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創新體製機製為轉型發展賦能

發布時間:2023-12-11 15:44: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資源富集是內(nei) 蒙古的優(you) 勢和特色。內(nei) 蒙古風能資源全國第一,太陽能資源全國第二,承擔的煤炭保供量超過全國的三分之一,外運煤、外送電和新能源發電量均居全國第一。作為(wei) 典型資源型地區,內(nei) 蒙古很多地方都是因資源而興(xing) ,先有礦、後有城,先生產(chan) 、後生活,很有代表性。

  經濟學中有一個(ge) “資源詛咒”理論,指的就是大量擁有某種不可再生資源的地區反而陷入工業(ye) 化落後的窘境。如果不能在“因資源而興(xing) ”之後逐漸轉型,又將因資源枯竭而衰落。跨越這一關(guan) 口,關(guan) 鍵在於(yu) 全麵深化改革與(yu) 創新發展,構建有效推動轉型發展的體(ti) 製機製。

  2023年10月,《國務院關(guan) 於(yu) 推動內(nei) 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shu) 寫(xie) 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重磅發布,其中提出“創新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體(ti) 製機製”,為(wei) 內(nei) 蒙古進一步找準發展突破口,探索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新路徑提供了清晰思路。

  解讀——

  創新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體(ti) 製機製怎麽(me) 幹?

  “《意見》支持內(nei) 蒙古完成‘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範自治區’,離不開體(ti) 製機製創新,需要探索出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新路徑。”自治區發改委副主任、高級經濟師張永軍(jun) 認為(wei) ,創新體(ti) 製機製,首先要側(ce) 重統籌資源能源開發與(yu) 保護、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水平、完善資源能源開發利用體(ti) 製機製。其次是充分考慮資源型地區發展水平、資源條件和要素稟賦差異,發揮能源資源比較優(you) 勢,因地製宜、精準製定政策措施。同時,還要落實跨省區輸電工程長期合作協議;支持工業(ye) 園區整合資源、理順管理體(ti) 製;健全礦產(chan) 資源開發、特色產(chan) 業(ye) 扶持、利益分配共享等機製。

  創新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體(ti) 製機製、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維護國家資源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加快補齊轉型發展短板的重要舉(ju) 措。

  自治區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誌棟表示,健全資源開發補償(chang) 機製和利益分配共享機製,最重要的是建立明確的開發利用資源的利益分配機製、生態環境修複治理和補償(chang) 機製、與(yu) 資源開發利用密切相關(guan) 的社會(hui) 責任承擔機製。實踐證明,隻有製度健全、職責明確,才能更好地促進綠色開發和收益共享,進而實現資源開發與(yu) 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

  “《意見》提到落實跨省區輸電工程長期合作協議,對內(nei) 蒙古轉型發展意義(yi) 重大。”張誌棟認為(wei) ,近年來,內(nei) 蒙古新能源裝機規模和並網發電量快速增長,保障電力外送已經成為(wei) 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促進產(chan) 業(ye) 發展的趨勢。這需要落實跨省區輸電工程長期合作協議,而市場有比較穩定的需求端,可以滿足內(nei) 蒙古綠電發得出、賣出去。同時,作為(wei) 企業(ye) 經營的產(chan) 品,在做好計劃保障和遵守合約的基礎上,新能源消納也需要走靈活多樣的市場化之路,通過參與(yu) 區內(nei) 外市場交易來壯大發展空間。

  當前,內(nei) 蒙古正以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加快推動“五大任務”出成果、見實效。張永軍(jun) 建議,為(wei) 進一步確保轉型發展的體(ti) 製機製落在實處,還需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優(you) 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激發電力、新能源、煤炭等資源能源型企業(ye) 的活力、競爭(zheng) 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wei) 內(nei) 蒙古轉型發展提供不竭動能。

  行動——

  轉型發展路上政企同步發力

  大道至簡,實幹為(wei) 要。《意見》下發後,我區各相關(guan) 部門和駐區企業(ye) 加緊部署,將貫徹落實《意見》作為(wei) 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2023年12月4日淩晨1時58分,阿拉善盟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邊緣的華能阿拉善基地40萬(wan) 千瓦風電項目首台風機成功並網發電。這標誌著,上海廟至山東(dong) 直流特高壓輸電通道配套阿拉善可再生能源基地首個(ge) 風電項目率先並網發電,實現了阿拉善綠電入魯。

  項目負責人李誌全告訴記者,該項目為(wei) 阿拉善盟首個(ge) 特高壓清潔電力外送項目,項目建成後,阿拉善盟的綠電將通過特高壓“高速通道”源源不斷送至齊魯大地,每年能夠輸送約12億(yi) 千瓦時綠電。

  “下一步,我們(men) 公司將以阿拉善基地40萬(wan) 千瓦風電項目並網為(wei) 契機,加緊深化央地合作,推動內(nei) 蒙古與(yu) 外省簽署中長期供電協議,為(wei) 實現地區轉型發展貢獻力量。”華能新能源蒙西分公司總經理孟祥東(dong) 表示。

  隆冬時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烏(wu) 蘭(lan) 木倫(lun) 鎮天驕綠能項目現場,太陽照耀下,一排排光伏板熠熠生輝。

  原來,這裏是以黑色為(wei) 主色調的采煤沉陷區,煤炭資源開采完成後,礦山“傷(shang) 疤”怎麽(me) 辦?伊金霍洛旗“對症下藥”:在沉陷區密密麻麻安裝了112萬(wan) 塊深藍色光伏板,板下可以種植紫花苜蓿、蛋白桑等優(you) 質牧草,不僅(jin) 可綠化山頭,也為(wei) 後期發展養(yang) 殖業(ye) 打下了基礎。

  負責項目建設的內(nei) 蒙古聖圓能源集團伊政新能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薛峰介紹,村民通過土地流轉、入股等方式與(yu) 光伏項目投資方建立起利益聯結關(guan) 係,村民每人每年增收1000元;按照“草畜一體(ti) 化”等方式,計劃建設牧草基地和萬(wan) 頭肉牛養(yang) 殖基地;後期光伏板清洗、維護等環節可增加300-500個(ge) 就業(ye) 崗位,實現一、二、三產(chan) 業(ye) 互動融合發展,形成板上綠色發電、板下發展種植業(ye) 和養(yang) 殖業(ye) 的良性發展模式,真正讓廢棄礦山變身“金山銀山”。

  “這樣的礦區治理新模式,新就新在讓當地百姓可以持續受益,最終實現綠色開發、收益共享。”伊金霍洛旗能源局相關(guan) 負責人說。

  11月30日,呼和浩特市新能源“1+2+N”產(chan) 業(ye) 鏈生態聯盟成立,標誌著呼和浩特在能源資源總部經濟集聚區建設中邁出重要一步。

  “成為(wei) 呼和浩特市新能源‘1+2+N’產(chan) 業(ye) 鏈生態聯盟的一員後,內(nei) 蒙古能源集團將積極發揮區屬企業(ye) 牽引帶動作用,加強與(yu) 聯盟企業(ye) 深入對接、深化合作,助力首府加速發展壯大新能源產(chan) 業(ye) 。”在聯盟簽約大會(hui) 上,內(nei) 蒙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張海峰說。

  創新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體(ti) 製機製,絕不會(hui) 一蹴而就。張永軍(jun) 認為(wei) ,要加快推進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和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必須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因地製宜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先進製造業(ye) ,打造新的產(chan) 業(ye) 集群;做強做精傳(chuan) 統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推動產(chan) 業(ye) 鏈向下遊延伸、價(jia) 值鏈向中高端攀升,在完善可持續發展長效機製中促進資源型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

  目標——

  瞄準體(ti) 製機製創新加快轉型發展

  “內(nei) 蒙古作為(wei) 典型的資源型地區,能源產(chan) 業(ye) 貢獻了全區50%以上的工業(ye) 增加值和稅收,而工業(ye) 增加值超千億(yi) 元的僅(jin) 煤、電兩(liang) 個(ge) 行業(ye) ,轉型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已十分明顯。”張永軍(jun) 說。

  舟至中流催帆競,擊楫勇進破浪行。在體(ti) 製機製創新上,內(nei) 蒙古正在先行先試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深入落實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有計劃分步驟推進自治區“碳達峰十二大行動”,倒逼產(chan) 業(ye) 升級,推動轉型發展。

  《意見》指出,支持烏(wu) 海、鄂爾多斯蒙西和棋盤井工業(ye) 園區、阿拉善烏(wu) 斯太工業(ye) 園區整合園區資源、理順管理體(ti) 製。張誌棟說:“這三個(ge) 園區區位相近、產(chan) 業(ye) 相近,又分屬不同盟市管轄,既合作互補,又相互競爭(zheng) ,靠每個(ge) 園區單打獨鬥,很難做大做強。”自治區發改委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自治區會(hui) 進一步健全完善相關(guan) 政策和機製,支持園區取長補短、互補合作,推動全區工業(ye) 園區節本增效、形成合力、加快發展。

  豈止是園區?按照自治區發展部署,在創新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體(ti) 製機製中,將繼續堅持以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為(wei) 導向,以提高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為(wei) 目標,創建可持續發展示範市(區),深入推進重點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和獨立工礦區改造提升工程, 落實企業(ye) 治理責任, 推進產(chan) 城綠色融合發展;加快推進礦區生態修複和環境整治,著力改善企業(ye) 生產(chan) 條件、居民生活條件;以市場化方式開展外送電力中長期交易,推動新能源並網,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支持包頭、鄂爾多斯、烏(wu) 海等工業(ye) 城市轉型發展, 做精做強支柱產(chan) 業(ye) ,促進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

  創新體(ti) 製機製,就是要探索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新路徑,不僅(jin) 要破解自身“資源依賴”難題,也承擔著為(wei) 其他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探索新路徑的重任。也正是在此意義(yi) 上,按照既定戰略定位和目標,內(nei) 蒙古正在從(cong) 多個(ge) 方麵破題。

  在推動礦產(chan) 資源有序開發利用上探索新路徑——做好能源資源基地、國家規劃礦區、重點勘查開采區與(yu) 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銜接,全麵推動綠色礦山建設。

  在健全資源開發補償(chang) 和利益分配共享機製上探索新路徑——強化資源型企業(ye) 生態環境恢複治理責任和社會(hui) 責任,促進綠色開發、收益共享,鼓勵支持具備條件的礦區開展土地規模化綜合治理、相鄰礦山企業(ye) 實施集中連片綜合治理。

  在區域協調央地合作上探索新路徑——落實跨省區輸電工程長期合作協議,在嚴(yan) 格執行跨省跨區優(you) 先發電規模計劃的基礎上,推動新能源發電企業(ye) 參與(yu) 省區間現貨交易;加快呼和浩特能源資源總部經濟集聚區建設。

  ……

  創新體(ti) 製機製,為(wei) 轉型發展賦能,為(wei) 高質量發展賦能,是時代的召喚。在考驗與(yu) 奮鬥交織的曆史進程中,在探索新路徑的希望之路上,我們(men) 堅信:我區必將書(shu) 寫(xie) 出無愧於(yu) 時代的中國式現代化內(nei) 蒙古新篇章!(記者 楊帆 帥政)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