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就近就醫更省心省力(政策解讀)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守護群眾(zhong) 健康的“第一道防線”。根據最新公布的我國衛生健康事業(ye) 發展統計公報,這道“防線”不斷健全:截至2022年底,全國建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近98萬(wan) 個(ge) ,衛生人員超過455萬(wan) 人。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基層衛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務舉(ju) 措》(以下簡稱《舉(ju) 措》),圍繞方便居民就醫、優(you) 化服務提供、簡化就醫流程、改善服務體(ti) 驗、做好慢病管理、提升簽約感受等6個(ge) 方麵提出10條具體(ti) 措施。
相關(guan) 舉(ju) 措如何進一步提升基層衛生健康服務能力?在實踐中,補齊基層衛生健康服務短板,還有哪些有益探索?近日,記者對多個(ge)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進行探訪。
方便城鄉(xiang) 居民就近、便利獲得衛生健康服務
“隻需步行幾分鍾,就能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病開藥,老伴兒(er) 行動不便,社區醫生和護士還能上門服務。”家住北京市豐(feng) 台區馬家堡社區的孫奶奶說。一旁的護士葉磊磊正在為(wei) 孫奶奶的老伴兒(er) 做護理。“葉護士來過很多次了,手法嫻熟,我們(men) 特別信任她。”孫奶奶說。
對老年人等重點人群加強主動聯係和動態服務,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深化健康管理服務、改善服務體(ti) 驗的縮影。近年來,我國覆蓋城鄉(xiang) 的醫療衛生服務三級網絡不斷健全,90%的家庭15分鍾內(nei) 能夠到達最近的醫療點,不斷滿足廣大群眾(zhong) 希望在家門口獲得醫療健康服務的迫切需求。
《舉(ju) 措》聚焦群眾(zhong) 急難愁盼問題,提出預約號源向基層下沉、方便居民配藥開藥等具體(ti) 舉(ju) 措:
優(you) 化服務提供,在無急診服務且診療量較大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優(you) 化門診服務時間;簡化就醫流程,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xiang) 鎮衛生院推行轄區常住或參加基本醫保的居民就醫過程中的“先診療、後結算”一站式服務;在慢病管理方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xiang) 鎮衛生院全麵實施高血壓、糖尿病兩(liang) 慢病長期處方服務,並逐步擴大慢性疾病病種覆蓋範圍,方便居民尤其老年人配藥開藥,減少開藥頻次……
各地正在積極推進延時門診、慢病長處方服務等多項措施。馬家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陳應軍(jun) 表示,中心近幾年延時門診開到晚上8點;今年1—10月份,中心延時門診服務12820人次,周六日和節假日門診服務65335人次。
“延時服務方便了上班上學人群,提升了居民就近獲得健康服務的便利性。”陳應軍(jun) 說,延時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醫務人員的工作強度和負擔,為(wei) 了鼓勵醫務人員積極參與(yu) ,馬家堡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了激勵補償(chang) 機製,針對參加延時服務的醫務人員,提供適當績效補貼,合理安排調休輪休,並在職稱晉升、評先評優(you) 等方麵給予一定傾(qing) 斜,以激發醫務人員工作熱情。
提升基層診療能力和服務質量,引導居民到基層就醫
目前,一些地方還存在基層醫療資源相對不足、人才力量較為(wei) 薄弱等問題。如何有針對性地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舉(ju) 措》提到,推進中高級職稱的醫師在鄉(xiang) 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值守門診,目的就是提升基層門診服務的質量和首診水平。”國家衛生健康委基層衛生健康司司長傅衛說。
根據《舉(ju) 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xiang) 鎮衛生院通過內(nei) 部挖潛、合理調配人力,縣(區)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統籌二、三級醫院、縣域醫共體(ti) (醫聯體(ti) 、醫療集團)資源,著力做到每周至少3個(ge) 工作日有一名主治醫師或副主任醫師職稱以上臨(lin) 床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在值守門診服務。
《舉(ju) 措》提出,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和緊密型縣域醫共體(ti) 牽頭的三級、二級醫院預留至少20%的門診號源優(you) 先向轄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放,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wei) 轄區常住居民提供上級醫院專(zhuan) 科門診預約服務。
“真正實現首診在社區,社區醫療機構要為(wei) 居民解決(jue) 實際問題,從(cong) 而讓居民信任社區醫院和醫生,逐步改變就診習(xi) 慣。”豐(feng) 台區蒲黃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劉宏認為(wei) ,要通過多種方式提升基層診療能力,推動醫療服務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如邀請上級醫院專(zhuan) 家定期出診,對社區患者進行診治的同時開展帶教,提升基層醫務人員診療水平;通過遠程會(hui) 診平台共享優(you) 質醫療資源,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獲得優(you) 質的醫療服務等。
在蒲黃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記者看到,在失眠門診、肥胖門診等中醫症狀門診,醫生正根據患者情況,施以中藥湯劑、針灸、耳穴壓丸等中醫治療手段。劉宏說,來社區醫院的患者多數是因為(wei) 出現症狀就診,從(cong) 患者需求出發,在發展全科的基礎上強化特色門診的建設,也有助於(yu) 滿足居民更多、更實際的醫療服務需求。
充分發揮家庭醫生作用,強化家庭醫生和簽約居民的聯係
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古柏街道,有一支家庭醫生團隊開展巡診,為(wei) 居民測量血壓,從(cong) 飲食習(xi) 慣、營養(yang) 餐搭配等方麵進行個(ge) 性化專(zhuan) 業(ye) 指導。這是高淳區開展的“千醫巡診萬(wan) 村行”活動,已累計開展健康谘詢近萬(wan) 人次。
高淳區漆橋中心衛生院副院長孫紅兵常帶領家庭醫生團隊下鄉(xiang) 入戶。他告訴記者,家庭醫生團隊要完善工作機製,主動關(guan) 心關(guan) 愛簽約人群的健康。“我們(men) 開展‘家醫下鄉(xiang) ’,基本每個(ge) 月都要到村民家裏去。尤其是老年人進行健康體(ti) 檢後,由社區全科醫生將體(ti) 檢報告送到村民手裏,一對一解讀體(ti) 檢報告。目前已多次幫助村民及時發現健康問題,充分發揮了家庭醫生團隊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逐步健全家庭醫生製度,基本實現所有地市和縣(市、區)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wei) 簽約群眾(zhong) 提供綜合連續的公共衛生、基本醫療和健康管理服務。同時也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一些地方家庭醫生數量有限、簽約服務針對性不強。
對此,《舉(ju) 措》明確提出,強化家庭醫生和簽約居民的聯係,通過電話、微信、短信或區域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信息平台每季度至少聯絡一次。對重點簽約居民按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範和簽約包服務內(nei) 容開展相應頻次的隨訪、履約服務。
“目前我國家庭醫生數量有限,簽約服務起步時間不算長,主要麵向一些重點人群。還需要讓普通居民通過家庭醫生簽約有更多獲得感。”傅衛表示,為(wei) 此,國家衛生健康委積極引導專(zhuan) 科醫生、二三級醫院醫師以及一些非公立醫院醫師,加入家庭醫生隊伍,擴充服務力量,讓簽約服務更可及;推廣一到三年的靈活簽約協議周期和企事業(ye) 單位、工廠學校等功能社區簽約,以群眾(zhong) 需求為(wei) 導向,豐(feng) 富簽約服務形式;鼓勵一些有條件的基層機構,為(wei) 殘疾人、失能失智老人積極創造條件提供上門服務、家庭病床等個(ge) 性化服務,拓展簽約服務內(nei) 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