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在這片豐饒的土地上(逐夢)

發布時間:2023-11-15 14:39: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這是一片流金淌銀的土地。鬱鬱蔥蔥、生機勃勃的玉米、水稻和大豆,橫臥在一望無垠的東(dong) 北平原上,如此浩瀚,如此遼闊。

  這,就是中國的東(dong) 北糧倉(cang) ,中國人最牢靠的飯碗。

  “你聞聞,這空氣裏有莊稼甜甜的味道。”同行的夥(huo) 伴打開車窗,真誠地說。

  我用力嗅嗅,嗅出了那熟悉的氣味。我是農(nong) 家子弟,從(cong) 小懂得稼穡之苦,堅信隻有像我父母那樣埋頭耕耘,才是農(nong) 人的本分,才能保證大地豐(feng) 收、家人衣食無憂。

  可是,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茫茫無際的農(nong) 田裏,隻見拔節生長的莊稼,幾乎看不到彎腰忙碌的農(nong) 人。當我真正走進村鎮,更是大為(wei) 吃驚。如今的農(nong) 人,早已不像我幼年時父母那樣含辛茹苦,“汗滴禾下土”,依靠汗水來換取豐(feng) 衣足食了。

  稻田鴨與(yu) 鴨田稻

  “前麵就是我們(men) 的高標準農(nong) 田了!”順著徐禹慶手指的方向,我好奇地望過去。

  農(nong) 田裏,種著挨挨擠擠的翠綠的水稻,橫豎筆直,像是在打好格子的稿紙上,寫(xie) 下了一行行端正工整的文字。三五聲鴨叫不時傳(chuan) 來,幾隻灰黃色的半大花麻鴨正在稻叢(cong) 間穿梭,吃草吃蟲,忙得不亦樂(le) 乎。

  徐禹慶是吉林省榆樹市保壽鎮紅旗村民悅合作社的理事長。這是一位樸實憨厚的農(nong) 民,方正的臉龐被太陽曬成紅銅色,額頭上頭發已然稀疏,但是雙眼卻很有神采,一看就特別機靈、有想法。對於(yu) 這片數十公頃的高標準農(nong) 田,徐禹慶如數家珍。

  這些農(nong) 田都是按照85米×85米的正方形劃成的標準地塊。這樣的大小,剛好適宜機械化耕作。地塊之間用塑料田埂隔開,土地空間得以擴大,比傳(chuan) 統的土築田埂節省不少耕地。

  每年6月初,當稻田插秧完畢,就會(hui) 有數千隻花麻鴨被放養(yang) 進水稻田裏。“一坰地(一公頃)放養(yang) 小鴨130到150隻。”徐禹慶說。在稻田裏放養(yang) 鴨子,可以幫助稻田除草除蟲,減少農(nong) 藥的使用量,同時鴨糞又可以肥田,增加土壤的有機質。

  這些鴨子白天就放養(yang) 在稻田之間,鴨子在稻間穿梭尋食,可以讓土壤含氧量更高,有利於(yu) 水稻根係成長。而鴨子腳掌不斷地踩踏,就把土壤順勢踩向了水稻根內(nei) 側(ce) ,起到培土作用,可以增強水稻的抗倒伏能力。通過稻田養(yang) 鴨,徐禹慶他們(men) 實現了“一水兩(liang) 用,一地雙收”。

  “早上都不喂食,晚上之前也隻喂個(ge) 七分飽。”說起稻田養(yang) 鴨的講究,徐禹慶很有心得。餓著肚子的鴨子,才肯下地“幹活”,用它們(men) 扁扁的嘴巴在泥水裏啄泥覓食,幫著稻田鬆土、除蟲除草。

  鴨子6月放養(yang) ,8月便可以出欄。到出欄時幾乎每隻鴨子都能長到3斤多。這種稻田鴨,整天在田裏跑來跑去,肉質緊實細嫩,市場銷路很好。

  徐禹慶在稻田養(yang) 鴨是從(cong) 2016年開始的。養(yang) 得不錯,他們(men) 便注冊(ce) 了“鴨寨村”的稻米商標。通過巧妙地利用鴨子除蟲除草,他們(men) 一舉(ju) 兩(liang) 得,同時收獲了鴨田稻和稻田鴨。紅旗村也因為(wei) 鴨田稻而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認定為(wei) 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

  民悅合作社還修建了多個(ge) 養(yang) 牛大棚。這些大棚與(yu) 種植蔬菜的溫室大棚相似,空間開闊,通風透氣。每一頭牛都有寬裕的活動空間,能夠保證養(yang) 殖過程的衛生和安全。社員們(men) 把稻田裏收來的稻草秸稈摻上豆粕、玉米,再經過酶解、發酵等多道程序,一道營養(yang) 可口的飼料大餐就被送到牛的嘴邊。原本秸稈隻能做焚燒處理,如今經回收和加工,搖身一變,成了有用的飼料資源。

  稻草經過牛胃的反芻消化,變成了牛糞,牛糞發酵後可以反哺大地,給黑土地增施有機肥。這樣生產(chan) 出來的稻米就是綠色有機大米。

  黑土地上,聰明智慧的新農(nong) 人,借助鴨子和牛,就能把秸稈變成肥料,把稻田變成肥田。每逢金秋時節,便有三重收獲:一是有機稻米,二是肥肥的有機麻鴨,三是牛肉和乳製品,真是一舉(ju) 多得。

  不會(hui) “種地”的他,種著萬(wan) 畝(mu) 糧

  不會(hui) “種地”的叢(cong) 百元,種著萬(wan) 畝(mu) 糧。這在廣隆村,是個(ge) 趣談。

  我們(men) 驅車來到榆樹市五棵樹鎮廣隆村,萬(wan) 畝(mu) 大田裏,玉米正在茁壯生長。聽說別的地方一公頃種5萬(wan) 棵苗,這裏卻能種9萬(wan) 棵,密植的玉米一公頃產(chan) 量能比普通種植的高出一大截……一個(ge) 個(ge) 數字,更勾起了我對叢(cong) 百元的好奇。

  見到叢(cong) 百元,我細細打量起他:長得魁梧壯實,留著板寸,清爽利落。叢(cong) 百元說,他其實並不會(hui) 種地,從(cong) 小就跟隨做生意的父母去了扶餘(yu) ,後來學著自己幹,賣通信器材,開小旅館……2014年,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聽說種地種好了,也能賺不少錢,於(yu) 是他嚐試著辦起合作社。

  在合作社的院子裏,擺放著數十台農(nong) 業(ye) 機械。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兩(liang) 台十二行播種機,一天就能播種六七百畝(mu) 地,半個(ge) 月就能播完1萬(wan) 畝(mu) 。沒有機械的年代,若要播種萬(wan) 畝(mu) 地,沒日沒夜地幹都要一個(ge) 月。縮短了播種時間,也就意味著延長了作物的生長期。

  叢(cong) 百元最為(wei) 得意的,是自家的物聯網水肥一體(ti) 化係統。這套先進的滴灌供水供肥係統看起來並不複雜。在田頭的一間低矮簡易的小屋裏,擺放著幾台機器和幾個(ge) 碩大的水肥塑料桶。在中央操控機兩(liang) 側(ce) ,右邊是地下水抽吸係統,用電泵把地下水抽上來,再分別通過砂石過濾器和一組疊片過濾器,對水源進行淨化。左邊是4隻藍色、黃色的大塑料桶,裏麵盛滿了氮、磷、鉀等微量元素液態肥料,這便是供肥係統。它外接滴灌係統,通過中央操控機讓水肥充分混合,再通過滴灌管線把水肥輸送到每一棵玉米的根部。

  種地用上了高科技,田間管理便輕鬆多了。土壤裏事先埋好水分肥料探測器,農(nong) 人隻要一部手機在手,隨時可查看天氣狀況,查看玉米地裏的土壤水肥是否缺乏補給。若手機軟件上彈出水肥需求的預警信號,他隻消輕輕點擊幾個(ge) 按鍵,給設在田頭的係統發出指令,水肥閥門便可自動打開,即刻給作物“上菜”“加餐”。

  合作社的農(nong) 民,手上可以不見土,腿上也沒有泥,甚至可以坐在家裏,一邊悠閑自在地喝著茶,一邊照管著成千上萬(wan) 畝(mu) 地裏的莊稼。

  再看大田裏。土層下鋪設著黑色的橡膠滴灌管,這些密集分布的滴灌管,就像是延伸到大田裏的一根根毛細血管,如同打通了土壤的經脈,為(wei) 土壤源源不斷地輸送著新鮮的營養(yang) 。使用這套水肥一體(ti) 化係統,徹底改變了過去“一炮轟”的施肥模式和大水漫灌的澆水方式,讓作物享受上了“一對一”“點對點”的精準滋養(yang) 。用上這套係統,肥料和水分利用率都上來了,每畝(mu) 地需施肥量減少了一半,灌溉用水能節約5/6。

  麵對著合作社滿院子的機械,我很納悶,叢(cong) 百元到底如何通過這些現代化的設備就把地種好了?

  好像看出了我的疑惑似的,叢(cong) 百元告訴我說:“我的老師是互聯網,有問題就在網上搜索,都能找到答案!說到底,是互聯網教我在種地。”

  不會(hui) 種地的叢(cong) 百元,卻成了經驗老到的農(nong) 民。現在,合作社成員有41人,經營團隊17人都是年輕人,都掌握了操作農(nong) 機的技術,一共租種著1萬(wan) 畝(mu) 地。

  這,可真是不一樣的新農(nong) 人!

  從(cong) “望天田”到高產(chan) 田

  有件事,讓種地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發愁了好多年。

  過去,村裏農(nong) 戶的田塊特別分散、零碎,阡陌縱橫,田埂密布,許多都是小塊的“鬥笠田”,或是純粹靠天吃飯的“望天田”,經不了旱,也受不了澇。久而久之,產(chan) 量上不來,村民們(men) 種地的意願也降低了。

  村裏便合計,成立一個(ge) 合作社,把大家的資源統籌起來,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統一規劃,科學耕作。馬占有見多識廣,便擔任了增益農(nong) 業(ye) 機械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社長。他知道,從(cong) 傳(chuan) 統的“望天田”,到現在的高產(chan) 田,耕種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得益於(yu) 合作社土地集中連片機械化耕作。

  高標準農(nong) 田究竟“高”在哪兒(er) ?又是如何建成的?“在農(nong) 田裏實行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配套,積極采取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汙修複等單一措施或綜合措施。”榆樹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相關(guan) 負責人道出了其中的關(guan) 鍵。

  “合作”,先得讓地塊“合作”起來。經過土地集約化,小塊的土地合並起來,集中修整,使之連接成片。過去燒餅一樣不規則的田塊,如今橫成排、豎成行,實現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華麗(li) 轉身為(wei) “萬(wan) 畝(mu) 田”“豐(feng) 產(chan) 田”。

  泥濘的土埂也是個(ge) 大問題。農(nong) 民備耕最頭疼的就是整修田埂,高度不夠還得加高,出現側(ce) 漏就得修補,一坰地整修一遍就得耗費10多天時間。而且,傳(chuan) 統土築田埂既占地方,還容易長雜草。馬占有多方求教,得知高強度塑料製成的田埂,不但使用壽命長,還不用年年整修。

  於(yu) 是,土埂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統一的塑料田埂,一坰地就能多出將近一畝(mu) 地的可利用空間,每公頃還能節省2000元左右的維護成本。

  “硬件”到位了,要打造成真正的高標準智慧農(nong) 田,“軟件”也得跟上。村裏與(yu) 榆樹市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的實驗室合作,給農(nong) 民置辦了一整套智能係統,通過施肥卡、公示牌或土肥管家APP等方式,站在地裏,借助GPS衛星定位,實時查詢獲取自家任何一塊地測土配方施肥的數據。這些數據由榆樹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免費提供。一整套下來,該怎麽(me) 種地怎麽(me) 施肥,農(nong) 民自己幾乎不用操一丁點兒(er) 的心。

  談起每年的備耕計劃,大夥(huo) 兒(er) 各個(ge) 胸有成竹:4月初育苗,中旬檢修農(nong) 機,下旬整地……從(cong) 前過完春節就得開忙,連續要忙上三四個(ge) 月的活兒(er) ,現在一個(ge) 月就能搞定。

  如今,榆樹市的糧食產(chan) 量已經連續19年奪得全國縣(市)級第一名。這片僅(jin) 占全國不到兩(liang) 千分之一麵積的土地,隻有區區數萬(wan) 的農(nong) 民,每年卻能生產(chan) 出占全國近二百分之一的糧食,可以養(yang) 活兩(liang) 千萬(wan) 的人口。

  陽光普照大地,作物自由地舒展莖葉,用力吮吸著黑土地的乳汁,盡情地拔節生長,開枝散葉,綻花結果……

  這,不能不說是今天的鄉(xiang) 村巨變,不能不說是黑土地上正在譜寫(xie) 的一部現代詩篇。

  

  版式設計: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15日 20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