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竹產業有了綠色新路徑(美麗中國·“以竹代塑”在行動①)
編者按:竹子作為(wei) 速生、可降解的生物質材料,是塑料的重要替代品。為(wei) 深入推進塑料汙染全鏈條治理,加快推動“以竹代塑”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日前印發《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科學保護利用竹資源,可以有效推動竹資源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為(wei)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撐。
即日起,本版推出“美麗(li) 中國·‘以竹代塑’在行動”係列報道,走進浙江、貴州、福建、四川的竹林深處,聚焦竹產(chan) 業(ye) 、竹科技、竹工藝、竹文化,關(guan) 注一根根翠竹如何助力當地生態環境改善和綠色經濟發展。
浙江安吉,擁有竹林近百萬(wan) 畝(mu) ,是遠近聞名的竹鄉(xiang) ,竹產(chan) 業(ye) 也是當地的支柱產(chan) 業(ye) 之一。
“早些年,我們(men) 這兒(er) 的竹產(chan) 業(ye) 發展曾遇到瓶頸,竹企業(ye) 倒下一片,竹材價(jia) 格跳水,每百斤價(jia) 格從(cong) 約45元下降到約20元,還出現了竹林拋荒現象……”安吉縣林業(ye) 局竹產(chan) 業(ye) 發展中心主任陳潔回憶。
而這些年,安吉竹產(chan) 業(ye) 開始回升:2022年全縣竹產(chan) 業(ye) 總產(chan) 值約166億(yi) 元,同比增長約7.7%。陳潔認為(wei) ,這與(yu) 當地推進的“以竹代塑”方案密不可分,“‘以竹代塑’將竹材用於(yu) 建築、包裝、紡織、一次性使用產(chan) 品等領域,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呈現廣闊發展前景。”
開發“以竹代塑”更多綠色場景
竹牙刷、竹梳子、竹椅子……推開“爾集如溯”民宿的房間門,滿滿“竹風”撲麵而來。趁著周末,上海遊客陳伊帶孩子來安吉縣報福鎮遊玩,滿眼竹元素讓她眼前一亮:“跟環境很搭,用竹製品替代塑料,不僅(jin) 環保,也更好看。”她直言想帶一套回家。
去年9月,安吉發布相關(guan) 實施意見,加快推進竹製品創新應用推廣,鼓勵住宿餐飲、生活服務、文化旅遊等重點行業(ye) 領域使用竹製品替代塑料製品,報福鎮成為(wei) “以竹代塑”入民宿的首個(ge) 試點鄉(xiang) 鎮。
“聽說鎮裏出台‘以竹代塑’的補貼辦法,我第一時間就填寫(xie) 了補貼申請。”民宿老板姚衛臣告訴記者,今年2月鎮裏出台了“以竹代塑”采購獎勵辦法,他便一次性采購了40套竹餐具,並為(wei) 客房更換了竹燈具、竹桌椅等。
“除了安排不少於(yu) 50萬(wan) 元的專(zhuan) 項推廣資金,我們(men) 還培育鎮內(nei) 竹木企業(ye) 搭建竹日用品生產(chan) 條線,組織鎮民宿協會(hui) 參觀考察,簽訂供貨協議,明確供需渠道,壓低企業(ye) 成本,暢通內(nei) 部循環。”報福鎮副鎮長周穎說。
三裏亭農(nong) 副產(chan) 品交易市場裏,一款竹纖維全生物可降解竹膜袋受到關(guan) 注。“看上去輕薄,摸上去柔軟,卻能裝下10多斤菜,韌性十足。”菜農(nong) 徐春江向記者展示。這種竹膜袋由安吉本地科技企業(ye) 自主研發製成,可在6個(ge) 月內(nei) 完成自然降解,降解度達到93%以上,現已實現量產(chan) 。
“就比普通塑料袋貴1毛錢,還能給環保作貢獻,很值!”在徐春江的攤位買(mai) 完菜,市民吳穎早習(xi) 慣順手拿個(ge) 竹膜袋。“袋子的成本2角多一個(ge) ,菜場給補貼一半。”市場管理人員陳葉介紹,如今市場內(nei) 所有攤位都配備了竹膜袋,廣受市民歡迎。
位於(yu) 陽光工業(ye) 園區的某快遞網點,快遞員正將一件件物品裝入竹膜袋;在縣人民醫院,市民正通過自助機器掃碼領取竹膜袋……“我們(men) 推動‘以竹代塑’在住宿餐飲、生活服務、建設工程等多領域應用,目前,該竹膜袋在全縣總銷量已達200萬(wan) 隻。”安吉縣發改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例如快遞行業(ye) 協同電子商務、家居製造等前端產(chan) 業(ye) ,通過“重點客戶試用”“專(zhuan) 用型號定製”等方式,推動竹膜袋在縣內(nei) 星級快遞網點全覆蓋。
這幾年,安吉各縣級部門通力合作,開展竹製品進景區、進民宿、進酒店、進館所、進商超、進街區“六進工程”。在陳潔看來,隻有不斷擴展應用場景,帶來更多消費需求,才能為(wei) 竹產(chan) 業(ye) 提供更多發展機遇。
以綠色環保理念賦能竹產(chan) 業(ye) 轉型
走進位於(yu) 梅溪鎮的浙江峰暉竹木製品有限公司大廳,琳琅滿目的竹製品讓記者看花了眼。拿起一根吸管,企業(ye) 負責人梁峰暉自豪地說:“可別小看它,這是通過截斷、拉絲(si) 、打磨等步驟製成的竹吸管,不僅(jin) 防燙耐用,還能解決(jue) 紙吸管遇水易軟的問題,應用了好幾項專(zhuan) 利技術呢。”
峰暉竹木製品有限公司成立於(yu) 2005年,主要生產(chan) 銷售竹木製品,生意一度很紅火。2014年,梁峰暉從(cong) 父親(qin) 手上接過接力棒,公司當時的主要產(chan) 品仍是竹竿、竹籬笆等單一初級加工品,產(chan) 品附加值低、利潤趨薄,加上麵臨(lin) 市場環境變化、環保標準提高、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經營壓力大。
那時,安吉縣竹企業(ye) 大多處於(yu) 初級原竹加工階段,粗放的生產(chan) 方式不僅(jin) 破壞生態,還壓縮利潤空間。不少竹製品企業(ye) 倒閉,還出現了竹林拋荒現象,竹產(chan) 業(ye) 轉型發展迫在眉睫。
如今,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漸入人心。在梁峰暉看來,像自家這樣的傳(chuan) 統竹製品企業(ye) ,想要謀求發展,就必須在綠色環保上下功夫,生產(chan) 端、產(chan) 品端都是如此。“產(chan) 品主打環保,生產(chan) 更要追求綠色,像我們(men) 自主研發的設備,至少提高了20%的原材料利用率。”梁峰暉介紹,“現在我們(men) 更注重工藝革新,講究綠色生產(chan) ,改進生產(chan) 工藝中碳排放較大的環節。”
這幾年,竹產(chan) 業(ye) 綠色轉型的故事,在安吉比比皆是:浙江佶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過設備一體(ti) 化改造,實現了熱能回收;安吉鳴竹竹業(ye) 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數字化改革完成設備集約化升級,電能消耗較之前減少一半以上……
不僅(jin) 如此,隨著“以竹代塑”“竹林碳匯”等項目的推進,曾經的竹林退化趨勢得到遏製。“全縣21.95萬(wan) 畝(mu) 退化毛竹林正逐步修複,並將在2—3年內(nei) 確保實現有人管理、培育與(yu) 經營。”安吉縣林業(ye) 局黨(dang) 委委員諸煒榮介紹。
努力探尋生態效益與(yu) 經濟效益之間的平衡點
前不久,第十六屆中國義(yi) 烏(wu) 國際森林產(chan) 品博覽會(hui) 舉(ju) 辦,首次設立的“以竹代塑”竹產(chan) 品展覽專(zhuan) 區吸引了浙江、福建、四川等地約130家企業(ye) 布展。最新最熱的產(chan) 品技術,吸引了不少國內(nei) 外客戶的目光,但現場也有不同聲音。
“等竹勺價(jia) 格降到和塑料勺一樣,我立馬訂”“塑料勺0.01元一個(ge) ,竹勺0.1元一個(ge) ,實在太貴”“環保理念是不錯,但我們(men) 也要考慮成本”……令國內(nei) 外客戶“望而卻步”的理由出奇一致——成本。
對此,安吉縣政府黨(dang) 組成員肖家青直言不諱:“‘以竹代塑’產(chan) 業(ye) 正在起步階段,確實還存在規模偏小、認可度不高、技術難突破等問題。”在生態效益與(yu) 經濟效益之間尋找平衡點,安吉正在努力探索。
在杭垓鎮和村村,滿目翠竹中,一架無人機正把竹材往山下運送,一趟五六分鍾,一次能搬運好幾十斤,現場隻有三四名工人。
“一片占地10畝(mu) 的竹林,如果采用原始人工采伐方式,至少需要8到10名工人。人工費再加上運輸費,竹材原料的成本價(jia) 就高了。”諸煒榮說,“無人機運輸是一次新嚐試,還在試驗階段,如果能推廣,將大大降低成本。”
去年10月,國家竹產(chan) 業(ye) 研究院落戶安吉,竹基新材料中心、竹產(chan) 品工業(ye) 設計中心等已經建成,各項試驗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我們(men) 所有項目立項都必須有產(chan) 業(ye) 化基礎,通過產(chan) 學研融合,解決(jue) 目前行業(ye) 內(nei) 采收成本高、規模效益差等難題。”國家竹產(chan) 業(ye) 研究院院長張亞(ya) 慧介紹。
對此,浙江山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企業(ye) 負責人聶忠平深有體(ti) 會(hui) :“我們(men) 與(yu) 研究院合作研發的一次性竹筷刀叉勺旋轉式精切數控機已經正式投產(chan) ,能有效減少竹材損耗,降低成本。”通過研究院牽線搭橋,公司還分別與(yu) 中國林科院、浙江省林科院的專(zhuan) 家建立了合作關(guan) 係,一批新項目正在孵化中。
“為(wei) 推動‘以竹代塑’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發展,全縣聚焦經營環境優(you) 化,在政策機製、產(chan) 業(ye) 提檔、院校合作等方麵做文章。”肖家青介紹,在此基礎上,安吉重點拓寬現有竹產(chan) 品應用場景,加強跨界合作賦能產(chan) 業(ye) ,進一步拓展“以竹代塑”內(nei) 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