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親海近海第一區”,如何激活藍色經濟?
走進工廠化海馬養(yang) 殖車間,海水的氣息撲麵而來,數以萬(wan) 計的海馬幼苗在一方方水池裏浮遊。這裏是江蘇連雲(yun) 港贛榆區設施漁業(ye) 集中區。作為(wei) 江蘇“親(qin) 海近海第一區”,贛榆擁有良好的氣候條件、優(you) 良的海水水質、豐(feng) 富的生物餌料,是理想的海馬繁育地。近年來,當地將海洋生態和資源優(you) 勢不斷轉化為(wei) 經濟優(you) 勢,海域和海島綜合管理水平全麵提升,拓展特色漁業(ye) 規範化多元化發展。今年初,贛榆區作為(wei) 海洋資源類別入選為(wei) 全國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範區。
向海而生,培強“藍色引擎”
贛榆毗鄰海州灣,境內(nei) 海岸線全長45.71公裏,盛產(chan) 梭子蟹、中國對蝦、紫菜等30餘(yu) 種經濟海產(chan) 品,區內(nei) 在冊(ce) 漁船1472艘,超過全省總數的三分之一。2022年,贛榆區海洋經濟生產(chan) 總值233億(yi) 元,占GDP的32%,其中漁業(ye) 總產(chan) 值超131億(yi) 元。
水產(chan) 技術不斷升級,帶動了漁業(ye) 生產(chan) 方式的變革。在設施漁業(ye) 集中區,兩(liang) 棟循環水工廠化養(yang) 殖示範廠房裏,江蘇尊驫水產(chan) 科技有限公司已經入駐進行海馬工廠化示範養(yang) 殖。該公司董事長李君輝透露,他們(men) 每天可繁育海馬幼苗5000餘(yu) 尾,已實現種馬和商品海馬的批量銷售,預計今年產(chan) 值可達2000萬(wan) 元以上。
另據了解,當地漁業(ye) 集中區內(nei) 新建了4000平方米的兩(liang) 聯棟示範棚,已進入設備安裝階段,預計10月底完工。
與(yu) 此同時,贛榆傳(chuan) 統海洋產(chan) 業(ye) 也在提檔升級。柘汪紫菜產(chan) 業(ye) 園是江蘇省首個(ge) 紫菜加工全行業(ye) 電氣化覆蓋示範區,也是贛榆探索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提質增效的縮影。通過建設特色產(chan) 業(ye) 園區、規範園區配套,贛榆將分散的紫菜加工戶集聚發展,實現經濟效益與(yu) 生態效益雙贏。
“集中供水、治汙,切實解決(jue) 了紫菜一次加工企業(ye) 的廢水汙染和生產(chan) 用水難等問題。”柘汪鎮副鎮長李清介紹,柘汪紫菜產(chan) 業(ye) 園占地麵積約326畝(mu) ,建築麵積約21萬(wan) 平方米,可容納180套紫菜初加工生產(chan) 線,年產(chan) 紫菜60億(yi) 張,年產(chan) 值20億(yi) 元,帶動約2000人就業(ye) 。
依托海產(chan) 品強化產(chan) 業(ye) 支撐,贛榆聚力臨(lin) 港產(chan) 業(ye) ,持續增強“藍色引擎”驅動作用。目前該區正完善黃海糧油科技產(chan) 業(ye) 園基礎配套,加快中糧油脂項目建設,做大糧油加工、食品加工等產(chan) 業(ye) 。依托柘汪紫菜產(chan) 業(ye) 園、高新區食品產(chan) 業(ye) 園,做響紫菜、魷魚等海洋食品特色品牌,推進殼聚糖止血材料等海洋生物醫藥材料產(chan) 品開發。
開拓空間,打造“藍色牧場”
從(cong) 柘汪港出發,在海州灣內(nei) 航行近1個(ge) 小時,便可到達贛榆秦山島東(dong) 部海域現代海洋牧場示範區綜合管護平台。據了解,該示範區2022年獲批,用海麵積達358.626公頃,人工魚礁建設用海麵積29.24公頃,水深12米。
“這個(ge) 綜合管護平台8月19日從(cong) 山東(dong) 起運過來,10月9日前完成整體(ti) 搭建,目前正在進行設備調試。”贛榆區海洋漁業(ye) 技術指導站站長朱峰介紹,平台長、寬各30米,采用鋼架結構,甲板麵積900平方米,配備廚房、衛生間、餐廳、值班室、發電設備等配套設施,投入使用後可以為(wei) 海底人工魚礁、海上立體(ti) 化養(yang) 殖提供生產(chan) 管護、生態監測等服務。
今年初,高標準建好秦山島東(dong) 部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就被寫(xie) 入贛榆區政府工作報告。事實上,贛榆區自2020年以來已投入3678萬(wan) 元,建設1個(ge) 海洋牧場綜合管護平台和1個(ge) 魚類增殖馴化網箱設施。“我們(men) 借鑒外地深海網箱養(yang) 殖先進經驗,推動傳(chuan) 統漁業(ye) 向深遠海養(yang) 殖、遠洋捕撈轉型。”朱峰說,“後續還將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推進人工魚礁和海洋牧場設施設備建設。”
據介紹,這片海洋牧場區域未來將以公益性質投入示範性養(yang) 殖,有力促進贛榆濱海區域形成規模更大、種類更多、覆蓋麵更廣、效益更好的特色海洋漁業(ye) 產(chan) 業(ye) 鏈。
目前,綠鰭馬麵魨規模化養(yang) 殖項目正在推進,預計明年4月投入魚苗。贛榆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陳軍(jun) 介紹,下一步,海洋牧場將繼續從(cong) 綜合開發、文旅等方麵綜合使用,給本地及周邊漁業(ye) 和海洋養(yang) 殖作出海洋保護利用及生態養(yang) 殖的探索和示範。
電商賦能,加持“藍色經濟”
贛榆區石橋鎮木套港碼頭,一間簡易板房前,村民李寧架好了聚光燈和手機支架,準備開始海產(chan) 品直播,李寧的搭檔正在板房裏,操作電腦實時監測後台的銷售數據。
“新鮮的大蝦剛到,各位家人們(men) 拚手速、拚網速抓緊搶購,1、2、3,上鏈接……”短短十幾分鍾,李寧的賬號“寧姐海鮮甄選”就賣出了5單對蝦。
李寧從(cong) 去年4月開始直播,目前已有六七萬(wan) 名粉絲(si) ,直播間銷售額累計近400萬(wan) 元。“對蝦主要來自南美進口,是石橋鎮主要銷售的海鮮產(chan) 品之一。”贛榆區九裏海產(chan) 品電商園運營者孫小波介紹,南美進口的白對蝦廣受國內(nei) 市場青睞,其全國線上銷售量90%來自贛榆。
特色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小海鮮與(yu) 電子商務在贛榆擦出了產(chan) 業(ye) “火花”:像李寧一樣從(cong) 事海鮮電商的主播數量在3000人以上,網絡商戶達7000餘(yu) 戶。直播銷售產(chan) 品種類繁多,涵蓋麵廣,僅(jin) 石橋鎮就形成了南美白對蝦、巴沙魚等進口海鮮的特色鏈條,以及香酥小黃魚、香酥帶魚、鱈魚腸、海苔脆等海味零食和海產(chan) 品預製菜產(chan) 品。2022年全鎮銷售總額48億(yi) 元,約4000萬(wan) 單海鮮產(chan) 品從(cong) 石橋走向全國。
“我們(men) 前8個(ge) 月公司產(chan) 值2000萬(wan) 元,國慶檔前幾天訂單量劇增,大蝦、黃海帶魚、鯧魚等產(chan) 品銷量持續上升,每天的訂單在5000單以上。”連雲(yun) 港愷騏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仲崇慶介紹,中秋國慶假期前,當地電商企業(ye) 從(cong) 9月中旬就開始備貨了。
據贛榆區商務局電商辦主任趙豔介紹,今年1-8月,贛榆實現電商交易額124億(yi) 元,同比增長29.7%,快遞上行量9041.58萬(wan) 件,同比增長38.34%。前不久,圍繞海頭鎮、石橋鎮兩(liang) 個(ge) 連片鎮打造的贛榆海產(chan) 品電商集聚區被評為(wei) 第二批江蘇省縣域電商產(chan) 業(ye) 集聚區,海頭鎮等7個(ge) 鎮和海前村等12個(ge) 村獲評“中國淘寶鎮(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