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讓文物說話,豐富曆史文化滋養(現場評論·文化地標看傳承發展①)

發布時間:2023-09-07 16:46: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wei) ,共同努力創造屬於(yu) 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本版今起推出係列評論,與(yu) 廣大讀者一起走進文化地標,感悟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探尋中華文明傳(chuan) 承發展之道。

  ——編 者

  

  從(cong) 考古文物中,我們(men) 能追尋文明的“源”;在文物發掘中,我們(men) 能觸摸文明的“流”

  

  碩大篆書(shu) “史”字高懸於(yu) 建築外牆,兩(liang) 座西周銅犧尊造型石像矗立門前,拾級而上,進門佇(zhu) 立,“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shu) ”映入眼簾……走進中國曆史研究院中國考古博物館,仿佛叩開了中華文明探源的大門。

  漫步於(yu) 博物館內(nei) ,在曆史研究中研讀曆史,在考古文物中感悟文明。這份厚重,濃縮成一條記錄中華文明的“曆史大道”,體(ti) 現為(wei) 通過刻畫符號看到漢字雛形的大口陶尊,展現在反映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發達程度的二裏頭遺址綠鬆石龍形器,鐫刻於(yu) 彰顯西周時期高超青銅鑄造技術的鄧仲犧尊……

  “這件也有‘幾千歲’嗎?”“這些都是真品嗎?”每一處文物前,參觀者總是拋出類似問題。

  工作人員底氣十足:“都是真品,是傳(chuan) 家寶。”

  真品,亦是珍品。通過一處處考古遺跡,人們(men) 真切感知曆史與(yu) 未來的對話;透過一件件精美文物,人們(men) 更加珍視文脈的賡續綿延。

  何為(wei) 曆史?何謂傳(chuan) 承?答案,在考古這門觀往以知來的學問裏。

  今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曆史研究院考察時強調:“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從(cong) 考古文物中,我們(men) 能追尋文明的“源”;在文物發掘中,我們(men) 能觸摸文明的“流”。這一源一流,在中國考古博物館的陳列中展現得生動具體(ti) 。

  從(cong) 新石器時期“7000多歲”的陶人麵像、迄今中原地區所見蟠龍形象最早標本的彩繪龍紋陶盤,到商代象牙杯、西周銅犧尊,再到北京元大都遺址出土的白釉黑彩龍鳳紋瓷罐……從(cong) 文明起源到宅茲(zi) 中國,溯源曆史、尋脈中華,讓“我們(men) 是誰,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的答案更加清晰。

  近年來,《尋古中國》《國家寶藏》等節目熱播,中華文化的曆史脈絡深入人心。網絡直播三星堆、海昏侯墓等考古發掘過程,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令人讚歎。越來越多年輕人愛上考古、投身考古,考古事業(ye) 後繼有人。從(cong) 曆史中來,到現實中去,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為(wei) 文化傳(chuan) 承寫(xie) 下生動注腳。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我們(men) 自信起來了。人們(men) 怎麽(me) 想問題,都跟五千年文化積澱下來的基因血脈有關(guan) 。”實踐告訴我們(men) ,讓文物說話,讓曆史說話,讓文化說話,不僅(jin) 豐(feng) 富著全社會(hui) 曆史文化滋養(yang) ,更堅定著中華兒(er) 女內(nei) 心深處的自信。

  考古遺跡和曆史文物是曆史的見證,必須保護好、利用好。既要加強有效保護,有重點地進行係統考古發掘,不斷加深對中華文明悠久曆史和寶貴價(jia) 值的認識;又要積極開展考古學的知識普及,推廣科學的文物保護理念,讓考古學更好地走向大眾(zhong) 。

  在中國考古博物館中,當人們(men) 圍觀陶器,辨識上麵刻畫的“日”“月”“山”形符號,並熱烈討論漢字的雛形及起源時,你能清晰感受到油然而生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從(cong) 這個(ge) 角度講,講好考古故事,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不僅(jin) 有助於(yu) 增強文化自信,更是具有重大社會(hui) 政治意義(yi) 的工作。

  即將結束參觀時,中國考古博物館從(cong) 商代晚期到唐宋時期的考古地層展示,引人駐足。層層疊疊的自然沉積物和文化土壤層,經由考古發掘和研究,還原出人類生產(chan) 生活的場景,靜靜訴說著曆史。這是文明的印記,也是文化的基石。行至此處,耳畔響起一句話:“對曆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曆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植根中華文化的豐(feng) 沃土壤,書(shu) 寫(xie) 中華文明新的輝煌篇章,吾輩當接力傳(chuan) 承、砥礪奮進。

  (作者為(wei) 本報評論部編輯)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07日 05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