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南京“社區食堂”,如何叫好又叫座?

發布時間:2023-08-24 16:45:00來源: 人民網-江蘇頻道

  一份千張卷肉,半份番茄炒蛋,半份青椒毛豆肉絲(si) ……這是吳文靜的一頓晚餐,共13.5元。這個(ge) 夏天,比起下班之後點外賣,社區開辦的“棲彩食堂”成了她的首選。

  這家“食堂”位於(yu) 南京市棲霞區堯化街道堯石二村,與(yu) 傳(chuan) 統概念中的助餐食堂不同,這裏跳出了單一用餐功能,形成了“社區食堂+”模式,又因菜品製作用心,在社區年輕人中出了圈,運營第3個(ge) 月便實現了收支平衡。

  近年來,全國多地開設了長者食堂、愛心餐廳、便民餐廳等機構,解決(jue) 居民就餐問題。但如何平衡公益屬性與(yu) 經營成本?怎樣在保證相對低價(jia) 的同時維持飯菜品質?近日,記者帶著這些問題走訪了這家食堂。

  好評與(yu) 壓力並存

  8月11日中午,正是棲彩食堂繁忙的當口。不足70平方米的店麵裏,食客在排隊用餐,既有老年人,也有不少年輕人。

  “隻花幾塊錢就能吃飽,十幾塊就能吃好”,堯石二村社區“棲彩食堂”運營組織主任黃秀麗(li) 說,與(yu) 其他助餐點類似的是,持南京市助老卡的老年群體(ti) 前來就餐,60歲以上老人每道菜可享1元優(you) 惠,75歲以上的老人在總價(jia) 上還能再減1元。

  因為(wei) 兒(er) 子經常早出晚歸忙工作,83歲的李傳(chuan) 廣一日三餐都在棲彩食堂解決(jue) 。每天早上,李傳(chuan) 廣都會(hui) 來這裏吃早飯,吃完後就和鄰居們(men) 聊聊天。“以前中午就吃前一晚的剩飯,食堂離得近,還能提供送餐服務,和以前助餐點相比,菜品也多了不少。”他說。

  社區食堂設立的初衷,是為(wei) 了解決(jue) 社區裏“一老一小”的吃飯問題。黃秀麗(li) 介紹,去年開始籌辦“棲彩食堂”前,關(guan) 注到國家鼓勵打造完整社區,於(yu) 是有了打造高標準助餐點的想法,在服務“一老一小”的同時,能覆蓋到更多人群。

  “進門就能看到兩(liang) 排菜,都用大鐵盤裝著,有菜有肉,主食品種也很豐(feng) 富。”今年27歲的吳文靜在南京新港高新園的一家企業(ye) 上班,租住在距離公司不遠的堯石二村。回憶起首次來“棲彩食堂”就餐,她印象深刻:“一份水餃16個(ge) ,配上兩(liang) 個(ge) 素菜,沒吃完還打包帶走了。”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光顧社區食堂的年輕人中,既有雙職工夫妻,也有單身打工族。正在用餐的陳倩告訴記者:“像我們(men) 平時點外賣比較多,會(hui) 有衛生方麵的焦慮,這裏菜品的選擇多樣,明廚亮灶的餐飲環境也給人安全感。”

  受歡迎的背後,也有運營成本的壓力。黃秀麗(li) 給記者算了筆賬:目前配置有廚師、麵點師、收銀以及兩(liang) 名幫廚,每月的人工支出就有23000元,此外還有食材、水電的支出。與(yu) 之相對,食堂的素菜每份售價(jia) 6至7元,葷菜最貴不超過18元。“老年人每頓用餐花費基本在10元左右,年輕人一頓飯一般也不超過30元。”

  記者了解到,目前,政府補貼是社區食堂持續運營的重要保障,南京市通過補貼形式支持開設助餐點,一家助餐點每年最多可獲得獎補資金15萬(wan) 元;設置中心廚房補貼,每家每年最多可獲得獎補資金25萬(wan) 元。

  據棲霞區養(yang) 老服務科科長顏宏介紹,該區已陸續開設4家“棲彩食堂”助餐點,為(wei) 了減輕承接社會(hui) 食堂運營的社會(hui) 組織的經營壓力,政府部門還會(hui) 在全區範圍內(nei) 尋找養(yang) 老服務用房免費提供使用。

  黃秀麗(li) 坦言,由於(yu) 堯石二村“棲彩食堂”依托居家社區養(yang) 老服務站點建設,他們(men) 隻能享受居家站點部分補貼,不能申領助餐點相關(guan) 獎補資金,“每天的營業(ye) 額要達到2500元以上,才能基本實現收支平衡。”

  如何走得長遠?

  一方麵,社區食堂的公益性質,決(jue) 定了其價(jia) 格要親(qin) 民;另一方麵,很多社區食堂由市場主體(ti) 經營,必然有著盈利的要求。薄利之下,社區食堂何以為(wei) 繼?

  在運營“棲彩食堂”項目前,黃秀麗(li) 是該社區楓情關(guan) 愛服務中心的負責人,主要負責當地居家社區養(yang) 老服務站點的運維,並沒有餐飲相關(guan) 從(cong) 業(ye) 經驗。站在消費者的角度,黃秀麗(li) 認為(wei) ,讓食堂吸引人的秘訣在美味。為(wei) 了讓菜品口味好,食堂聘請了新港高新園某家企業(ye) 的大廚。

  “從(cong) 手工水餃、韭菜盒子到煎包炒麵,麵食是‘拿手好菜’。此外,菜品還會(hui) 經常更新,顧客就餐‘時嚐時新’,近幾個(ge) 月我們(men) 平均每天能接待食客200人次左右,年輕人占到一大半。”黃秀麗(li) 拿著一份賬單說,食堂還吸引了社區以外的食客登門,此前有一位家住新街口的阿姨坐了40分鍾地鐵,一次性打包帶走了200個(ge) 煎包。

  此外,黃秀麗(li) 還嚐試把社區食堂項目化運作,通過多項目模式分攤前期的運營成本。除了向散客開放點單,黃秀麗(li) 通過團餐、宴席等方式增加客流,“之前有不少顧客谘詢過聚餐相關(guan) 事宜,針對此類需求,我們(men) 還設了獨立包間。”

  事實上,除了“讓人好好吃飯”,社區食堂還可以被賦予更加多元化功能。 “這家‘棲彩食堂’由關(guan) 愛服務中心舞蹈房改造而來。食堂也不隻是單純的食堂,非飯點時間還會(hui) 用來當養(yang) 老服務站點,日常會(hui) 開展手機技能培訓班、手工班、防詐講座等。”黃秀麗(li) 表示,社區食堂具備更強的社交屬性和公益性,因而更容易贏得居民們(men) 的情感認同。

  公益性還為(wei) 食堂運營帶來了“官方支持”。掌上雲(yun) 社區是棲霞區搭建的政、社、民協同共治平台,平台覆蓋全區126個(ge) 社區、鄉(xiang) 村。在堯石二村掌上雲(yun) 社區微信群,群內(nei) 社工會(hui) 定時發布“棲彩食堂”的菜單。

  在南京大學社會(hui) 學院教授郭未看來,社區食堂的發展是福利機製與(yu) 市場機製的有效結合,需要處理好政府行為(wei) 與(yu) 市場行為(wei) 二者之間的關(guan) 係。社區食堂可以在滿足老年人就餐需求的同時,發展“市場客戶”,針對多元群體(ti) 提供三餐供應,在常規菜單的基礎上開展“點菜式”服務,讓有條件的老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點餐、加餐,用市場化手段為(wei) 整體(ti) 運營做增量,為(wei) 社區食堂的可持續經營帶來保障。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