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打“數字牌” 兩江四岸公共空間更安全
數字化建設如何賦能公共安全,基層應急工作如何進一步夯實?
近日,記者來到沙坪壩區濱江路段,打探應急部門如何巧打“數字牌”,保障兩(liang) 江四岸公共空間安全。
數字賦能打贏救災“主動仗”
在沙坪壩區應急管理局,工作人員正緊盯大屏幕,實時了解嘉陵江防汛指揮決(jue) 策支撐係統提供的數據。
“前幾天重慶陸陸續續有降雨,上遊也有漲水,通過對嘉陵江流域的監測,我們(men) 能預判未來水位有多高,是否造成災害……”沙坪壩區應急管理局黨(dang) 委委員、副局長楊達說,嘉陵江防汛指揮決(jue) 策支撐係統具備高度可視化、自動化、智能化的優(you) 勢,實現一圖通覽、一網統管、一鍵調度。係統跨區域集成嘉陵江流域氣象衛星影像、水體(ti) 遙感、雷達拚圖等信息,跨行業(ye) 匯總應急、氣象、住建等部門數據,建立洪水推演模型和疏散對象數據庫,通過手機信號精準錨定臨(lin) 災群體(ti) ,自動發送預警信息。
在磁器口古鎮,不少商戶感受到了數字技術帶來的益處。
“早幾年磁器口碼頭被淹,我們(men) 一般提前兩(liang) 個(ge) 小時接到通知,匆匆忙忙,很多東(dong) 西來不及搬。”陳麻花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學武說,“現在提前兩(liang) 三天就會(hui) 短信預警,還會(hui) 告訴你準確的水位線,再也沒遇到過較大的財產(chan) 損失。”
今年入汛以來,沙坪壩區得益於(yu) 嘉陵江防汛指揮決(jue) 策支撐係統,及時啟動防汛IV級以上應急響應9次,成功應對區域性強降雨天氣過程7次。
城市內(nei) 澇預警與(yu) 交通信號燈聯動
暴雨帶來的內(nei) 澇同樣考驗著城市的應急管理水平。沙坪壩區在高風險內(nei) 澇點布設燈杆氣象站、電子水位尺、預警顯示屏等設備,根據實時降雨量、積水深度、視頻監控等,進行多重預警判斷,到達致災閾值即聯動交通指示燈,自動熔斷,防控隧道淹溺風險。
今年7月21日,中心城區普降暴雨,南開下穿道就上演了驚險一幕。早上6點半左右,暴雨下了不到半小時,南開下穿道就嚴(yan) 重積水,而車輛還在不斷駛入下穿道。突然,下穿道路口的交通燈變成了紅燈,入口處的大屏幕也亮出“禁止通行”四個(ge) 大字,並實時顯示著下穿道的積水深度。不一會(hui) 兒(er) ,交巡警趕到現場指揮交通,排水工作人員也緊急趕到,進入下水道打開水篦子排水。
“多虧(kui) 了係統預警,讓車輛不再進入下穿道,降低了排水的難度。”沙坪壩區城市排水設施管理處副主任張在林感歎,當天,他和同事不到20分鍾就疏通了下水道進水口,此後,交通自動恢複,沒有發生安全事故。
消除岸線消落帶安全風險
伴著冬日和煦的暖陽,磁器口古鎮遊人如織,今年開放的濱江片區特鋼碼頭段吸引了不少遊客“打卡”。
“磁器口碼頭可以說十年九淹,光2019年我們(men) 店就被淹了八次。但是今年夏天沒被淹,岸線治理後碼頭有了安全保障,來消費的遊客也增加了不少。”楊學武稱。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我們(men) 通過實施‘兩(liang) 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項目,消除自然岸線消落帶的安全風險,夯實‘兩(liang) 江四岸’公共空間安全基礎。”沙坪壩區住房城鄉(xiang) 建委相關(guan) 部門負責人介紹,磁器口濱江片區治理岸線長2.3公裏,治理麵積約46萬(wan) 平方米,今年6月新建的特鋼碼頭已投用。
“嘉陵江岸線貫通工程——滴水岩至磁器口段”項目是岸線治理的另一個(ge) “主角”。該項目治理麵積約81萬(wan) 平方米,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新建成人行步道和騎行道6.5公裏,打造了羊角堡、中渡口碼頭等9萬(wan) 平方米公共休閑空間。
“這裏以前就是亂(luan) 石壩,人都不敢來。”沙坪壩區土灣街道社區居民胡萍帶著孩子來羊角堡碼頭散步,這裏的變化讓她眼前一亮,過去的“亂(luan) 石坡”搖身一變成了寬敞平整的人行步道。(記者 崔曜 實習(xi) 生 王雅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