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銀行:外貿新業態創新服務體係 引領跨境數字金融服務新潮流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這既是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在這個(ge) 大背景下,跨境電商等貿易新業(ye) 態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為(wei) 了支持這些新興(xing) 業(ye) 態的發展,國家先後出台了一係列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的政策措施。
作為(wei) 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政策的支持無疑為(wei) 跨境電商等貿易新業(ye) 態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同時也為(wei) 金融業(ye) 自身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中信銀行積極響應中央“穩規模優(you) 結構”要求,憑借其深厚的綜合平台和外匯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致力於(yu) 創新服務體(ti) 係,通過“全線上、一站式、智能化”的數字化金融創新服務,適應和引領外貿新業(ye) 態的快速發展。
“金融+實業(ye) ”基因
領跑外貿新業(ye) 態企業(ye) 未來
當前,我國外貿新業(ye) 態新模式蓬勃發展,經營主體(ti) 和平台載體(ti) 數量持續提升,業(ye) 務範圍更加精細,對外貿發展支持帶動作用不斷增強。數據顯示,2022年,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等外貿新業(ye) 態進出口規模超過3萬(wan) 億(yi) 元人民幣,占外貿的比重超過7%。其中,跨境電商進出口(含B2B)2.11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9.8%。其中,出口同比增長11.7%,進口同比增長4.9%,在整體(ti) 進出口同比下降、反彈低於(yu) 預期的情況下,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表現出強大的活力和後勁。
跨境電商的興(xing) 起推動了外貿從(cong) 傳(chuan) 統模式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為(wei) 全球中小企業(ye) 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貿易平台。同時,數字金融服務在此過程中發揮了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通過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數字化金融服務能夠為(wei) 外貿企業(ye) 提供更快速、安全、便捷地支付、融資和風險管理等服務,幫助企業(ye)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拓展市場。
銀行業(ye) 金融機構作為(wei) 服務實體(ti) 經濟的橋梁,在跨境電商的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隨著外貿企業(ye) 不斷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銀行業(ye) 金融機構也需要緊跟時代步伐,創新服務模式,為(wei) 外貿企業(ye) 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在這個(ge) 過程中,中信銀行的外貿新業(ye) 態創新服務體(ti) 係應運而生,為(wei) 跨境電商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作為(wei) 國內(nei) 最早經營外匯業(ye) 務的股份製商業(ye) 銀行,中信銀行擁有外匯業(ye) 務全牌照,依托中信集團“金融+實業(ye) ”的綜合平台優(you) 勢,為(wei) 客戶提供專(zhuan) 業(ye) 、快捷、靈活的跨境及外匯綜合金融服務。在外貿新業(ye) 態金融服務領域,中信銀行始終保持領先水平,不斷推陳出新,為(wei) 外貿企業(ye) 提供更加優(you) 質、高效的金融服務。
據了解,中信銀行2013年開發了全國第一套全線上跨境電商支付係統;2015年上線全線上外貿綜合服務係統;2019年取得國內(nei) 第一家跨境電商外匯收結匯業(ye) 務資質;2020年1月首創“信銀致匯”亞(ya) 馬遜出口收匯產(chan) 品;同年8月,上線國內(nei) 第一家“創新型外綜服集中收結匯”係統;2021年成為(wei) 當時業(ye) 內(nei) 唯一一家創新型跨境電商集中收匯業(ye) 務多地展業(ye) 行;2023年成為(wei) 業(ye) 內(nei) 首家服務貿易項下線上化集中購付匯展業(ye) 行。
經過數十年的積累和探索,中信銀行目前形成了“跨境電商+外貿綜合服務+市場采購+第三方支付”的多場景、多業(ye) 態的產(chan) 品體(ti) 係,為(wei) B端及C端跨境電商客戶提供多幣種、多渠道、全方位綜合金融服務。
數字時代 技術升維
打磨體(ti) 驗式金融產(chan) 品與(yu) 服務
近幾年,數字技術的綻放,使消費模式加速由線下轉為(wei) 線上,無論是B端還是C端,“體(ti) 驗”都嚴(yan) 重影響跨境電商的業(ye) 務發展。看似是一個(ge) “速度”問題,實則背後需要整個(ge) 供應鏈下多個(ge) 流程保持暢通無阻。可見,跨境電商的出海金融需求,迎來了時效革命。
麵對日新月異的跨境電商市場和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銀行業(ye) 金融機構需要不斷創新金融服務模式。中信銀行的外貿新業(ye) 態創新服務體(ti) 係不斷進行數字技術升維,不斷打磨更多符合跨境電商企業(ye) 需求的金融產(chan) 品和服務。
中信銀行一直致力於(yu) 轉變傳(chuan) 統金融服務方式,多年來在科技領域的研發和創新上持續發力。在外貿新業(ye) 態方麵,投入巨大的IT資源,針對“小額、高頻、海量”的業(ye) 務特征,不斷提升業(ye) 務線上化和數字化處理能力。
在跨境電商方麵,中信銀行通過轉接收款和直連收款兩(liang) 種模式為(wei) 境內(nei) 出口電商企業(ye) 提供高效便捷的跨境收款服務,實現了全流程收結匯、境內(nei) 資金清分、國際收支申報、結售匯登記等線上化處理。自主研發的“信銀致匯”產(chan) 品省去了出口商戶與(yu) 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中間環節,免去了海外資金“落地、歸集”的環節,降低資金風險和收款成本,通過亞(ya) 馬遜總部評審成為(wei) 其官方認證的收款服務商,得到了國際市場的認可。
在外貿綜合服務方麵,中信銀行已經與(yu) 國內(nei) 頭部外綜服企業(ye) 阿裏一達通及各地大型外綜服企業(ye) 展開合作,實現了管家式線上化全流程服務,並進行了多業(ye) 務場景的創新嚐試,目前已覆蓋0110、1039、9610、9710、9810等多種報關(guan) 方式,支持境外資金中心、境外代理行、NRA賬戶、第三方支付機構等多種資金收付場景,提供包括人民幣、美元、歐元、港幣在內(nei) 的多幣種跨境收付匯服務,支持出口項下原幣提款。該產(chan) 品特別是在資金隔離的情況下即可掌握資金鏈路,為(wei) 電商企業(ye) 有效解決(jue) 了 “收匯難、時效慢、審核難、費率高”的問題。
在市場采購方麵,中信銀行已與(yu) 全國近半數市采平台進行係統對接,提供身份核驗、額度扣減、自動收匯、在線申報等線上化、便利化金融服務。在此基礎上,針對“跨境電商+1039報關(guan) ”的業(ye) 務場景進行了探索創新,開展平台+銀行+市采平台的三方對接創新模式,通過境外代理行賬戶為(wei) 市場采購貿易主體(ti) 提供線上化收結匯極速提款服務。
在第三方支付業(ye) 務方麵,中信銀行自2013年起已與(yu) 包括支付寶、京東(dong) 在內(nei) 的13家持牌機構開展了外匯及跨境人民幣業(ye) 務合作,具有完備的產(chan) 品功能和強大的服務能力。根據支付機構的電子賬務處理要求以及市場交易習(xi) 慣,提供結售匯、收付匯、國際收支申報等全流程線上化功能。
合規保駕 科技護航
搭建全流程風險管控體(ti) 係
當前,新業(ye) 態市場交易模式新穎、交易場景豐(feng) 富多變,中信銀行始終堅守“以合規為(wei) 基礎、以市場為(wei) 導向、以扶持中小企業(ye) ,助力實體(ti) 經濟為(wei) 目標”的經營理念,對不同客群提供定製化、全方位的綜合金融服務方案。
另外,在大力發展創新模式、積極探索業(ye) 務場景的同時,中信銀行始終堅信科技與(yu) 合規是業(ye) 務發展的一體(ti) 兩(liang) 翼,合規保駕、科技護航,方能行穩致遠。這是符合新業(ye) 態行業(ye) 特性和發展方向的必由之路,也對銀行金融服務在合規風控能力和數字化服務能力方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wei) 滿足各類客戶的個(ge) 性化需求,中信銀行不斷進行係統迭代,在產(chan) 品設計、係統迭代、服務質效方麵加速創新,確保業(ye) 務全流程在線處理。此外,中信銀行還選擇與(yu) 市場知名度高、運營時間長、風控體(ti) 係完整、電子信息技術完備的平台進行合作,助力跨境電商企業(ye) 出海無憂。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銀行以滿足監管要求及風險可控為(wei) 前提,搭建了“人工+線上”的全流程風險管控體(ti) 係。針對客戶交易特征設計大數據風控模型,通過底層係統對接及數據共享,事前針對平台企業(ye) 進行客戶身份識別、驗證準入及簽約;事中對資金流與(yu) 信息流匹配、額度控製、高頻大額異常交易預警機製等進行多維度係統核查;事後智能化運營定期平台重檢及業(ye) 務回溯抽查。同時,在客戶身份識別和交易真實性審核兩(liang) 方麵進行多維度和多技術手段的校驗審核,確保跨境數字金融服務洗錢與(yu) 製裁風險有效管理貫穿全程。
作為(wei) 一家具有全球視野的金融機構,中信銀行將始終秉持穩健經營的原則,通過科技驅動,積極響應國家“走出去”戰略,針對不同客群,提供定製化、全方位的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未來,中信銀行將繼續深化科技金融的研發與(yu) 應用,通過與(yu) 全球優(you) 質合作夥(huo) 伴的緊密合作,以數字化金融科技手段全力支持實體(ti) 經濟發展,助力中國企業(ye) “走出去”“走得快”“走得穩”。(李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