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世界航海科技大會在山東青島舉行
10月17日至19日,“智能航運技術與(yu) 發展趨勢”——2023年世界航海科技大會(hui) 在山東(dong) 省青島藍穀舉(ju) 行,交通運輸部、山東(dong) 省政府、山東(dong) 省科協、國際航行學會(hui) 聯合會(hui) 等相關(guan) 部門領導出席大會(hui) 並致辭。
共商智能航運未來發展路徑
圍繞中國智能航運發展預測與(yu) 展望這一話題,中國航海學會(hui) 常務副理事長張寶晨提出,到2025年,技術與(yu) 產(chan) 業(ye) 化總體(ti) 上可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智能航行法規基本完成,輔助駕駛技術實現規模化應用,遙控駕駛和有人在船的自主駕駛技術實現多樣本應用;到2035年,技術與(yu) 產(chan) 業(ye) 化總體(ti) 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充分智能化的航運新業(ye) 態基本形成,沿海遙控駕駛、自主駕駛船舶占比超過30%;到2050年,技術與(yu) 產(chan) 業(ye) 化可以全麵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形成高質量的智能航運體(ti) 係,智能化網絡化航運服務供給覆蓋全球。
海域立體(ti) 運輸係統是由海域水麵運輸係統、海域水中運輸係統和海域水下至水麵運輸係統組成的新型立體(ti) 綜合運輸係統。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理工大學首席教授嚴(yan) 新平表示,海域立體(ti) 運輸係統的關(guan) 鍵技術包括係統規劃設計技術、智能運行控製技術、綠色能源供給技術、高效組織管理技術等。麵向海洋開發和活動的日益增加,亟需重視海域立體(ti) 運輸係統的設計和建設。海域立體(ti) 運輸係統的建設,需要從(cong) 技術體(ti) 係、裝備譜係和標準架構多方麵推進。要結合海洋強國戰略,開展海域立體(ti) 運輸係統的關(guan) 鍵技術研究,實現海域立體(ti) 運輸係統的技術引領。
國際海事組織(IMO)海安司官員薩沙·普利斯特姆介紹,海上自主水麵船舶(MASS)可以減少人為(wei) 產(chan) 生的操作錯誤、在緊急行動中快速部署、降低潛在成本。同時,MASS也為(wei) 監管迎來了機遇和挑戰。我們(men) 要調整和完善海上航行安全相關(guan) 法律法規體(ti) 係,平衡新技術帶來的問題和影響。
俄羅斯馬林內(nei) 特行業(ye) 中心是致力於(yu) 推動海洋信息控製與(yu) 檢測、水下智能機器人、數字導航、海洋資源開發技術、造船技術等領域科技創新。該中心監事會(hui) 主席亞(ya) 曆山大·平斯基表示,俄羅斯完成了第一艘自主船舶的認證流程,並將很快實施相關(guan) 法律,涵蓋自主航行船舶運營的各個(ge) 方麵,將為(wei) 全球航運業(ye) 發展提供參考。
歐盟各國非常關(guan) 注並積極支持智能航運技術在內(nei) 河運輸中的應用和實踐。荷蘭(lan) 可持續運輸和物流專(zhuan) 家組(NESTRA)致力於(yu) 研究內(nei) 河航運綠色化可持續發展,並為(wei) 歐盟委員會(hui) 、世界銀行等提供谘詢和應用研究服務。會(hui) 上,他就歐盟內(nei) 河智能航運實踐發表演講。
當前,航運業(ye) 發展的趨勢是綠色、低碳、智能。葡萄牙工程院院士卡洛斯·格德斯·蘇亞(ya) 雷斯參與(yu) 了約60個(ge) 歐洲項目,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約400篇論文。會(hui) 上,他對航運業(ye) 綠色智能技術發展進行了展望。
交流分享智能航運實踐經驗
智能船舶作為(wei) 高端裝備,是智能航運的重要支撐,對於(yu) 產(chan) 業(ye) 能力提升和航運業(ye) 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2019年交通運輸部將中遠海運智能船舶發展應用列入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中遠海運集團副總經理孫雲(yun) 飛表示,目前,相關(guan) 工作穩步推動並取得積極成效。在應用示範方麵,智能係統列裝船舶包括大連海事大學教學與(yu) 實訓兩(liang) 用船、1.4萬(wan) 標箱、1.6萬(wan) 標箱係列集裝箱船、7.7萬(wan) 噸係列多用途船、700標箱電池動力船等。在頂層設計方麵,已完成3份標準的編製工作,正開展5份標準草案的編製工作。在功能開發方麵,研製船舶避碰行為(wei) 監測係統,已完成17套2.0設備的安裝;開發遠程智能工況監測功能,已開始裝船測試。
山東(dong) 港口把打造“國際領先的智慧綠色港”,作為(wei) “五個(ge) 國際領先”發展定位的首要任務,製定《山東(dong) 港口智慧綠色港頂層設計方案》,規劃綠色低碳港口“總藍圖”。
山東(dong) 省港口集團首席科學家張連鋼表示,山東(dong) 港口創新驅動生產(chan) 業(ye) 務變革,全自動化碼頭建設方麵,建成全球領先、亞(ya) 洲首個(ge) 真正意義(yi) 上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和以“遠控自動化岸橋+無人集卡+自動化軌道吊”為(wei) 基本布局的自動化碼頭;推動傳(chuan) 統碼頭智能升級方麵,全球首創幹散貨專(zhuan) 業(ye) 化碼頭控製技術,實現“全係統、全流程、全自動”。積極建設液化碼頭生產(chan) 管理係統、視頻智能監控係統、智能視頻巡檢係統,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台自動化門機在渤海灣港正式投入幹散貨作業(ye) 。此外,夯實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港口清潔能源應用,建設管理決(jue) 策智慧大腦,升級港航服務生態圈層。
推進智能航運技術創新社區建設
10月17日,大會(hui) 期間,中國航海學會(hui) 舉(ju) 行了“智能航運技術創新社區”(簡稱創新社區)授牌活動。
據悉,創新社區由青島航運發展研究院聯合中遠海運集團、山東(dong) 海事局、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山東(dong) 省港口集團、青島引航站等相關(guan) 單位,以青島智能航運產(chan) 業(ye) 園為(wei) 基礎成立,旨在加快智能航運技術研發與(yu) 實踐,探索聚集智能航運創新要素、促進交流合作和培養(yang) 新型人才的新機製與(yu) 新模式,推動航運領域技術進步,為(wei) 航運智能化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條件。
何建中強調,創新社區建設,一是要突出創新特色,以智能航行技術為(wei) 核心,在技術研發上下功夫,形成新的創新成果;二是要加強協同合作,搭建集產(chan) 學研用為(wei) 一體(ti) 的航海科創平台,集聚創新人才、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型科技企業(ye) 等科技資源,發揮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和出題者的作用,吸引更多合作夥(huo) 伴;三是要促進成果轉化,積極推進研究成果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化發展。
據青島航運發展研究院院長李亞(ya) 斌介紹,創新社區主要活動包括匯總和分析行業(ye) 信息,準確把握航海創新發展趨勢與(yu) 熱點,促進成員單位間信息共享;舉(ju) 辦線上或線下學術與(yu) 業(ye) 務會(hui) 議,組織聯合業(ye) 務考察和成員單位間互訪交流,促進成員單位間業(ye) 務交流和共同提高;組織開展促進智能航運技術、模式、機製和共性技術研究並分享研究成果,促進協同發展。探索促進智能航運成果的產(chan) 業(ye) 化落地和孵化智能航運創新企業(ye) ;組織具有優(you) 勢的成員單位和專(zhuan) 家共同申請、實施國內(nei) 外智能航運研發和工程項目;營造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探索智能航運人才跨地域聚集、流動和合作開展研發的機製與(yu) 模式,為(wei) 智能航運人才在開展技術創新提供機會(hui) 和保障。社區實行開放加入製度,凡願意加入合作的均可申請加入。
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國際港航科技合作
為(wei) 進一步深化“一帶一路”國際港口航運領域科技交流合作,推動各單位間協作夥(huo) 伴關(guan) 係行穩致遠,實現產(chan) 業(ye) 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中國航海學會(hui) 等21家單位向全球港航界發出《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國際港航科技合作倡議》,包括四點倡議:
從(cong) 各自探索轉變為(wei) 協同發展、構建創新合作的新生態、建立國際港航科技合作平台、推進綠色低碳智能發展。
大會(hui) 還發布了世界智能航運十大案例,具體(ti) 為(wei) :國際海事組織(IMO)通過製定MASS CODE的路線圖、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推進智能航運標準建設、挪威“Yara Birkeland”號自主航行集裝箱海船、俄羅斯自主和遙控航行試驗項目(ARNTP)項目、日本“MEGURI2040”項目、中國發布《智能航運發展指導意見》、中國船舶智能航行與(yu) 控製關(guan) 鍵技術研發項目、荷蘭(lan) 製定智能航運發展路線圖、中國港口大力推進全自動化和智能化轉型、韓國“Prism Courage”號超大型LNG自主航行船。
大會(hui) 學術委員會(hui) 推選了最佳論文和優(you) 秀論文,並在自主船舶與(yu) 航海保障、智能港口、智能航運與(yu) 安全、智能航運與(yu) 可持續發展等4個(ge) 分會(hui) 上開展學術交流。(劉穎婕)
(責編:聶俊穹、邢曼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