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實現對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長效保護(法治頭條)

發布時間:2023-10-26 10:41: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公益訴訟製度。”日前,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第六次會(hui) 議審議了最高人民檢察院關(guan) 於(yu) 人民檢察院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檢察工作情況的報告。報告建議,加快推進檢察公益訴訟專(zhuan) 門立法,對檢察公益訴訟定位、範圍、程序和配套保障等作出係統規定。

  2017年7月,檢察公益訴訟製度全麵實施,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是最初確定的“四個(ge) 法定領域”之一。最高人民檢察院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目前,該領域已成為(wei) 公益訴訟檢察最重要的領域,辦案數量最多、案件類型最豐(feng) 富、覆蓋麵最廣、社會(hui) 影響最大。截至2022年12月,全國檢察機關(guan) 共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40萬(wan) 餘(yu) 件,占全部案件總數的52.3%。

  在實際運行中,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有哪些“硬骨頭”要啃?如何以法治方式化解生態環境治理難題,形成公益保護合力,推動美麗(li) 中國建設?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助推解決(jue) 長期得不到解決(jue) 的生態環境保護頑疾

  湖南花垣縣、貴州鬆桃苗族自治縣、重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地處武陵山區腹地,因錳礦資源儲(chu) 量豐(feng) 富且集中,被稱為(wei) “錳三角”。近年來,從(cong) 湖南省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相關(guan) 部門對“錳三角”礦業(ye) 汙染問題進行多輪整治,但始終未達預期目標。對此,湖南省檢察機關(guan) 以公益訴訟為(wei) 主導,融合發揮四大檢察職能作用,以法治方式推動綜合治理,堅定不移守護綠水青山。

  “‘錳三角’礦業(ye) 汙染時間跨度長、涉及領域廣、遺留問題多,一開始確實感到‘壓力山大’。”湖南花垣縣“錳三角”礦業(ye) 汙染治理專(zhuan) 案組辦案檢察官說,通過前期摸排,專(zhuan) 案組找準了刑事打擊難、責任落實難、矛盾化解難、合力形成難、綠色發展難等“五大病灶”,形成了把公益訴訟作為(wei) 切入口的共識。

  在“錳三角”整治中,檢察機關(guan) 共辦理行政公益訴訟案件69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17件,督促恢複被毀林地、耕地、濕地7000畝(mu) ,回收、清理固體(ti) 廢物和生活垃圾100萬(wan) 立方米。經過全行業(ye) 治理,2022年度,花垣縣被納入全國綠色礦業(ye) 發展示範區,空氣質量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一。

  “對於(yu) 長期得不到解決(jue) 的生態環境保護頑疾,檢察機關(guan) 通過能動履職、持續監督,堅決(jue) 啃下‘硬骨頭’。”最高檢第八檢察廳廳長徐向春表示,最高檢於(yu) 2020年7月在全國範圍內(nei) 啟動為(wei) 期三年的“公益訴訟守護美好生活”專(zhuan) 項監督活動,集中力量狠抓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等重點領域辦案不放鬆,辦理了一批有影響、高質效的案件。

  據介紹,對於(yu) 訴前程序無法推動解決(jue) 的公益損害難題,檢察機關(guan) 堅決(jue) 以“訴”的確認體(ti) 現司法價(jia) 值引領。山東(dong) 日照市嵐山區人民檢察院針對農(nong) 用地種植條件遭受嚴(yan) 重破壞問題,在通過檢察建議督促行政機關(guan) 履職未能修複受損公益後,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推動違法違規占用土地的行為(wei) 整改,遏製耕地“非農(nong) 化”、防止耕地“非糧化”。

  截至2023年8月,專(zhuan) 項監督活動督促治理恢複被汙染的水源地麵積122.5萬(wan) 畝(mu) ,清理汙染和非法占用的河道34680公裏,清理汙染的水域麵積50.32萬(wan) 畝(mu) ;緊盯工業(ye) 和農(nong) 業(ye) 固體(ti) 廢物、生活和建築垃圾、危險廢物等汙染環境以及固體(ti) 廢物源頭減量等問題,立案65585件,督促清除處理違法堆放的各類生活垃圾710.3萬(wan) 噸、占地麵積23.7萬(wan) 畝(mu) 。

  著力破解跨流域、跨區域生態治理難題

  河、湖、山等是一個(ge) 完整的生態係統。因此,跨地區、跨部門的協同保護,是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繞不開的問題。

  烏(wu) 江是貴州第一大河,被稱為(wei) 貴州的“母親(qin) 河”。近年來,烏(wu) 江幹流上遊貴陽、黔南、遵義(yi) 三地八縣轄區內(nei) 部分鄉(xiang) 鎮垃圾亂(luan) 倒亂(luan) 堆,沿岸部分景點管理不規範,再加上烏(wu) 江部分支流生活垃圾、建築垃圾傾(qing) 倒於(yu) 河道、河堤,導致汛期來臨(lin) 時,大量垃圾被衝(chong) 入烏(wu) 江幹流形成漂浮物,嚴(yan) 重損害烏(wu) 江流域生態環境,也對烏(wu) 江幹支流通航安全、行洪安全等造成嚴(yan) 重威脅。

  牽涉多地的生態環境治理難題如何破解?2021年12月1日,貴州省人民檢察院以事立案,抽調省、市、縣三級檢察院60餘(yu) 名幹警組成辦案組,統一案件辦理方向、落實工作部署。同時,貴州省人民檢察院依托一體(ti) 化辦案機製,將線索交辦案涉地檢察機關(guan) 辦理,共立案103件。

  辦案期間,專(zhuan) 案組通過實地查看、委托檢測、座談磋商等方式跟進監督,相關(guan) 部門已督促打撈漂浮物1.4萬(wan) 平方米,清理河段100餘(yu) 公裏。烏(wu) 江流域漂浮物與(yu) 水體(ti) 汙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不同地區麵臨(lin) 的實際情況和利益訴求不一樣,容易在保護的力度、目標及步驟上產(chan) 生分歧。”最高檢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的跨地區、跨部門協同是一個(ge) 難點,也是檢察機關(guan) 在開展公益訴訟工作時關(guan) 注的重點。

  近年來,最高檢、省級檢察院加大自辦案件力度,聚焦公益受損嚴(yan) 重、社會(hui) 影響大、監督對象層級高或者具有跨流域、跨區域特點的生態環境問題,直接立案辦理,以點帶麵推動問題解決(jue) ,先後成功辦理了萬(wan) 峰湖、南四湖等一係列重大跨區域案件,助推解決(jue) 了一大批生態環境治理難題。

  與(yu) 此同時,檢察機關(guan) 通過跨區域協作、協調各部門聯動,促進公益受損問題得到係統解決(jue) 。在探索構建跨區域管轄協作機製上,最高檢製定《檢察公益訴訟跨行政區劃管轄指導意見(試行)》,各級檢察機關(guan) 根據環境地域、流域特點,積極推動會(hui) 簽區域檢察協作意見,著力解決(jue) 分頭治理、聯動性不足及阻力障礙等問題。在健全外部協作配合機製上,最高檢先後與(yu) 生態環境部、水利部等部委建立協作機製,與(yu) 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在自然資源、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麵加強協作配合。

  匯聚公益訴訟保護生態環境的更大合力

  長江江蘇段航運發達、船舶密集,但也帶來了船舶汙染防治的壓力。江蘇省檢察機關(guan) 根據最高檢專(zhuan) 案部署,針對汙染物接收設施不健全、轉運處置不規範、“船港城”監管脫節等問題,積極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開展監督。辦案中,江蘇省檢察機關(guan) 構建法律監督模型,廣泛運用水質、土壤、大氣快速檢測和無人機航拍等技術支撐辦案。同時,推廣“益心為(wei) 公”誌願者檢察雲(yun) 平台,招募誌願者1萬(wan) 餘(yu) 人,提報線索近2000條。

  “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係統工程,必須深化多方協同,構建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檢察多方參與(yu) 格局。”最高檢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生態環境治理既需要綜合運用行政、市場、法治、科技等多種手段,也需要全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

  近年來,檢察機關(guan) 充分發揮現代科技助力作用。最高檢與(yu)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國環境檢測總站等單位合作,推進衛星遙感和技術檢測手段在辦案中的運用,走在生態環境國際司法前列。在數字檢察賦能法律監督上,依托大數據法律監督應用模型批量發現類案監督線索。

  科技運用也為(wei) 檢察機關(guan) 引導公眾(zhong) 有序參與(yu) 生態環境治理插上了“數字翅膀”。最高檢部署建設的“益心為(wei) 公”誌願者檢察雲(yun) 平台,集線索提報、線索評估、專(zhuan) 業(ye) 谘詢、參與(yu) 聽證、跟蹤觀察及公益保護法治宣傳(chuan) 等功能於(yu) 一體(ti) ,為(wei) 公益訴訟辦案提供支持。目前,全國“益心為(wei) 公”檢察雲(yun) 平台已注冊(ce) 誌願者8萬(wan) 餘(yu) 人。

  “近年來檢察機關(guan) 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在推動修複受損生態的同時,更加注重依法能動履職、推進源頭治理。”徐向春表示,對於(yu) 成因複雜、易反複反彈的公益損害問題,檢察機關(guan) 在督促行政機關(guan) 依法履職推動修複受損公益的同時,要更加關(guan) 注做好“後半篇文章”,實現對國家利益和社會(hui) 公共利益的長效保護。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