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賦能 引領新風尚
【一線講述】
講述人:廣州報刊亭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 江慧詩
我是一個(ge) 對報刊亭很有感情的人,小時候常跟著大人在亭子邊上看書(shu) 、看報,那些豐(feng) 富多彩的插圖讓我對未來充滿了期待。長大後,我與(yu) 報刊亭結緣,成為(wei) 一名參與(yu) 運營管理的工作人員。
工作中,我漸漸發現:身邊的報刊亭越來越少,質量更是參差不齊。心底的記憶如何被重新喚醒?老報亭能否煥發新生機?這些問題時常縈繞在我心頭。
2014年,轉機來了——我們(men) 單位負責人通過新聞了解到巴黎報刊亭的經營經驗。它們(men) 不僅(jin) 有典雅的法式風格,還能在滿足人們(men) 讀報習(xi) 慣的同時,提供一些智能化便民服務。經過集體(ti) 研究,我們(men) 決(jue) 定在廣州建設一批既適應數字潮流,又能體(ti) 現地域特色、中國氣質的新報亭。
之後一年裏,我們(men) 一心撲在這件事情上。無論是搞研發,還是搞設計,大家日複一日地討論,一套套方案被推翻,又有一套套新方案創造出來。終於(yu) ,我們(men) 找到了最合適的那一版——形式上精巧簡約,以“中國紅”作為(wei) 主色調,暗合中國人期盼祥和喜慶的傳(chuan) 統觀念,傳(chuan) 承中華民族勤思尚學的文化追求;在功能上,開發了無人值守報刊亭,能夠兼顧自助售書(shu) 、第三方增值服務等便民項目。
現在,我們(men) 已在市麵累計布放智能報刊亭537座,其中無人值守智能報刊亭451座。亭內(nei) 配備了24小時購買(mai) 或借閱圖書(shu) 報刊服務,以及24小時自動售貨機、自助換電、政務智慧信息屏、收納格子櫃等便民裝置,還能結合周邊實際條件適時“變形”,讓各項功能得以發揮。
報亭一推出,就受到廣大市民好評。一位年逾六旬的老人是我們(men) 一處老報亭的常客,老報亭更新成無人值守的智能報刊亭後,他覺得既新奇又開心,還學會(hui) 了自助買(mai) 報紙、借書(shu) 。還有一個(ge) 30來歲的年輕人,對報刊亭很感興(xing) 趣。他專(zhuan) 門找到我們(men) ,談了很多對智能報刊亭發展的思考與(yu) 建議。
未來,我們(men) 會(hui) 逐步將全市報刊亭都更新為(wei) 智能報刊亭,並繼續打造多種不同主題的報刊亭,讓報刊亭展現無限的生機與(yu) 活力。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陸健、吳春燕、唐一歌、王斯敏)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3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