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北遷 | 跨越秦嶺,“國寶”翱翔黃河流域
柳林村,地處陝西銅川市耀州區廟灣鎮,是一個(ge) 看似普通的關(guan) 中村落。
仲秋時節,漫步村莊,不時有“國寶”朱鹮從(cong) 空中掠過,白衣嫋娜,身影翩躚。
綠樹掩映間,耀州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下稱“動保站”)坐落於(yu) 此。站長王華強膚色黝黑、身材壯實,說起“國寶”滔滔不絕:“這裏是朱鹮在秦嶺以北的首個(ge) 野化放飛地。十年來,野外成功繁育的‘銅川籍’朱鹮,已經突破200隻!”
普通村落不普通。2013年7月,朱鹮跨越秦嶺,首次在秦嶺以北野化放飛,拉開了朱鹮棲息地由長江流域向黃河流域不斷擴大的序曲。
十年“北遷之路”,朱鹮家族的繁衍壯大,經曆了怎樣的故事?
從(cong) 未謀麵的新客人
2013年初夏,32隻朱鹮乘著皮卡車,從(cong) 漢中洋縣出發,來到位於(yu) 柳林村的野化放飛基地。
“終於(yu) 來了,我們(men) 早早就候著了!”王華強回憶道。其實一開始,對選定銅川作為(wei) 野化放飛地,有專(zhuan) 家表示異議,“秦嶺以北、黃河流域,朱鹮跨山越河,適應不了氣候可咋辦?”
身為(wei) 動保站站長,王華強陪同專(zhuan) 家組,對銅川全域進行考察。“專(zhuan) 家發現,這裏河流濕地開闊,高大喬(qiao) 木眾(zhong) 多,黑鸛、蒼鷺、白鷺等伴生鳥時有出沒。”王華強告訴記者,2013年初,專(zhuan) 家組經過認真評估,最終確定了朱鹮的野化放飛地——耀州區沮河流域。
彼時,王華強和同事們(men) 從(cong) 未見過朱鹮,更別提照料了。一接到消息,大夥(huo) 兒(er) 趕緊去洋縣“取經”。
“朱鹮要來,既高興(xing) 又擔心。”王華強帶領大家,在動保站裏建起了600平方米的朱鹮馴化大網籠、150平方米的救助網籠以及應急監控保護設施;還模擬野外環境,設置了棲息區、覓食區等,對朱鹮進行適應性訓練。
“朱鹮體(ti) 型較大,骨骼特別輕,容易撞擊受傷(shang) 。‘國寶’美麗(li) 又嬌貴,時刻牽動著大家的心。”王華強記得,剛開始照料朱鹮,特別擔心它們(men) 受到周邊動物驚嚇而碰撞受傷(shang) ,於(yu) 是大夥(huo) 兒(er) 每晚輪流值班,“搬個(ge) 長條凳,躺一會(hui) 兒(er) 、坐一會(hui) 兒(er) ,在網籠外邊一直守著。”
經過一段時間適應訓練,32隻朱鹮終於(yu) 成功回歸自然,翱翔在秦嶺以北的青山綠水間。
“在秦嶺以北野化放飛的‘長征路’,才剛剛邁出第一步。”陝西省林業(ye) 局朱鹮保護專(zhuan) 家常秀雲(yun) 介紹說,曆史上朱鹮是遷徙型鳥類,後來退居洋縣,成為(wei) 留居型。“保護瀕危物種最好的措施,就是在它的曆史分布地,能夠再恢複其自然種群。”
重建種群的新階段
“草灘至秦川道河道,有兩(liang) 隻朱鹮在覓食。”
“今晚劉家河衛生室門前楊樹上,夜宿朱鹮5隻。瑤曲河堤邊,無夜宿朱鹮。”
在動保站的朱鹮監測群裏,每天都有這樣的信息。
2016年,耀州區林業(ye) 局選聘16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zhong) ,擔任朱鹮監測員。幾十公裏的沮河流域被細致劃分,監測員們(men) 日夜觀察朱鹮的覓食、棲息情況。
“你看,視頻裏這個(ge) 小白點就是朱鹮。”王華強一邊向記者展示群裏的圖片,一邊介紹說,“相較於(yu) 環境,朱鹮對於(yu) 食物更加挑剔。”
“冬天河道裏食物少,我們(men) 會(hui) 帶上手套,穿著膠鞋,拿著鐵鎬,把結冰的河麵敲開,把河灘積雪掃淨,再給投食點放上泥鰍和黃粉蟲。”說起工作日常,64歲的朱鹮監測員楊剛齊如數家珍,“夏天,貓頭鷹來搶食,朱鹮容易受傷(shang) ,我們(men) 簡單包紮後,帶它們(men) 回來救治;流感季節,我們(men) 給朱鹮滯留時間較長的區域噴藥消毒,密切關(guan) 注鳥兒(er) 的動態。”
“我們(men) 後來發現,朱鹮其實沒那麽(me) ‘嬌氣’。”王華強告訴記者,動保站附近有個(ge) 火車站,之前大家一直擔心,火車鳴笛會(hui) 驚擾到朱鹮。但後來發現,朱鹮反而喜歡在火車站周邊築巢。“我猜想,它們(men) 可能覺得,鳴笛聲會(hui) 嚇跑其他的天敵吧。”
十年來,在秦嶺以北,朱鹮已完全適應沮河流域的氣候環境,野外生存能力逐漸增強,活動範圍不斷擴大。據王華強介紹,近年來,在西安、鹹陽、渭南等地,也觀測到了銅川野化放飛的朱鹮個(ge) 體(ti) ,“兩(liang) 年前,在100多公裏外的延安富縣,也發現了朱鹮的活動蹤跡。”
鑒於(yu) 銅川的成功範例,從(cong) 2020年開始,陝西啟動實施秦嶺北麓朱鹮放飛十年行動計劃。今年10月,40隻朱鹮分別在延安南泥灣、榆林橫山“入住”新家,至此,“朱鹮版圖”實現陝西地市全覆蓋。
“本次朱鹮北上,跨越秦嶺,從(cong) 長江流域再一次到黃河流域,逐步恢複朱鹮的遷徙習(xi) 性,培養(yang) 朱鹮在寒冷地區的適生能力,為(wei) 北方地區朱鹮再引入尋找途徑、積累經驗,也標誌著我國重建朱鹮種群進入新階段。”朱鹮發現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鳥類專(zhuan) 家劉蔭增表示,“延安與(yu) 榆林都曾是朱鹮曆史分布區,此次朱鹮回歸北上,是朱鹮保護的新突破和嚐試,也是對朱鹮重現曆史分布地的一次重要探索。”
保護實踐的新探索
“今年朱鹮特別爭(zheng) 氣,築巢的18對朱鹮,孕育出了39隻雛鳥,突破了曆史記錄!”王華強高興(xing) 地說,至此,在銅川野化放飛的32隻朱鹮,十年來共繁育出202隻“銅川籍”小朱鹮,“這麽(me) 多年來,它們(men) 能夠持續在野外自主產(chan) 卵孵化,意義(yi) 重大。”
常秀雲(yun) 告訴記者,目前銅川的朱鹮種群增長呈倒金字塔型,呈現出良好的狀態。
“朱鹮也促進了當地生態環境的恢複和改善。”常秀雲(yun) 表示,當地通過退耕還林、儲(chu) 備林建設、棲息地治理等一係列措施,不僅(jin) 為(wei) 朱鹮種群繁育壯大創造良好環境,同時也催生了有機農(nong) 業(ye) 的發展。
經過40多年的保護實踐,陝西探索出“就地保護為(wei) 主、易地保護為(wei) 輔、野化放歸擴群、科技攻關(guan) 支撐、政府社會(hui) 協同、人鹮和諧共生”的朱鹮保護新模式。“我們(men) 確立了‘一中心、三基地’的朱鹮保護總布局,全麵加強朱鹮自然保護區人工繁育中心和人工種源基地、救護繁育基地、野化放歸基地建設。”陝西省林業(ye) 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
朱鹮,從(cong) 最初的7隻到如今的9000餘(yu) 隻;棲息地從(cong) 最初的不足5平方公裏擴大到現在的1.6萬(wan) 平方公裏;分布範圍從(cong) 最初的長江流域到如今的黃河流域……朱鹮家族“北遷之路”,見證了陝西複壯朱鹮種群的努力,也是三秦大地生態環境變遷的真實寫(xie) 照。
綠色越來越濃,“國寶”朱鹮振翅翱翔,飛向更遠的山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