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山溝”如何新生?他們用十年種下300萬棵樹
2023年12月23日午後,澄澈的陽光漸漸變為(wei) 暖金色,積雪未消的淄博市博山區博山鎮五老峪村,又添了些晶瑩。五位到三水源生態旅遊度假區遊玩的遊客穿著紅彤彤的大花襖,步入這與(yu) 度假區融為(wei) 一體(ti) 的小山村,跟賣山貨的村民買(mai) 上兩(liang) 兜栗子、地瓜,拉上幾句家常,凍紅的臉上喜氣盈盈。
如今遊客們(men) 向往的五老峪村,十幾年前還是省級貧困村,是讓人皺眉的“窮山溝”。通過因地製宜有效“聯姻”項目,“以企帶村”優(you) 化整合土地資源,五老峪村的荒山上建起了集研學培訓、運動休閑、健康養(yang) 生於(yu) 一體(ti) 的綜合性旅遊度假區,村民們(men) 擁有了一座生態富民的綠色家園。
靠肩挑背扛,種樹以“萬(wan) ”計
沿五老峪村南的小路往山上走,不多遠就進了三水源生態旅遊度假區。白雪皚皚,綿延的山嶺卻並不是白茫茫一片,褪去濃豔的“紅”零星點綴,略顯暗淡的“黃”簇擁錯落,曆經重重考驗的“綠”不甘退讓,嬌俏的竹、挺拔的鬆盡力保持著蔥鬱。
“秋天來才好呢,有紅有黃有綠顏色怪好。紅葉的黃櫨、楓樹、雞腳漆,黃葉的楊樹、國槐、板栗,綠葉的黑鬆、油鬆、竹……這些都是在過去十多年裏,我們(men) 一棵一棵種下的,300多萬(wan) 棵樹得有60多個(ge) 品種了。”三水源生態旅遊度假區綠化主管、58歲的五老峪村村民孫承軍(jun) 說。
五老峪村地處魯山西麓,又是淄水、沂水、汶水三條河流的發源地,可謂依山傍水。可山是砂石山,土層薄,蓄水能力差。為(wei) 了致富,孫承軍(jun) 開山種地,養(yang) 豬放羊,一直跟山“鬥”。然而地塊小用不了機械,山勢落差大澆地難以實現,種地始終得靠天吃飯。再加上砂石場過度開發,山上稀稀落落的幾棵細槐也不見了蹤影。看著這片山不僅(jin) 依舊荒涼而且漸生瘡痍,孫承軍(jun) 的心裏不是滋味。
2010年,山東(dong) 金潤置業(ye) 有限公司、山東(dong) 三水源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建水來到五老峪村考察,看中了這裏的山水資源,準備流轉土地,對山體(ti) 進行修複、綠化,建一個(ge) 康養(yang) 度假區。
得知消息後,孫承軍(jun) 立即報名量地流轉,是五老峪村的“001號”。他告訴記者,一級地800元一畝(mu) ,二級地700元一畝(mu) ,山地600元一畝(mu) ,他每年的土地流轉費有八九千元。養(yang) 豬汙染村裏的環境,上山放羊破壞植被,不幹養(yang) 殖後,他從(cong) 2012年開始到公司上班幹綠化,“第一批綠化我們(men) 種了10萬(wan) 棵板栗樹,第二批是10萬(wan) 棵黃櫨……”
種樹以“萬(wan) ”計,說起來輕鬆,幹起來費錢費力。特別是砂石場開采留下的礦坑,要先拉來大石頭墊上,再拉土填平,才具備種樹的基礎。還有的山山勢陡峭,車沒法開上去,扛樹、挑水,全靠人力。
“綠化得有水,現在水利設施很完善,澆水方便多了。2014年我們(men) 在海拔520米的三界山山頂種黑鬆,那可太難了。”孫承軍(jun) 說,他們(men) 先在山上刨出魚鱗穴,將附近的薄土集中到穴裏,種上扛上山來的鬆樹苗,再從(cong) 山下的河道裏打了水往上挑。一個(ge) 綠化工上午、下午得各挑兩(liang) 擔水,每棵鬆樹澆上一桶,滲下去以後覆上地膜。後來,一位專(zhuan) 家來看了這些樹,說不上點兒(er) 土肥不行,公司又買(mai) 了土肥挑上去,一棵樹壓上一筐土肥,四五十斤。就這樣,三界山上的一萬(wan) 多棵黑鬆,成活率達到85%。
“2012年,附近村裏有57人跟我幹綠化。2019年人數最多,有106人。”肩挑背扛,孫承軍(jun) 眼看著占地1.2萬(wan) 畝(mu) 的三水源換上了新裝。他也成了公司裏的“活地圖”,看到樹的照片,就能準確定位。
山東(dong) 三水源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行政總監蔣勇介紹,景區建設之初,公司投入近億(yi) 元資金,修複破損山體(ti) 、改良土壤、抗旱節水造林、種植原生植物。截至目前,景區已流轉附近8個(ge) 村的土地11000餘(yu) 畝(mu) ,種植珍貴樹木300萬(wan) 株,花卉10萬(wan) 多株,修理塘壩36座,新增蓄水量30萬(wan) 立方米,山體(ti) 植被覆蓋率達到99%。
從(cong) “窮煞人”到“被羨慕”
“嫁女莫嫁五老峪,山多坡陡地難種,收成全看天老爺,住在那裏窮煞人。”這曾是五老峪村一帶流傳(chuan) 的民謠,也是謝迎春26年前要嫁到五老峪村時親(qin) 朋對她的勸告。
“剛嫁到五老峪的時候,他們(men) 都笑話我。這幾年我們(men) 村好起來了,別村的人都想來我們(men) 村了。”49歲的謝迎春是公司職工食堂的廚師,公司到家不足200米。她每天早上6點半送小女兒(er) 坐上校車就到公司做早飯,晚上做完晚飯5點下班回家照顧孩子。“比過去好太多了。我以前在玻璃廠打工,路上就得40分鍾。下班回來有空還得下地,經常天黑也回不了家,忙活一年,地裏的收成也就有個(ge) 四五千元。現在土地流轉費比種地的收益還多,每個(ge) 月工資2000多元準時發,公司還給買(mai) 了社保,再過幾年就能領退休金了。”謝迎春說。
景區觀光車司機孫衛海,是五老峪村少有的80後。將土地流轉後,他有了穩定工作,妻子則在景區經營起了小吃街,日子越過越紅火。今年夫妻倆(lia) 還承包了七八十棵板栗樹,打了五六百斤栗子,做成糖炒栗子在小吃街賣,13元一斤。
61歲的馬桂芬,老伴早年腦部受傷(shang) ,是村裏的低保戶。土地流轉後,馬桂芬在景區幹保潔每個(ge) 月有2100元的收入,老伴照看著水庫旁的小蘋果園,不時有遊客光顧。這陣子每到周末,馬桂芬都要給住在景區民宿的遊客送去幾百斤訂購的蘋果。
63歲的謝桂雲(yun) ,和老伴都在景區上班,謝桂雲(yun) 是保潔員,老伴是水電工。在景區工作一天,回家吃過晚飯後,他倆(lia) 還愛跟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起到景區裏去轉轉。景區晚上5點後免票,在村民們(men) 看來,飯後公園散步這在過去是城裏人才能享受的生活。
五老峪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孫承新,已經在村兩(liang) 委工作了20多年。他告訴記者,在項目考察剛開始時,五老峪村有不到500口人,占地麵積7500畝(mu) ,地多人少,村裏逐漸成了“老人村”“空心村”。考慮到把土地流轉給公司做康養(yang) 項目,綠化環境的同時,村民們(men) 的收入有了保障,村集體(ti) 的收入也會(hui) 增加,三全其美。他積極爭(zheng) 取,讓五老峪村成為(wei) 三水源的核心區。
“那時候有些村民有顧慮,擔心土地流轉以後,公司運營不下去了怎麽(me) 辦。現在,村集體(ti) 的土地流轉後,每年的流轉費也有14萬(wan) 元,村裏70歲以上的老人領上了福利,別的村都很羨慕。”孫承新說。
博山區推進“一村一業(ye) ”全覆蓋,發展壯大村集體(ti) 經濟。五老峪村村兩(liang) 委提出,將村集體(ti) 的86.4萬(wan) 元征地補償(chang) 款用來修建民宿,與(yu) 公司聯動發展旅遊產(chan) 業(ye) ,村民代表大會(hui) 一致通過。目前,9間素雅大氣的民宿已經建成,今年春天就能正式營業(ye) 。
“公司的客房現在有60多間,接待能力有限,到了旺季,我還幫忙把住不下的遊客介紹出去。”三水源的遊客越來越多,孫承新的想法也越來越多,他盤算著建個(ge) 麵向遊客的大食堂,如果還能爭(zheng) 取到資金,就繼續擴建民宿。
不隻是五老峪村,周邊的八個(ge) 自然村也通過資源整合、土地流轉、優(you) 勢聚集,將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進行了價(jia) 值提升和市場轉化。
金融資本與(yu) 生態資源相融合
在五老峪村采訪,恰巧趕上三水源冰雪樂(le) 園開園迎客。雪場上,S彎道雪圈起伏旋轉,雪地摩托縱情馳騁,尖叫連連;冰場上,“狗”拉雪橇車、冰上坦克車、碰碰車各行其道,笑聲歡快;童話小木屋前,萌娃們(men) 與(yu) 憨態可掬的卡通人物合影,嬉雪玩樂(le) ,滿是童真童趣。
山東(dong) 三水源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品宣經理孫大明告訴記者,冰雪樂(le) 園2022年冬天開始營業(ye) ,吸引了眾(zhong) 多年輕的遊客。這個(ge) 冬天,景區對冰雪樂(le) 園進行全麵升級,打造了3萬(wan) 平米雪場、2萬(wan) 平米冰場,引進了20多種冰雪遊藝項目,供遊客盡情暢玩。還特別搭建了傳(chuan) 統木屋,掛上了一串串的燈籠、辣椒、大蒜、玉米,打造獨屬於(yu) 三水源的雪鄉(xiang) 打卡地。
一位來自張店的老年遊客告訴記者,她之前每年都得來幾次三水源,冬天來還是第一次,沒想到雪景別有風韻,“這裏空氣好,更喜歡這裏的意境”。
追問“意境”指什麽(me) ?老人並沒有明說。或許這與(yu) 五老峪村的古老傳(chuan) 說有關(guan) 。相傳(chuan) ,清代初年這裏就已形成村落,村民遷來時,有五位老人健在,均已近耄耋之年,因此有了“五老峪”這一村名。漫步三水源景區,五老乘涼處、五老草廬、五仙湖、養(yang) 心亭、七修苑、龜鶴延年、不老泉等都是由“五老傳(chuan) 說”延伸而來的養(yang) 生主題景點。
蔣勇介紹,目前正通過生態創景、文化創意和產(chan) 業(ye) 聯動,打造融合生態農(nong) 業(ye) 、文化體(ti) 驗、親(qin) 子教育、健康養(yang) 生、運動健身、養(yang) 老度假於(yu) 一體(ti) 的中醫藥健康小鎮和鄉(xiang) 村旅遊示範區。
“每一個(ge) 景點、每一個(ge) 建築、每一處設計都反複比較,反複論證,不符合標準就推倒重來,有的景點和設施為(wei) 了達到完美的效果,反複三四次。”蔣勇說。比如心蔓穀,不僅(jin) 是年輕遊客熱衷的網紅“打卡處”,也是熱門的婚禮舉(ju) 辦地,節假日的場地至少要提前半年預約。
目前,景區形成了以“一穀二湖二溪四橋七泉”為(wei) 代表的主要景點。2019年8月三水源開園以來,已累計接待遊客50萬(wan) 人次,實現營業(ye) 收入3000萬(wan) 元。
3000萬(wan) 元的收入,與(yu) 已經投入的2.3億(yi) 元,顯然有著巨大的差距。
鄭建水告訴記者,三水源分三期建設,目前開放的是一期總投資6億(yi) 元的田園綜合體(ti) 的一部分,項目計劃總投資為(wei) 50億(yi) 元。“金潤公司在做三水源項目時,拒絕賺快錢,算好長期回報和短期回報兩(liang) 本賬。特別是在景區建設之初,我們(men) 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到生態修複的前期環節,並在景區建設全過程,讓金融資本與(yu) 豐(feng) 富生態資源相融合。持續的投入換來的是滿山的綠色,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形資產(chan) 。”(陳巨慧)
(責編:公雪、邢曼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