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江蘇夏季完成麥秸稈還田麵積3000多萬畝 還田率超87%

發布時間:2023-12-01 16:09:00來源: 新華日報

  秋收過後,在太倉(cang) 市城廂鎮東(dong) 林村秸稈飼料廠裏,記者看到廠房裏堆放著一個(ge) 個(ge) 白色圓柱體(ti) ,東(dong) 林村黨(dang) 委書(shu) 記蘇齊芳告訴記者,這是發酵好的秸稈粗飼料。一旁的生產(chan) 線上,工人正在封口配比好的飼料原料。飼料廠利用發酵稻麥秸稈、豆渣、啤酒糟等農(nong) 作物廢料,添加生物發酵菌,加工成含有益菌的適用飼喂牛羊的生物發酵秸稈飼料。目前可實現年利用稻麥秸稈3萬(wan) 噸,年產(chan) 發酵秸稈粗飼料4萬(wan) 噸,主要銷往江蘇、上海、浙江、山東(dong) 、安徽等地。

  東(dong) 林村秸稈飼料廠是我省秸稈綜合利用的一個(ge) 縮影。去年我省秸稈利用量3000多萬(wan) 噸,全省農(nong) 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5%以上。從(cong) “廢柴”變“新寵”,在江蘇,秸稈有哪些利用途徑?怎樣提升秸稈的利用價(jia) 值?

  秸稈還田,培肥地力助增產(chan)

  11月初,在鎮江丹陽市珥陵鎮新莊村的一方水田裏,農(nong) 機正在田間進行秸稈還田作業(ye) ,伴隨著機器轟鳴前行,粉碎的秸稈已被均勻拋撒並埋入土裏。

  實施秸稈機械化還田,是我省現階段解決(jue) 秸稈出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今年夏季,我省共投入帶切碎拋撒裝置的聯合收割機16.5萬(wan) 台、大中型拖拉機配秸稈還田機具15萬(wan) 台套,其中80馬力(含)以上拖拉機配秸稈還田機具8.5萬(wan) 台套。全省夏季完成麥秸稈還田麵積3000多萬(wan) 畝(mu) ,夏季麥秸稈還田率超過87%。

  此前,有農(nong) 戶顧慮秸稈還田後會(hui) 導致農(nong) 作物減產(chan) 。到底會(hui) 不會(hui) 出現這樣的情況?

  “秸稈還田並不會(hui) 不利於(yu) 下一茬的農(nong) 作物生長,現在出現的一些問題是因為(wei) 農(nong) 戶在秸稈還田過程中操作不到位,還田質量不高。”省農(nong) 科院農(nong) 業(ye) 資源與(yu) 環境研究所所長馬豔表示,比如秸稈還田前要進行粉碎、還田時要在15厘米以下、播種後要鎮壓……這些環節做到位的話,一畝(mu) 地要增加50元左右的成本,許多農(nong) 戶會(hui) 為(wei) 了減少投入,不粉碎秸稈、還田時隻還到10厘米左右,淺埋的大量秸稈聚集在土層表麵,造成水稻紮根不牢、易倒伏,易發生病蟲害,肥力也跟不上,從(cong) 而影響農(nong) 作物產(chan) 量。

  實際上,農(nong) 作物秸稈還田具有營養(yang) 植物和培肥土壤雙重功效,是提升土壤有機質的重要手段,實施秸稈機械化還田對農(nong) 忙時搶收搶種、提高耕地地力、增強農(nong) 業(ye) 綜合生產(chan) 能力、實現全省糧食生產(chan) 高產(chan) 穩產(chan) 以及改善農(nong) 村生態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yi) 。在科學的秸稈還田技術加持下,3年後可呈現增產(chan) 趨勢,平均增產(chan) 5%—10%,甚至更高。

  為(wei) 提升秸稈還田質量,江蘇在全省60個(ge) 縣(市、區)因地製宜推進生態型犁耕深翻還田作業(ye) ,犁耕深翻作業(ye) 以種植大戶為(wei) 主體(ti) ,秋季作業(ye) 為(wei) 重點,鼓勵整村整鎮推進。各地根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省科學秸稈還田技術指導意見,結合當地實際,著重抓好秸稈切碎、勻拋、埋深、泡田、沉實、肥水控製等關(guan) 鍵農(nong) 機農(nong) 藝措施,積極推廣先進適用還田技術和裝備,開展田間作業(ye) 指導,實現科學還田。

  今年,江蘇印發《關(guan) 於(yu) 做好2023年全省秸稈機械化還田和生態型犁耕深翻還田工作的通知》,明確補助覆蓋範圍包含所有實施三麥、水稻秸稈機械化還田的縣(市、區),今年秸稈機械化還田率穩定在52%,生態型犁耕深翻還田麵積達300多萬(wan) 畝(mu) 。

  犁耕深翻秸稈還田為(wei) 孕育新的豐(feng) 收打下堅實基礎。秋收期間,靖江市推廣生態型犁耕深翻秸稈還田麵積5.8萬(wan) 畝(mu) 。10月24日,在靖江市斜橋鎮富民村的一三家庭農(nong) 場,田間的農(nong) 機正在犁耕深翻秸稈還田作業(ye) ,農(nong) 機上安裝了智能監測裝置,農(nong) 場工作人員打開手機軟件,隨時隨地能了解到機械犁耕深翻秸稈還田麵積、深翻平均深度等數據信息。“農(nong) 技中心的專(zhuan) 家們(men) 能通過平台了解到我們(men) 的深翻情況,及時對我們(men) 進行指導,提升秸稈還田效果。”一三家庭農(nong) 場經營者朱梁萍說。

  “我們(men) 是去年成為(wei) 犁耕深翻試點基地的,犁耕深翻還田補貼力度大,減輕了我們(men) 種植戶的壓力。”11月8日,看著剛剛翻完的田塊,南京福聯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許乃兵告訴記者,作為(wei) 一名種田“老把式”,他發現犁耕深翻時,雜草、秸稈作為(wei) 肥料被翻下去,底下的新土被翻上來,同時,蟲卵也被翻下去,深埋到土裏20厘米處,田塊墒情好,出苗率高,蟲害少,化肥使用量減少20%左右,“經過測算,產(chan) 量也有所提高,每畝(mu) 能增產(chan) 兩(liang) 三百斤。”

  離田利用,“生態包袱”變“軟黃金”

  在睢寧縣官山鎮秸稈收儲(chu) 中心,記者看到14棟倉(cang) 儲(chu) 大棚全部堆得滿滿實實,每棟倉(cang) 儲(chu) 大棚能容納八九百噸秸稈。這些打成捆整齊碼放、堆積如山的秸稈,等待著變成“軟黃金”,供下遊企業(ye) 使用。

  秸稈的離田利用,收運環節曾是卡在中間的瓶頸。官山鎮全鎮小麥種植麵積約10萬(wan) 畝(mu) ,全麵離田打捆可收儲(chu) 秸稈2萬(wan) 多噸,針對菌業(ye) 公司需要,該鎮創新秸稈收儲(chu) 運作模式:鎮農(nong) 業(ye) 公司通過購買(mai) 第三方服務,各村全麵參與(yu) ,將全鎮小麥秸稈集中打捆、運送、存儲(chu) ,統一看管,根據市場行情及企業(ye) 需要,銷售給秸稈利用企業(ye) ,讓秸稈從(cong) 田間順利到達車間。去年夏天,官山鎮全鎮24個(ge) 村秸稈進庫量達2萬(wan) 多噸,收益按各村收儲(chu) 秸稈量進行分配,平均每村約30萬(wan) 元。

  “省級從(cong) 2009年起設立秸稈綜合利用專(zhuan) 項資金,安排生態專(zhuan) 項統籌資金支持秸稈離田收儲(chu) 利用。”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科教處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圍繞秸稈綜合利用,省級製定發布了一係列發展意見,出台了一批扶持政策,形成一套穩定成熟的工作推進機製。2016年至2023年,組織實施中央農(nong) 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試點)項目,各地一直在探索農(nong) 作物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等多種利用途徑,促進其多元化綜合利用。

  在啟東(dong) 市北新鎮紅陽村秸稈等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中心,記者在室外看到4個(ge) 高約1米多的長方形水泥池,上方覆蓋著灰色薄膜,其中3個(ge) 池子薄膜像枕頭一樣鼓了起來。

  “這些是秸稈發酵池,薄膜下麵堆放著粉碎好的秸稈,薄膜鼓起來是因為(wei) 裏麵發酵產(chan) 生了沼氣。”北新鎮鎮長陳威介紹,秸稈變沼氣,要有一定的碳氮比,因此要先通過畜禽糞汙自然發酵產(chan) 生沼液跟沼氣,沼氣進入儲(chu) 存罐;沼液通過地下管道,噴淋到粉碎好的秸稈上,催促秸稈發酵產(chan) 生沼氣。該項目可以覆蓋整個(ge) 北新鎮的有機廢棄物處理,一年可處理秸稈2000多噸。發酵產(chan) 生的沼氣可用來發電。目前,紅陽村綜合利用中心每個(ge) 小時可發電150千瓦時,一天發電1200—1500千瓦時,一年發電40萬(wan) 千瓦時左右。而發酵產(chan) 生的有機基質肥,可以直接還田,也可以作為(wei) 有機肥的原料進一步深加工。

  秋收過後,走進高郵齊耀善能新能源有限公司,記者看到卸貨區內(nei) 堆滿壓縮成方磚狀、圓柱狀的秸稈包,秸稈包被運送到粉碎機中,然後傳(chuan) 送至鍋爐內(nei) 焚燒發電。公司生產(chan) 部經理張凱說,“我們(men) 每天能消耗秸稈500—600噸,全年消耗秸稈28萬(wan) 噸左右。”

  在睢寧縣官山鎮江蘇眾(zhong) 友興(xing) 和菌業(ye) 科技有限公司,一簇簇雪白的雙孢菇爭(zheng) 先恐後地從(cong) 培養(yang) 基料中“鑽”出來,數名工人正忙著采摘、裝箱。而培養(yang) 這些雙孢菇的基料,正是用秸稈等製作成的一卷卷的“軟黃金”。僅(jin) 項目一期,就能消化小麥秸稈6萬(wan) 噸,帶動當地及周邊1000多名村民就業(ye) 。而培養(yang) 完雙孢菇後的廢菌渣,可以再利用,將菌渣與(yu) 動物糞便等混合發酵,做成營養(yang) 土,在電商平台進行銷售。趕上營養(yang) 土銷售旺季,當地大戶有的每天能接到上萬(wan) 份訂單。

  發展產(chan) 業(ye) ,培育高價(jia) 值利用途徑

  近年來,江蘇扶持引導各地根據當地秸稈資源情況和秸稈利用產(chan) 業(ye) 現狀,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秸稈利用產(chan) 業(ye) ——

  宜興(xing) 市結合環太湖地區城鄉(xiang) 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範區和“無廢城市”建設,將秸稈、畜禽糞汙、藍藻、水葫蘆等有機廢棄物生產(chan) 成有機肥,打造太湖流域秸稈綜合利用特色循環鏈。

  高郵市構建秸稈金字塔式按質分級銷售利用模式,將含水率20%以下品質最優(you) 的秸稈加工成飼料,次級秸稈送造紙廠,含水率30%以上及生產(chan) 加工過程中產(chan) 生的剩餘(yu) 物送至電廠做燃料。

  太倉(cang) 市實施以東(dong) 林模式為(wei) 代表的秸稈飼料化增值利用,構建“優(you) 質稻麥種植、秸稈飼料生產(chan) 、肉羊生態養(yang) 殖、羊糞製肥還田”的物質循環閉鏈,打造成產(chan) 業(ye) 鏈,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遴選為(wei) 首批全國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典型案例。

  睢寧縣積極探索農(nong) 作物秸稈多元化、高值化綜合利用,依托工廠化食用菌生產(chan) 企業(ye) 開展秸稈基料化利用;依托生物質發電企業(ye) 和大中型沼氣工程開展秸稈能源化利用;依托專(zhuan) 業(ye) 化養(yang) 殖企業(ye) 和飼料生產(chan) 企業(ye) 開展秸稈青(黃)貯飼料化利用。

  灌南縣依托食用菌產(chan) 業(ye) ,突出收儲(chu) 網絡建設、裝備技術更新、產(chan) 業(ye) 體(ti) 係優(you) 化等關(guan) 鍵環節,形成“秸稈—食用菌—菌渣—有機肥—田間”循環利用技術模式。

  未來如何進一步壯大秸稈綜合利用產(chan) 業(ye) ?“秸稈綜合利用產(chan) 業(ye) 化的關(guan) 鍵在於(yu) 秸稈離田後要能高價(jia) 值利用。而秸稈高價(jia) 值利用的實現,關(guan) 鍵還在技術突破。”馬豔分析,“當下,我們(men) 要一邊做好秸稈還田,一邊繼續培育離田利用企業(ye) 。”

  產(chan) 業(ye) 化利用是我省秸稈綜合利用重要發展方向。在廢棄物創新團隊秸稈綜合利用六合中試基地,擁有秸稈基質塊、秸稈纖維地膜和秸稈纖維生態毯等中試生產(chan) 線。使用秸稈基質塊育秧可以讓秧苗長得更壯實,提高秧苗質量,在機插秧時根不容易斷。此外,使用秸稈基質塊的毯苗重量比營養(yang) 土輕一半,搬運強度減小,能夠大大提高機載秧數,提高工作效率。南京碧然生物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引進了秸稈基質塊技術,“目前秸稈基質塊育秧效果、插秧效率及產(chan) 量等指標均超出公司預期。”該公司董事長餘(yu) 武林計劃後期將持續擴大秸稈基質塊應用麵積。

  來源:新華日報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