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追青逐綠繪就沙海生態壯美新畫卷
盛夏的阿拉善大地,滿目蔥蘢、綠意盎然,大漠披綠、戈壁點翠,猶如一幅遼闊壯美的巨幅生態畫卷,處處湧動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澎湃力量,迸發出綠色發展的生機活力。
7月27日至28日,全國重要生態係統保護修複重大工程建設暨荒漠化綜合防治現場會(hui) 在阿拉善盟召開,國家發改委、林草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及計劃單列市發展改革部門、有關(guan) 重大項目單位負責人、相關(guan) 領域專(zhuan) 家學者齊聚阿拉善,實地觀摩阿拉善盟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成效,共商綠洲生態保護、科學防沙治沙、構建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大計。
27萬(wan) 平方公裏的阿拉善盟位於(yu) 黃河“幾字彎”頂端,境內(nei) 巴丹吉林、騰格裏、烏(wu) 蘭(lan) 布和三大沙漠橫貫全境,全盟沙化土地麵積19.7萬(wan) 平方公裏,占全區沙化土地總麵積的50%,是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重點區域。
為(wei) 了改善生態環境,讓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空氣更潔淨,近年來,阿拉善盟牢固樹立“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通過保護、飛播、封育、造林等舉(ju) 措,營造健康穩定的生態係統,使全盟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自然植被得以休養(yang) 生息。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在27萬(wan) 平方公裏的土地上,鋪展出一幅幅多彩的生態壯美畫卷,形成了荒漠化綜合防治的“阿拉善經驗”。
加快生態文明建設 大漠戈壁披綠裝
走進阿拉善左旗宗別立鎮阿日善飛播區,成片的花棒、沙拐棗、白沙蒿等沙生植物鬱鬱蔥蔥、隨風搖曳,有些枝幹甚至達到了2米多高,讓曾經荒蕪的大漠煥發出勃勃生機。
阿日善飛播區位於(yu) 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南緣,過去這裏風沙已侵襲到賀蘭(lan) 山北坡,為(wei) 了確保黃河、賀蘭(lan) 山的生態安全和烏(wu) 吉鐵路等交通線的暢通運行,2001年,阿拉善盟開始對這一區域開展飛播造林,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植被覆蓋度由原來的3%提高到現在的36%,流沙被全部固定,有效發揮了“阻沙上山”“阻沙入河”“阻沙斷路”的作用。
“飛播造林作為(wei) 阿拉善生態建設的主要措施之一,具有規模大、速度快、成本低等優(you) 勢,與(yu) 阿拉善地廣人稀的特點相符合。如今,飛播造林治沙已成為(wei) 阿拉善生態建設的最大亮點和全國治沙示範。”阿拉善左旗林業(ye) 工作站站長劉宏義(yi) 說。
為(wei) 了改善生態環境,近年來,阿拉善盟以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蒙古馬精神,圍繞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戰略目標,堅持“保護與(yu) 建設並重,保護優(you) 先”的林草發展方針,以天然林資源保護、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等國家重點生態治理工程為(wei) 依托,以社會(hui) 公益造林項目為(wei) 補充,采取“灌喬(qiao) 草相結合,以灌為(wei) 主;封飛造相結合,以封為(wei) 主”的林草治沙技術措施,大力推進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在長期與(yu) 風沙的抗爭(zheng) 博弈中,逐步形成了飛播造林種草、圍欄封育、人工造林種草“三位一體(ti) ”的防沙治沙生態屏障建設格局,使全盟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自然植被得以休養(yang) 生息,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曆史性轉變。
“截至目前,阿拉善全盟累計完成沙化土地綜合治理9100多萬(wan) 畝(mu) ,全盟草原和森林資源總麵積分別達到13552.05萬(wan) 畝(mu) 和3012萬(wan) 畝(mu) ,森林覆蓋率由建盟初的2.96%增加到8.37%,草原植被覆蓋度由不足15%達到23.18%。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整體(ti) 遏製、重點治理區域生態環境明顯好轉。”阿拉善盟林草局治沙造林科科長海蓮說。
通過40多年飛播林草治沙,阿拉善開創了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區飛播造林治沙成功的先例。截至2023年上半年,阿拉善盟累計飛播造林705萬(wan) 畝(mu) ,飛播區植被覆蓋度由5%提高到50.4%,在騰格裏沙漠東(dong) 、南緣和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西南緣形成了兩(liang) 條總長460公裏,寬3到20公裏的大型防沙、阻沙“鎖邊”防護林草帶,有效遏製了騰格裏沙漠和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的前移擴展危害,形成了“綠帶鎖黃龍”的壯麗(li) 景觀;播區內(nei) 還逐步建立起了良性演替的穩定生態係統,植物種類增加了數十種,昆蟲、兩(liang) 棲動物,以及兔、狐狸、鷹隼、獾、刺蝟、黃羊等野生動物在飛播區內(nei) 不斷繁衍生息。
阿拉善還積極探索社會(hui) 化造林治沙,2010年在實施造林補貼試點項目的基礎上,該盟結合實際出台了《阿拉善盟重點城鎮營造防護林優(you) 惠政策》,全麵推行社會(hui) 化造林綠化和防沙治沙,在全盟大力推廣人工造林“先造後補”、合同製造林、合作社造林、專(zhuan) 業(ye) 隊伍造林等新機製、新模式,並全麵推廣應用機械打坑等實用抗旱造林技術,進一步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造林工程質量,也改變了治沙造林林業(ye) 部門單打獨鬥的場麵,社會(hui) 力量逐步成為(wei) 造林綠化主角。2020年,新修訂的《阿拉善盟營造防護林補助政策實施辦法》正式印發實施,政策機製得到進一步完善,該盟林草生態保護與(yu) 建設逐步走上高質量發展道路。
如今的阿拉善,生態意識已深入人心,形成了一支企業(ye) 和農(nong) 牧民社會(hui) 化造林治沙的大軍(jun) ,在昔日的沙海“繡”出了一片片新綠洲。截至2022年末,全盟已累計實施社會(hui) 化營造林760.615萬(wan) 畝(mu) 。
統計數據顯示,阿拉善盟森林覆蓋率由建盟初的2.96%增加到8.37%,草原植被覆蓋度由不足15%達到23.18%。沙塵暴次數由2001年的27次減少到近幾年的3—4次。
防沙治沙生態屏障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綜合性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隻有起點沒有終點。如今,持續為(wei) 阿拉善披綠裝、逐夢沙海變綠洲的征途步履愈加堅定、思路愈加清晰,隨著氣勢恢宏的綠色發展畫卷持續鋪展,一個(ge) 天更藍、草更綠、水更清、生態秀美的阿拉善生態鏈正在形成。
持續強化生態保護修複 壯美錦繡“母親(qin) 山”入畫來
盛夏的內(nei) 蒙古賀蘭(lan) 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nei) ,清晨的空氣中彌漫著絲(si) 絲(si) 涼意,沁人心脾。護林員劉學文將食物、水、GPS定位儀(yi) 等逐一裝進背包,打開手機上的智能巡護APP,和其他兩(liang) 名護林員一起開始了一天的深山巡護工作。巡護途中,他們(men) 偶遇結伴覓食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岩羊和馬鹿,這些賀蘭(lan) 山的“精靈”們(men) 絲(si) 毫不驚,徑自悠然遠去……
“以前這些野生動物都在深山腹地活動,現在生態好了,他們(men) 下山透氣的頻次越來越高,有時一次能遇見100多隻岩羊。”在賀蘭(lan) 山保護區工作了37年的護林員劉學文,談起岩羊、馬鹿這些“老朋友”,就有說不完的話。
動植物是生態係統裏最活躍的因子。生態環境好不好,野生動植物是否繁盛是最直接的體(ti) 現。
賀蘭(lan) 山是阿拉善的“母親(qin) 山”,也是我國西部重要的天然生態屏障,其生態環境直接影響黃河、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及西北、華北地區生態安全。多年來,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阿拉善盟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築牢祖國北疆這道萬(wan) 裏綠色長城的使命擔當,持續加強賀蘭(lan) 山生態治理和修複,堅決(jue) 保護好“母親(qin) 山”。如今,一幅由藍天、碧水、淨土和日益壯大的動植物種群、風景秀麗(li) 的景區景點共同織就的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li) 畫卷正在賀蘭(lan) 山徐徐鋪展。
從(cong) 20多歲的小夥(huo) 到如今59歲的老林業(ye) 人,劉學文在護林這條路上一走就是30多個(ge) 年頭。因為(wei) 常年守護在保護區,管轄區域內(nei) 不同海拔生長著什麽(me) 植物、哪裏有水源、哪裏有野生動物,劉學文都如數家珍。
頭頂的參天大樹,腳下的動物腳印,哪裏有什麽(me) 變化,他都心知肚明。“我親(qin) 眼見證了賀蘭(lan) 山從(cong) 采伐到退牧還林,進入全麵保護的轉變曆程,感觸特別深。”劉學文說,上世紀80年代,由於(yu) 過度開采和超載放牧,賀蘭(lan) 山生態環境一度遭受嚴(yan) 重破壞,林草植被明顯退化,水土流失嚴(yan) 重,動植物種群數量銳減,為(wei) 人們(men) 敲響了生態警鍾。1999年,賀蘭(lan) 山實施退牧還林移民工程,數千牧民趕著20多萬(wan) 頭(隻)牲畜下山……從(cong) 此,賀蘭(lan) 山得以休養(yang) 生息,生態環境開始逐年恢複,林草植被自然更新能力不斷增強,野生動物群落逐年複壯。2000年之後,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全麵啟動,阿拉善盟毅然停止了作為(wei) 主要經濟來源的天然林撫育間伐和木材銷售,圍繞賀蘭(lan) 山生態保護建設目標,突出資源管理、生態修複、科研監測等重點全麵開展工作,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生態文明建設不僅(jin) 是實踐問題,更是思想認識問題。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wei) 指引,阿拉善盟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啟動實施了賀蘭(lan) 山保護區及周邊環境整治行動、內(nei) 蒙古賀蘭(lan) 山地區生態環境隱患集中整治攻堅戰和內(nei) 蒙古賀蘭(lan) 山地區生態環境隱患精準治理攻堅戰。伴隨著賀蘭(lan) 山生態保衛戰的打響,阿拉善盟持續加大賀蘭(lan) 山保護區森林防火力度,強化森林資源管護,全方位搭建管理局一管理站一管護站三級保護管理體(ti) 係,形成保護區“人防+技防”“徒步巡查管護+無人機巡查+視頻監控”巡查管護的立體(ti) 化資源管理模式,不斷推進保護區森林資源保護工作。為(wei) 長效保護、治理賀蘭(lan) 山,阿拉善盟還製定了《阿拉善盟委和行署有關(guan) 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阿拉善盟生態環境汙染問題發現機製實施意見》,並與(yu) 寧夏賀蘭(lan) 山保護區建立區域聯防聯控協作機製,堅決(jue) 打擊各類破壞生態環境違法行為(wei) ,持續提升賀蘭(lan) 山乃至全盟的生態環境保護與(yu) 治理能力。
一山寧而萬(wan) 物生。如今的賀蘭(lan) 山,森林麵積由過去的36.8萬(wan) 畝(mu) 增至58.2萬(wan) 畝(mu) ,森林覆蓋率由31.6%提高到57.3%;野生動物岩羊由1.6萬(wan) 隻增加到5餘(yu) 萬(wan) 隻,馬鹿由2000多頭增加到6000多頭;山間明流由13條增加到21條。2021年5月,賀蘭(lan) 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nei) ,世界級瀕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雪豹的身影被紅外相機拍到。時隔半個(ge) 多世紀,內(nei) 蒙古賀蘭(lan) 山重現雪豹身影,既為(wei) 賀蘭(lan) 山增添了一道靈動音符,也成為(wei) 這裏生態恢複的重要標誌之一。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賀蘭(lan) 山,這座承載曆史、書(shu) 寫(xie) 當下的巍峨山脈,必將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成就更加綠意盎然的阿拉善。
水生態持續向好 “水清岸綠”潤澤駝鄉(xiang) 大地
走進額濟納旗居延海濕地,湖中鬱鬱蔥蔥的蘆葦綠意盎然,漫步在湖邊棧道,水清透亮,魚遊淺底,鳥翔天際,綠水藍天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怡人景致。
“沒想到,在這茫茫戈壁沙灘還有這樣讓人流連忘返的生態畫廊!雖然不是秋季,但真是應了‘落霞與(yu) 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名句。”看著眼前的美景,來自河南的遊客王明陽感慨不已。
見證了居延海變化的額濟納旗濕地保護執法大隊隊長徐誌剛更是深有感觸,“還記得十幾年前的居延海,沙海茫茫,寸草不見,荒涼一片,如今通過國家實施黑河水量調度和配套水利工程,居延海濕地生態維護係統趨於(yu) 完善,生物多樣性日益豐(feng) 富。”他告訴筆者,近幾年來,隨著居延海生態環境的不斷好轉,絕跡近10年的候鳥特別是天鵝故地重遊,湖邊灰雁、黃鴨等已經形成一定種群規模,鳥類種群數量不斷增加。
近年來,隨著水生態持續向好,到額濟納旅遊觀光的遊客持續增多,當地群眾(zhong) 通過開辦農(nong) 家樂(le) 、民宿客棧及出售旅遊商品和發展觀光產(chan) 業(ye) 等,吃上了“生態飯”,開啟了“致富門”。“有了良好生態環境,大量遊客前來觀光旅遊,我們(men) 銷售農(nong) 畜產(chan) 品,一年可增收5萬(wan) 多元。”額濟納旗蘇泊淖爾蘇木伊布圖嘎查農(nong) 民劉勇高興(xing) 地說。
水生態持續向好背後,是阿拉善盟全麵推進水環境治理工作,共創美好生態的成果。近年來,阿拉善盟堅持以規劃引領水利建設,積極發揮水利內(nei) 生動力,不斷完善水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體(ti) 係,通過製定《阿拉善盟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阿拉善盟“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阿拉善盟“十四五”水資源配置利用方案》《阿拉善盟主要河湖管理保護重點工作台賬(2021—2025)》等文件方案,搶抓建設機遇,夯實水利基礎,加快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相繼實施內(nei) 蒙古中西部地區節水增效建設項目、農(nong) 村牧區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牧區儲(chu) 水窖工程等一批民生水利工程,從(cong) 根本上改善農(nong) 牧區生產(chan) 生活條件。騰格裏沙漠東(dong) 緣等11條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項目完成綜合治理麵積115平方公裏,重點區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製。經過多年堅持不懈努力,黃河內(nei) 蒙古阿拉善盟應急分淩(洪)工程前期工作取得積極進展,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生態鎖邊引水工程推動順利,黃河西岸補水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盛夏時節,華燈初上,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居民在巴音湖邊悠閑漫步,享受茶餘(yu) 飯後休閑健身的美好時光,感受這一方湖水帶來的青蔥蓊鬱和夏日清涼。“我們(men) 每天都會(hui) 帶著孩子來這裏欣賞美景、呼吸新鮮空氣,心情特別舒暢。”居民楊欣怡說。曾經令人掩鼻而走的“臭水溝”三道河溝,如今“逆襲”成為(wei) 巴彥浩特城市景觀“打卡地”。這些改變是阿拉善盟持續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打好碧水保衛戰的成果。
近年來,在提升城市水環境方麵,阿拉善全盟各級水務部門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wei) 核心、落實河湖長製為(wei) 抓手,圍繞地表水、地下水、飲用水和城市黑臭水體(ti) 等水環境階段性目標,係統推進水汙染防治、水生態保護和最嚴(yan) 格水資源管理,掀開了城區治水新篇章。“十三五”期間,全盟實施水汙染防治攻堅戰任務187個(ge) ,黃河(阿拉善段)和額濟納河各斷麵水質均穩定在Ⅲ類標準,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自治區下達的指標範圍,全盟無劣Ⅴ類水體(ti) 和黑臭水體(ti) 。全盟完成水主要汙染物減排項目70個(ge) ,其中化學需氧量減排項目35個(ge) 、氨氮減排項目35個(ge) ,累計削減化學需氧量1094噸、削減氨氮排放量85噸。
水生態的持續改善不僅(jin) 體(ti) 現在細微的數據裏,更看在老百姓的眼中。日前,阿拉善盟河長辦凝聚多方力量、克服重重困難,依法清理整治黃河阿拉善盟段河道管理範圍內(nei) “李開元—蒙古包”及周邊建築物,恢複了河道原貌,徹底根除涉河“老大難”問題,這隻是阿拉善盟全麵推行河湖長製的一個(ge) 縮影。
近年來,阿拉善盟堅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河湖生態保護修複取得積極進展。“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ge) 生命共同體(ti) ,必須堅持水岸同治,統籌好陸上水上、地表地下,統籌好水資源保護與(yu) 水環境治理,統籌好河湖生態空間管控與(yu) 水汙染防治。”阿拉善盟水務局三級調研員李禕斌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水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想根治河湖頑疾,必須強化流域治理管理,充分發揮河長製在流域治理中的引擎作用。守護綠水青山,要麵對不少難啃的骨頭,我們(men) 將充分發揮河湖長製統籌協調作用,主動向長久以來困擾阿拉善盟河湖治理的‘硬骨頭’開戰,利用曆史遙感影像追溯河道內(nei) 違法違規問題演變過程,持續整治灘區高稈作物禁限種植等一批頑瘴痼疾,確保流域治理能力、治理效果逐步提升”。
河流之變,帶來的是全域環境的“蝶變”。隨著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秀美水韻風光潤澤阿拉善大地,大大小小的河道清水潺潺,如同一條條生態廊道,賦予阿拉善靈動之美。(劉宏章 邰芳 納日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