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白茫茫”變成“金黃黃”(現場評論·端穩飯碗裝好糧②)
加強綜合開發、修複利用,充分釋放鹽堿地作為(wei) “潛在糧倉(cang) ”的價(jia) 值
鹽堿化被稱為(wei) 土地“頑疾”,因土壤含鹽量太高,農(nong) 作物低產(chan) 或無法生長。前不久,記者來到河北滄州南皮縣探訪鹽堿地,映入眼簾的卻是今年豐(feng) 收的一堆堆玉米。原來,得益於(yu) 國家重大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渤海糧倉(cang) 科技示範工程”,這裏的連片鹽堿地由“白茫茫”變成了“金黃黃”。
從(cong) 國情來看,我國耕地總量少,質量總體(ti) 不高,後備資源不足。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顯示,2019年底我國鹽堿地共1.15億(yi) 畝(mu) 。喚醒這一“沉睡”的後備耕地資源,實現耕地資源擴容、提質、增效,讓鹽堿地變成米糧川,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yi)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北考察時指出:“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是一個(ge) 戰略問題,必須擺上重要位置。”著眼未來,要立足我國鹽堿地多、開發潛力大的實際,發揮科技創新的關(guan) 鍵作用,加大鹽堿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強適宜鹽堿地作物品種開發推廣,有效拓展適宜作物播種麵積,積極發展深加工,做好鹽堿地特色農(nong) 業(ye) 這篇大文章。
改造提升鹽堿地,需要抓住降低土壤含鹽量這個(ge) 關(guan) 鍵。以往采用的灌溉淡水、淋洗地表鹽分等方式,成本高,淡水消耗量大,難以持續。怎麽(me) 辦?既然不能一直用淡水“洗鹽”,不妨嚐試用“鹹水”“微鹹水”。在南皮縣,科研工作者利用當地地下鹹水資源豐(feng) 富的特點,采取鹹水結冰灌溉、微鹹水灌溉等方式,結合水鹽運行規律改良鹽堿地,成效顯著。相比2012年,平均每畝(mu) 地節約淡水60多立方米、增產(chan) 糧食100公斤。改造鹽堿地,因地製宜很重要。分區分類分析鹽堿地開發潛力和支撐條件,堅持生態和生產(chan) 、治理和利用、短期與(yu) 長期相結合,方能科學有序治理好鹽堿地。
讓鹽堿地打出豐(feng) 收糧,是一項係統工程,必須強化係統思維。有機質的積累、鹽堿物質的淋洗、土壤生物活性的恢複、作物適應性培育……土、肥、水、種等環節,都至關(guan) 重要。近年來,一些地方堅持“以種適地”和“以地適種”相結合,進行了有益嚐試。比如,寧夏推動科研院所與(yu) 農(nong) 業(ye) 企業(ye) 合作,以微生物和牧草種植相結合的方式修複鹽堿地;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第三師五十團夏河鎮,抓好水肥一體(ti) 化管理,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有效改良了土壤。驅鹽化堿變良田的實踐表明,堅持治水、改土、改種協調推進,強化水源、資金、技術等要素保障,才能匯聚合力,讓鹽堿地“活”起來。
向鹽堿地要食物,還要向特色農(nong) 業(ye) 要效益。河北黃驊不斷拓展“旱堿麥”產(chan) 業(ye) 鏈,從(cong) 小麥種植、收獲,到收儲(chu) 中轉、麵粉生產(chan) ,實現了標準化種植、精細化加工。山東(dong) 東(dong) 營利用濱海鹽堿荒地種植飼草,打造黃河口灘羊產(chan) 業(ye) 園。這裏的羊群喝著天然弱堿水、舔舐富含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堿土和鹽巴長大,肉質鮮嫩,具有良好的經濟價(jia) 值。立足地情求突破,轉變思路謀發展,積極探索農(nong) 業(ye) 發展新業(ye) 態,才能將鹽堿地的天然劣勢轉化成特色優(you) 勢。
在黃驊,蒸製麵花是一項傳(chuan) 統習(xi) 俗;其造型美觀、寓意吉祥,主要原料是旱堿麥麵粉。隻要功夫下到位,鹽堿地也能種出好糧食。加強綜合開發、修複利用,充分釋放鹽堿地作為(wei) “潛在糧倉(cang) ”的價(jia) 值,必將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hui) 效益的多贏。
(作者為(wei) 本報河北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12日 07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