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首個“國家卓越工程師”煉成記
人物名片>>>
李先廣,1966年出生,重慶機電智能製造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曾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zhuan) 家、全國優(you) 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創新爭(zheng) 先獎獲得者、重慶市首批科技創新領軍(jun) 人才等榮譽。
他帶領團隊研製的高精高效數控製齒機床,填補國內(nei) 空白,為(wei) 高性能齒輪自主製造提供了保障。如今,他再次進軍(jun) 智能製造行業(ye) 又一次成為(wei) 技術帶頭人。
最近,一份“國家卓越工程師”表彰名單,引起廣泛關(guan) 注。
以黨(dang) 中央、國務院的名義(yi) 開展“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在我國尚屬首次,今年57歲的李先廣,成為(wei) 重慶唯一入選對象。
什麽(me) 樣的工程師,才稱得上是“國家卓越工程師”?12月13日,重慶日報記者來到重慶機電智能製造有限公司(簡稱機電智造),與(yu) 李先廣展開對話。
老師一句“科學的春天來了”
他決(jue) 心進廠從(cong) 設計員幹起
南岸區機電一支路兩(liang) 側(ce) 遍布製造業(ye) 企業(ye) ,機電智造所在的小樓並不起眼。
談及這份沉甸甸的國家級榮譽,身材瘦削,頭發已有星星白斑的李先廣笑稱:“可能是運氣。”隨後補充道,“當然,這些年我還是在專(zhuan) 業(ye) 領域做了一些事。”
為(wei) 何選擇成為(wei) 工程師?原因要從(cong) 1978年說起。
那年,李先廣剛上初一。“現代化的關(guan) 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科學技術就是生產(chan) 力”,全國科學大會(hui) 上提出的這些引領現代化發展的思想,在李先廣心裏埋下一顆種子。“老師告訴我們(men) ,科學的春天來了。”一句話,讓他立誌投身工科。
1983年,李先廣在填報高考誌願時,選擇了重慶大學,“當時感覺重慶大學的工科比較強。”選專(zhuan) 業(ye) 時,招生簡章首頁“機械製造、工藝、設備及自動化”中的“自動化”字樣,深深吸引了他。畢業(ye) 後,李先廣覺得在生產(chan) 線上才能發揮自己所學,因此選擇進入重慶機床廠。
機床被稱為(wei) 工業(ye) 母機、現代工業(ye) 心髒,而齒輪,則是工業(ye) 的命脈。當時的重慶機床廠,是全國機床“18羅漢”之一,被譽為(wei) 中國齒輪加工機床的搖籃。中國第一台滾齒機、剃齒機、插齒機以及蝸輪母機都誕生於(yu) 此。
李先廣從(cong) 設計員幹起,陸續參與(yu) 了滾齒機產(chan) 品的零件圖設計、部組設計等,積攢了豐(feng) 富的經驗。
競爭(zheng) 合資車企的大單
他要“給‘重慶造’爭(zheng) 一口氣”
1996年下半年,一家中法合資車企在湖北武漢建廠,其變速器齒輪加工設備及整套技術麵向全球招標。
重慶機床廠決(jue) 定放手一搏,投標技術方案的製定任務,落到了技術骨幹李先廣頭上。
“從(cong) 武漢買(mai) 回標書(shu) 仔細閱讀後,大家都蒙了。對方要求機床設備能準確自動識別工件,對加工效率和精度水平也有很高要求,還要在一個(ge) 月內(nei) 完成方案。”李先廣回憶,當時,國內(nei) 在這些方麵還是空白。
“為(wei) 了贏下這個(ge) 大單,更為(wei) 了給‘重慶造’爭(zheng) 一口氣,我們(men) 必須上。”李先廣帶領團隊開展技術攻關(guan) 。
大家圍在一起討論,在工程圖板上用尺子和鉛筆一筆一筆畫出結構圖和關(guan) 鍵布局圖,無數次推倒重來。夜以繼日的一個(ge) 月後,團隊拿出了一套成熟的方案,一舉(ju) 中標。
如何把方案變成裝備,是更難的。
“難點在於(yu) 數控、傳(chuan) 感和自動化技術,隻有不斷試錯、改進和完善。”李先廣說,別小看一個(ge) 齒輪,評價(jia) 指標往往有七八個(ge) ,隻要一項達不到就前功盡棄。
為(wei) 解決(jue) 一個(ge) 小問題,常需要拆掉整個(ge) 裝備,重新裝配。那段時間,通宵加班成為(wei) 李先廣的常態,經過幾個(ge) 月連軸轉,團隊研製的產(chan) 品最終達到了合同要求。
這款數控自動滾齒機及加工係統,填補了國內(nei) 研發產(chan) 品的空白,經過不斷優(you) 化改進,很快成為(wei) 這一領域的主流裝備。
50歲轉戰智能製造新領域
率團隊研發複合焊接機器人
從(cong) 2007年到2013年,李先廣帶領團隊研發出高效精密數控磨齒機等一係列高檔製齒機床,達到國際先進、國內(nei) 領先水平,為(wei) 企業(ye) 帶來了30多億(yi) 元的營收,兩(liang) 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與(yu) 產(chan) 業(ye) 趨勢和時代浪潮共舞,是工程師永不結題的課題。
2018年,50歲的李先廣來到機電智造任總工程師,一頭紮進智能製造的新領域中。
通過調研,李先廣發現,公司接到的數字化車間訂單中,不少項目需要焊接機器人,之前都是外包出去的。“焊接這個(ge) 領域,存在大量機器換人的機會(hui) ,未來一定很有前景,為(wei) 什麽(me) 不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裏?”李先廣組建團隊,開始自主研發。
“他就是我們(men) 的主心骨,無論哪個(ge) 團隊,隻要遇到機械方麵的問題,大家總會(hui) 想到去找他。”公司智能化部硬件設計二室主任吳樟洪說,不管李先廣多忙,都會(hui) 擠出時間幫助團隊答疑解惑,有時涉及他自己了解不深的領域,就會(hui) 利用業(ye) 內(nei) 資源尋找外援。
很快,團隊成功研發出複合焊接機器人,並通過不斷改進,實現了從(cong) 固定工位到一定區域內(nei) 遊走的突破。隨著該機器人競爭(zheng) 力的提高,企業(ye) 接到了不少訂單。在今年智博會(hui) 上,這款複合機器人一經亮相,便受到不少中小企業(ye) 的青睞。
“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再次回到如何成為(wei) “國家卓越工程師”這一問題,李先廣用這句在年輕人中流行的話作答。
對立誌成為(wei) 優(you) 秀工程師的年輕人,李先廣建議:“科研道路十分艱辛,想走好這條崎嶇的山路,就要主動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責任,積極投身國家創新高地建設、服務社會(hui) 。”
本報記者 佘振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