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 江蘇譜寫基層善治新篇章

發布時間:2023-11-13 11:23:00來源: 新華日報

  60年前,浙江楓橋幹部群眾(zhong) 創造了“依靠群眾(zhong) 就地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六十載櫛風沐雨,“楓橋經驗”穿越時空煥發新活力。11月6日,我省南京市棲霞區仙林街道、蘇州市吳江區委政法委、淮安市淮陰區司法局以及泰州市泰興(xing) 市河失鎮入選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單位。

  江蘇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省不斷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hui) 治理製度,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nei) 部矛盾有效機製,各地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社會(hui) 治理效能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強化政治引領,為(wei) 基層治理指路

  黨(dang) 建引領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政治靈魂,反映了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本質特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第一位的,就是要不斷加強黨(dang) 對基層治理的領導,把黨(dang) 的建設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和各方麵,這是全省上下的堅定共識和自覺行動。”省委政法委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

  南京市棲霞區仙林街道,探索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城市版”。而在13年前,孫金娣調任仙林街道黨(dang) 工委書(shu) 記第二天,街道200多名群眾(zhong) 因為(wei) 小區車庫糾紛聚集在區政府大門口。這些群眾(zhong) 所在的香樟園小區,就在仙林街道辦事處對麵。雖說僅(jin) 一路之隔,他們(men) 卻從(cong) 未找街道反映過這個(ge) 問題,街道幹部對此也不知情。在孫金娣看來,基層黨(dang) 組織是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各項決(jue) 策部署的“最後一公裏”,“我們(men) 的工作越紮實,黨(dang) 的根基就越牢固。”從(cong) 信訪不斷、矛盾頻發到連續10餘(yu) 年做到矛盾糾紛“不上行、不外溢”,仙林街道在各項工作中緊緊抓住黨(dang) 建引領“牛鼻子”。

  仙林街道將轄區劃分為(wei) 三級網格,並同步設置黨(dang) 組織。大到容納萬(wan) 餘(yu) 人的高校和小區、小到個(ge) 體(ti) 經營夫妻店,都被納入網格中,黨(dang) 組織觸角也延伸到每個(ge) 角落,穩穩托住基層治理的“底盤”。就在不久前,仙林街道網格員通過排查發現,轄區商業(ye) 街區租賃糾紛突出。通過定包案領導、定工作專(zhuan) 班、定接待場所,查對各方訴求、查明實際責任、查清利益鏈條,咬定開發商責任、咬定商管和物業(ye) 責任、咬定商戶自身責任的“三定三查三責”機製,將租賃雙方間糾紛實打實化解。

  近年來,我省出台《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 建設更高水平平安江蘇的實施意見》等一係列製度文件,對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構建黨(dang) 政主導、協調各方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格局提出明確要求。

  與(yu) 此同時,各地大力推行“黨(dang) 建+基層治理”,探索行動支部、區域性支部等功能型黨(dang) 組織覆蓋方式,確保黨(dang) 組織有形有效覆蓋基層社會(hui) 治理各項工作,並健全政法委員統籌基層社會(hui) 治理、加強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工作機製,為(wei)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不斷注入動能。

  自治法治德治相融,築善治之基

  因新建圍牆,泰興(xing) 市河失鎮沈丁村居民葉青與(yu) 鄰居張元丘原本塵封多年的界址糾紛再次爆發,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河失鎮“共同理、大家評”綜合解紛工作法就此第一時間運轉起來——村專(zhuan) 職調解員多次走訪周邊群眾(zhong) ,進一步詳細了解情況及雙方訴求,全麵理清事發原因、經過並上報;鎮司法所、派出所、國土等部門工作人員實地勘察、測量,對矛盾雙方原先界址進行認定;鎮級層麵組織專(zhuan) 業(ye) 人員組成評估團,客觀公正地作出評判。同時,組織沈丁村群眾(zhong) 威望高、處事公平公正的老幹部,以及群眾(zhong) 代表、涉事雙方的親(qin) 朋好友召開聽評會(hui) ,從(cong) 不同角度、不同側(ce) 麵對糾紛調解情況進行評議。最終,葉青與(yu) 張元丘兩(liang) 家人心中的疙瘩被解開,雙方握手言和。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源於(yu) 基層實踐,是“楓橋經驗”創新發展的重大成果,也是江蘇構建新時代基層社會(hui) 善治新體(ti) 係的“密碼”。近年來,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強保障、以德治揚正氣的“三治”融合體(ti) 係打造在江蘇取得顯著成效,實現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jue) 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濃厚氛圍,凡人善舉(ju) 層出不窮,向上向善蔚然成風。

  各設區市也依托發展現狀、現有條件,因地製宜大膽改革、勇於(yu) 創新。從(cong) 宿遷的村(居)民“三治”積分製激勵管理辦法,到揚州的“家門口”調解室、法律谘詢室,江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手段不斷豐(feng) 富。

  在淮安市淮陰區,老兵調解工作室每到周末便熱鬧非凡,全區退役軍(jun) 人們(men) 有時間都喜歡到這裏坐一坐、聊聊天。作為(wei) 革命老區、兵源大區,淮陰區麵對涉退役軍(jun) 人矛盾糾紛,熱心進行調處。工作室負責人、調解員劉雲(yun) 龍介紹,2018年以來組建5個(ge) 老兵調解工作室,覆蓋全區13個(ge) 鎮街、259個(ge) 村居。以“戰友情結”化解“矛盾心結”,老兵調解員們(men) 將法治宣傳(chuan) 、法律服務等融入人民調解過程,既“坐堂問診”又“出門巡診”,提供個(ge) 性化、定製式服務。

  完善治理平台,提升治理效能

  進一扇大門、可以辦理22項事項,吳江區社會(hui) 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幾乎涵蓋矛盾糾紛處理可能需要的所有功能。

  走進該中心大廳,仿佛來到一家井然有序的醫院:一樓設前台“分診”、自助取號機“掛號”、26個(ge) 窗口“把脈問診”,還有“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hui) ”“校園糾紛調解委員會(hui) ”等各行業(ye) “專(zhuan) 家門診”,二、三樓則分別滿足立案速裁、行政複議等需要,讓群眾(zhong) 揣著問題來、帶著滿意走。吳江區委政法委副書(shu) 記、區矛調中心主任沈正華介紹,矛調中心進駐了綜合中心、人民來訪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等12個(ge) 工作平台,由司法、信訪等12家單位常駐辦公,教育、民政等16家單位輪駐接待。

  吳江區矛調中心高效有序運轉,是江蘇不斷完善基層治理平台的一個(ge) 剪影。當前,我省覆蓋市縣鄉(xiang) 三級的社會(hui) 治理平台已全麵建成,全省10.4萬(wan) 個(ge) 網格、41.7萬(wan) 個(ge) “微網格”以及41.5萬(wan) 名“微網格”聯絡員,在“網格吹哨、社區把關(guan) 、街道派單、部門接單”機製下,由基層治理平台緊緊串聯在一起,形成排查發現、任務分辦、協同處置、結果反饋的閉環處置模式。

  創新開展矛盾糾紛調處工作、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江蘇一直奮力向前。今年7月底8月初,為(wei) 深化源頭治理、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設,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書(shu) 記劉建洋與(yu) 省政法單位和有關(guan) 部門主要負責同誌一道,牽頭召開蘇南、蘇中、蘇北3個(ge) 現場會(hui) ,總結推廣基層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經驗,探尋更好發揮基層治理平台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的作用。3個(ge) 多月過去,資源整合、功能融合、力量協同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設,已在基層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線下提供一窗受理、全鏈條便民服務,線上著力於(yu) 向科技要效率,各地依托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完善相關(guan) APP、微信小程序,進一步整合優(you) 化政務服務。例如,南通市將各類政務服務熱線整合到“12345”,推動實現“一個(ge) 號碼管受理”;淮安、宿遷等地在政務服務APP上研發“隨手拍”模塊,鼓勵引導群眾(zhong) 隨時隨地通過手機上報身邊各類矛盾隱患、民生訴求。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緩。新時代“楓橋經驗”亮麗(li) 篇章,不斷在江蘇續寫(xie) 。(陳珺璐)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