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裏”(科技視點)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加大應用基礎研究力度,以推動重大科技項目為(wei) 抓手,打通“最後一公裏”,拆除阻礙產(chan) 業(ye) 化的“籬笆牆”,疏通應用基礎研究和產(chan) 業(ye) 化連接的快車道,促進創新鏈和產(chan) 業(ye) 鏈精準對接,加快科研成果從(cong) 樣品到產(chan) 品再到商品的轉化,把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現代化事業(ye) 中去。
作為(wei) 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寧波大學最近頻上熱搜——寧波大學海洋學院水產(chan) 動物養(yang) 殖團隊經過7年攻關(guan) ,成功在西北鹽堿地實現青蟹量化養(yang) 殖。這意味著原本難以治理和利用的鹽堿地,將為(wei) 當地帶來巨大的生態和經濟價(jia) 值。
“寧波大學不斷通過應用基礎研究為(wei) 經濟社會(hui) 建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寧波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朱達說。寧波大學堅持數十年如一日深耕優(you) 勢學科,積極疏通應用基礎研究和產(chan) 業(ye) 化連接的快車道,不僅(jin) 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也讓眾(zhong) 多科研成果積極服務高質量發展。
發揮基礎研究優(you) 勢,疏通應用基礎研究和產(chan) 業(ye) 化連接的快車道
今年4月,世界最長跨海大橋、中國交通建設史上技術最複雜工程之一的港珠澳大橋,取得了橋梁防撞新技術試驗的成功。
“這是最新研發的智能潛浮式船舶攔阻技術,整個(ge) 係統就像安裝在汽車裏的安全氣囊,隻有遇到危險時才會(hui) 迅速彈出,不但成功實現柔性無損攔阻船舶,而且不影響大橋的景觀。”寧波大學機械工程與(yu) 力學學院副院長鄭宇軒介紹。
除了給大橋用上高性能“護帶”,研究團隊還發明了剛柔匹配防撞技術,給橋墩套上厚厚的可變形“鎧甲”,通過借力卸力,消減船撞擊橋墩時產(chan) 生的巨大能量,實現橋墩、裝置、船舶安全。
這項持續30多年的重大科研攻關(guan) 項目,背後是寧波大學衝(chong) 擊力學團隊三代人的不懈努力。
“這是一個(ge) 公益方向的研究。船撞橋墩發生概率雖然小,但一旦發生,對交通、環境和人民生命財產(chan) 安全會(hui) 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害。”鄭宇軒說,中國是橋梁大國,加上浙江跨海大橋多,團隊始終持續耕耘橋梁防護體(ti) 係。
一位同行曾建議衝(chong) 擊力學團隊成員周風華教授轉換研究方向,因為(wei) “衝(chong) 擊碎裂領域很難,又很傳(chuan) 統,被全世界研究了幾十年,好比一塊‘硬骨頭’,沒什麽(me) ‘肉’,發文章、拿大項目都難”。但正因為(wei) 看到這一領域對國家重大需求有幫助,周風華錨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一點點地啃下“硬骨頭”。
成立至今不到40年的寧波大學,靠著多年來的嚴(yan) 謹治學,力學學科已處於(yu) 全國一流水平,如今“力學+”前沿交叉研究,又在努力衝(chong) 擊世界一流學科。
在寧波大學,瞄準產(chan) 業(ye) 和重大需求,優(you) 勢學科在不斷深耕。麵向海洋強國戰略,學校聚焦海洋工程裝備,跨海大橋防船撞關(guan) 鍵技術與(yu) 設施研發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船舶綠色低碳技術方麵形成鮮明特色,相關(guan) 成果被國際知名航運公司的100多艘大型船舶采用;組建寧波市“力學+”智能製造產(chan) 學研聯盟;寧波大學植物病毒學研究所陳劍平院士團隊,15年來每年鑒定600多份種質資源,小麥土傳(chuan) 病毒病流行監測、致病機製研究、抗性挖掘與(yu) 綠色防控技術等成果已累計在全國推廣應用1.03億(yi) 畝(mu) 。
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把研究成果應用到生產(chan) 上
這個(ge) 夏天,寧波大學水產(chan) 養(yang) 殖學專(zhuan) 業(ye) 火了,很多人又驚又喜:原來西北鹽堿地也能養(yang) 蟹!
新疆、內(nei) 蒙古、寧夏、陝西……一時間,各地來談合作的團隊絡繹不絕。
但在寧波大學學生蔣小鬆看來:“入學時,確實沒想到水產(chan) 養(yang) 殖學專(zhuan) 業(ye) 學習(xi) 這麽(me) 苦!”
隆冬季節,學生們(men) 跟著老師,穿著下水褲,泡在冰冷的塘泥裏打撈蟹苗;酷暑季節,幾名研究生每人提著上百斤重的泡沫箱,在陽光暴曬下步行一個(ge) 多小時,把蟹苗送到養(yang) 殖戶手裏;每次發放蟹苗時,為(wei) 了確保存活率,師生們(men) 熬紅眼睛,半夜打撈、打包,清晨送到機場……
“既然來學水產(chan) ,就必須下得了水塘,聞得了泥腥味。”寧波大學海洋學院副教授王歡說。
在鹽堿地裏養(yang) 青蟹,跟海水養(yang) 蟹完全不是一回事。
“高鹽分並非青蟹生長的必需,科學成分才是‘必需’。”王歡道出鹽堿地養(yang) 殖青蟹的秘訣:在實驗室裏分析出青蟹生長的基本離子和微量元素需求,再測量鹽堿地的成分並對照青蟹生長需求以肥料的形式予以補充,加上獨創的一套鹽堿地青蟹養(yang) 殖技術,才能在大西北養(yang) 出鮮活的東(dong) 海青蟹。
為(wei) 此,王歡給學生製定了各種各樣的鹽堿地相關(guan) 研究課題,根據全國不同鹽堿地類型,學生們(men) 分別研究鉀離子、氯離子、硫酸根離子、碳酸根離子等數十種離子。
“每個(ge) 地區,包括同個(ge) 村子不同的水麵,鹽堿水的離子水平都可能有差別,而且青蟹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也不同,需要測量後根據青蟹成長所需,補充不足的離子和微量元素。這是一個(ge) 非常精細的科研過程。”王歡說。
研究成果要應用到生產(chan) 上,驗證自己的課題,要真正到實地一線去。研究生秦康翔在人煙罕見的戈壁一待就是幾個(ge) 月,但一個(ge) 周期下來,特別有滿足感——在鹽堿地裏養(yang) 出了青蟹,還養(yang) 得很好,曾經吃過的苦不值一提!
“也有反對聲音,認為(wei) 我們(men) 從(cong) 開始的研究思路就錯了,遠離海邊的內(nei) 陸鹽堿地養(yang) 不出青蟹。所以,我的學生確實冒著辛苦耕耘卻可能顆粒無收的風險。”王歡說,“這些00後年輕人,特別吃苦耐勞,幾年磨礪下來,他們(men) 的自信心和科研水平都提高了。”
到2021年,鹽堿地水產(chan) 養(yang) 殖這項技術完全成熟,在河南鹽堿地養(yang) 殖的青蟹從(cong) 產(chan) 量、個(ge) 頭到品相,都達到很高標準。與(yu) 此同時,鹽堿地養(yang) 青蟹全程不用藥物,離子肥和微量元素根據需求精準投放,不會(hui) 對生態造成不良影響,而這些肥料恰恰是貧瘠的鹽堿地所需要的養(yang) 分,同時也提升了鹽堿地肥力。去年,“海蟹安家黃河邊,鹽堿瘠土變良田”入選“第三屆全球減貧案例征集活動”最佳案例榜。
“現在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走南闖北’,除了青蟹,還在西北試驗混合養(yang) 殖南美白對蝦、鯔魚、大黃魚、黃姑魚、蟶子等多種海鮮,助力農(nong) 民增收效益再提高。”蔣小鬆說。
王歡感慨,通過創新鏈和產(chan) 業(ye) 鏈精準對接,不僅(jin) 成就了科研成果從(cong) 樣品到產(chan) 品再到商品的加快轉化,也培養(yang) 出了一批具有奉獻精神、找到自身價(jia) 值的科研人員。
深耕優(you) 勢學科,以人才厚度夯實應用基礎研究力度
“我們(men) 的目標是建設特色鮮明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何為(wei) 特色鮮明?立足寧波濱海都市、製造業(ye) 大市,麵向海洋強國戰略、製造強國戰略、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我們(men) 成立了6個(ge) 學科群,從(cong) 重點學科中再選重點突破,帶動學校的整體(ti) 提升。”朱達娓娓道來。
作為(wei) 一所非“211”高校,寧波大學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建設“雙一流”,核心是“人”。
“我們(men) 求才若渴、誠摯相邀,吸引科學家們(men) 加入。”寧波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蔡榮根說。去年以來,該校力學專(zhuan) 業(ye) 已引入國內(nei) 外的不少知名學者和科學家,並量身搭建科研配套平台。目前,寧波大學有全職院士11人,其中自主培養(yang) 1人;12個(ge) 學科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全球前1%,位居浙江省屬高校第一。
“水產(chan) 養(yang) 殖學專(zhuan) 業(ye) 為(wei) 什麽(me) 能屢出成果?水產(chan) 界的院士,一半多都是我們(men) 聘請的講座教授。我們(men) 緊跟國家戰略,把準科研方向,更好地為(wei) 社會(hui) 服務。”寧波大學海洋學院院長王春琳說。
“教授們(men) 都始終堅持在一線授課。”鄭宇軒說,周風華每年承擔數理方程、偏微分方程、斷裂力學課程的教學,這些全是力學學科硬核課程。每次2小時的課程,他的備課時間比上課時間還長,會(hui) 把最近一年該領域的國內(nei) 外前沿知識融到課程裏。他的課不光學生愛聽,很多年輕老師也“追課”,而且一追就是一學期。
蔡榮根說,為(wei) 了激發年輕人的求知欲,傳(chuan) 遞創新為(wei) 民、科技報國的理念,寧波大學注重營造良好的氛圍和環境,院士專(zhuan) 家等主講的“做人做事做學問名家係列講座”至今已舉(ju) 辦229期。
“學校把培育一流創新人才作為(wei) 核心任務,建設教師隊伍,傳(chuan) 承科學精神,這是寧波大學創建‘雙一流’中不變的初心。”朱達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