員聯戶。將300餘(yu) 戶農(nong) 戶劃片,28名在村黨(dang) 員分包聯係。他們(men) 走家串戶,宣傳(chuan) 環保政策,遇到危房、旱廁、養(yang) 殖場地帶來的“髒亂(luan) 差”,引導群眾(zhong) 改,主動幫一把。

  設立路長。村裏道路全部命名掛牌,村幹部、在村黨(dang) 員、村民代表都有各自的責任路段,村民負責自家門前屋後,責任明細、工作標準全部上牆,公示公開、相互監督。

  開展評比。每年評選表彰“五美庭院”“最美明達人”等,通過文化牆展示出來,在組之間、戶之間形成了爭(zheng) 先競彩的濃厚氛圍。

  …………

  鄉(xiang) 村治理機製已成、方向已明,亟須新打法、新路徑來實現。

  “現在方便多了!以前辦事要縣裏、鎮裏、村裏來回跑。現在有了網格員,可以請他們(men) 幫忙。”江西省贛州市信豐(feng) 縣嘉定鎮水西村村民韓福生喜悅之情溢於(yu) 言表。

  近年來,信豐(feng) 縣探索打造黨(dang) 建引領鄉(xiang) 村網格化基層治理工作法,即劃小劃細治理單元,吸納村裏的黨(dang) 員、群眾(zhong) 加入網格員隊伍,通過“走進群眾(zhong) —發現問題—平台上報—問題派單—情況反饋—跟蹤銷號”6個(ge) 步驟,讓矛盾糾紛化解更及時、為(wei) 民服務更精細。

  從(cong) 水西村出發,驅車兩(liang) 個(ge) 多小時,來到會(hui) 昌縣小密鄉(xiang) 蓮塘村,一場鄉(xiang) 風文明積分兌(dui) 換活動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村民們(men) 紛紛拿出“會(hui) 農(nong) 碼”展示積分,兌(dui) 換各式各樣的農(nong) 產(chan) 品和生活用品。

  蓮塘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工作人員鄒水蓮介紹,會(hui) 昌縣積極開展家庭文明信用管理,大力推廣一人一戶“會(hui) 農(nong) 碼”,引導農(nong) 戶通過參與(yu) 文明實踐活動換積分、兌(dui) 商品、顯價(jia) 值,助力鄉(xiang) 風文明建設。“去年,有名鄰村村民主動向鄉(xiang) 教育基金會(hui) 捐款1萬(wan) 元,成為(wei) 積分大戶,被表彰為(wei) 熱心公益示範戶。大家都讚不絕口。”

  調研采訪中,記者走到哪、看到哪,處處都有“金點子”“好法子”。各地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因地製宜、積極探索,各種務實管用的治理方式屢見不鮮。

  有的地方推進科技賦能鄉(xiang) 村治理,村級“三資”等信息,通過手機就可以查詢了解;社保、醫保等業(ye) 務,足不出戶可以網上辦理;村務微信群成了宣傳(chuan) 政策、服務群眾(zhong) 的主陣地;“雪亮工程”讓廣大農(nong) 民的安全感大幅提升。

  有的地方製定村級小微權力清單,把權力關(guan) 進製度的籠子,群眾(zhong) 按流程辦事、幹部按規則履職,著力防範和解決(jue) 村級權力運行不規範、小微權力腐敗等問題,切實維護農(nong) 民群眾(zhong) 的合法權益。

  還有一些地方用好用活“黨(dang) 建+”,通過聯建共建,推進事務共商、工作共推、責任共擔,協調解決(jue) 跨區域矛盾糾紛,實現共同發展。

  曾經,浙江省平湖市廣陳鎮山塘村(南山塘)與(yu) 上海市金山區廊下鎮山塘村(北山塘)一河之隔、一橋相連,發展程度卻不相同。2017年6月,南北山塘成立滬浙山塘聯合黨(dang) 支部,依托“毗鄰黨(dang) 建”平台,打破區域壁壘,不斷拓展各領域交流合作,共同開發打造了8平方公裏的明月山塘景區。

  “有了黨(dang) 建作紐帶,南北兩(liang) 個(ge) 山塘村由過去的競爭(zheng) 關(guan) 係,轉變為(wei) 如今的互補關(guan) 係。”廣陳鎮黨(dang) 委書(shu) 記李夏嵐說,兩(liang) 地基層黨(dang) 組織通過聯組學習(xi) 等形式開展集中交流研討,推動解決(jue) 一批民生實事,如拔除兩(liang) 地交界農(nong) 村區域限寬墩、限高杆10餘(yu) 處,平湖城鄉(xiang) 公交207路、廊下2路等實現跨界銜接。兩(liang) 地還每年共同舉(ju) 辦活動,加強人文交流、情感融合,真正實現“化幹戈為(wei) 玉帛”。

  …………

  黨(dang) 建聚合力,創新促發展。如今,網格化、數字化、積分製、清單製,治理方式持續創新,基層治理社會(hui) 化、法治化、智能化、專(zhuan) 業(ye) 化水平不斷提高。接受采訪的黨(dang) 員幹部群眾(zhong) 表示,“幹事創業(ye) 的底氣更足了”“解決(jue) 群眾(zhong) 矛盾糾紛的辦法更多了”“黨(dang) 組織的向心力凝聚力號召力大大增強了”。

  治理有效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保障。實踐充分證明,隻要不斷地發揮好基層黨(dang) 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加強和創新社會(hui) 治理,廣大農(nong) 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會(hui) 不斷增強。

  調研采訪中,還有一些黨(dang) 員幹部群眾(zhong) 提出,“鄉(xiang) 村治理,必須力戒形式主義(yi) 、官僚主義(yi) ,往心裏走、往實裏幹”“要因地製宜,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照搬照抄”“鄉(xiang) 村治理方式沒有標準答案,隻要符合實際、能夠奏效、群眾(zhong) 信服、經得起檢驗的,就是好答案”……

  新征程上,鄉(xiang) 村治理任重道遠。隻要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引,真抓實幹、擔當作為(wei) ,鄉(xiang) 村治理現代化之路一定會(hui) 越走越寬廣。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27日 01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