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之美讓市民“詩意地棲居”
近日,首屆呼和浩特國際雕塑藝術展開幕。正如市民們(men) 所說,本次展出是一次高規格的藝術盛宴——展覽分三個(ge) 篇章展陳了國內(nei) 外經典雕塑作品58件、專(zhuan) 項征集入圍作品100件,這些作品從(cong) 多種角度,展現出國際文化交流、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以及多民族融合的多彩文化,彰顯出新時代藝術與(yu) 文化交融的無窮魅力。
從(cong) 國際雕塑作品亞(ya) 曆山德羅斯的《米洛斯的維納斯》、羅丹的《思想者》等在世界雕塑史上裏程碑意義(yi) 的經典作品,到活躍在當今世界雕塑屆的法蘭(lan) 西藝術學院院長阿巴吉的作品《上船》、意大利藝術研究院院長托馬索的作品《和諧的形態》等國際大師作品,再到國際著名雕塑家吳為(wei) 山教授的《問道》《神遇——孔子與(yu) 蘇格拉底的對話》,每件作品均是藝術大師的代表之作。
“我們(men) 的作品立在這裏,我們(men) 的感情更傾(qing) 注在這裏。”開幕式上,全國政協副秘書(shu) 長、民盟中央專(zhuan) 職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hui) 主席吳為(wei) 山在致辭中表示。能夠讓藝術家們(men) 將作品和感情都傾(qing) 注在這裏的北疆大地、塞外青城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
內(nei) 蒙古文化底蘊厚重,自古以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通道,是農(nong) 耕文明與(yu) 遊牧文明交匯融合的核心地帶。長期以來,各民族文化的交織融合與(yu) 交流互鑒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北疆文化”。“北疆文化”以其鮮明的特質內(nei) 嵌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雕塑家吳為(wei) 山所說,內(nei) 蒙古不光有草原文化,還有紅色文化、長城文化、黃河文化、農(nong) 耕文化。新時代以來,廣大人民在黨(dang) 的領導下發揚蒙古馬精神,以開放包容、開拓創新的氣概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為(we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作出了貢獻。
曆史是城市獨特的記憶,文化是城市流淌的血脈。不論是來自外地的遊客還是呼和浩特的本地市民,都對本次雕塑藝術展給予了極大的熱情與(yu) 好評——“美術館、博物館、展覽館、雕塑館豐(feng) 富了人民群眾(zhong) 的精神生活,外地遊客都誇好,真是自豪”“今天去看了,公園環境優(you) 美,雕塑作品都是大師級別的藝術精品”“真的很‘ 國際範’,願我們(men) 的首府越來越好”……
隻有傳(chuan) 承曆史韻味、堅守文化品位的城市,才是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城市。城市濃鬱的曆史氛圍和文化氣息,時刻滋養(yang) 著市民的精神和生活,讓生活在其中的市民“詩意地棲居”。雕塑展不僅(jin) 將優(you) 秀雕塑作品落戶首府呼和浩特,也將文明之美、文化之美、藝術之美帶入人民群眾(zhong) 的日常生活之中,進一步豐(feng) 富了現代化城市的精神和文化內(nei) 涵。
呼和浩特市有著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有著豐(feng) 富多彩的曆史文化資源和物產(chan) 自然資源。作為(wei) 國家曆史文化名城,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圍繞創建國家文化旅遊消費示範市,深入挖掘城市文化,積極塑造城市精神,重點建設了呼和浩特市國際雕塑園、雕塑藝術館,打造形成了以內(nei) 蒙古博物院、內(nei) 蒙古美術館以及呼和浩特市雕塑藝術館為(wei) “龍頭”,以呼和浩特市國際雕塑園以及草原絲(si) 綢之路公園為(wei) “主幹”的5.6公裏“文化軸帶”。
雕塑展所在草原絲(si) 綢之路公園,曾是一個(ge) “高壓線走廊”,上空電網密布,下麵垃圾成堆。2013年呼和浩特市決(jue) 定在這裏建設一座市區最大公園——草原絲(si) 綢之路文化公園,將高壓線埋入地下管廊係統,並進行生態恢複和景觀建設,拓展城市的綠色空間,建設宜居草原生態城,讓市民近距離享受綠色福祉。
“曆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市民推開窗戶就能看見曆史,行走在街頭巷尾就能感受到文化;城市濃鬱的曆史氛圍和文化氣息,時刻滋養(yang) 著市民的精神和生活,文化之美、藝術之美讓市民“詩意地棲居”。一座有文化品位的城市,才是真正意義(yi) 上的幸福城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