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林業局劃定首批9條候鳥遷徙通道
近日,市林業(ye) 局公布了我市候鳥重要遷徙通道範圍,並根據候鳥遷徙監測記錄,劃定了首批9條候鳥遷徙通道,明確候鳥遷徙通道保護的主要任務。
據了解,我國分為(wei) 東(dong) 部、中部、西部3個(ge) 候鳥遷徙區,重慶處於(yu) 西部候鳥遷徙通道的核心區域,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每年都有300餘(yu) 種候鳥途經我市越冬。
首批劃定的9條候鳥遷徙通道,包括大巴山脈五裏坡上神門灣段、大巴山脈雪寶山一字梁段、縉雲(yun) 山脈段、明月山脈段,4條猛禽、鳴禽、攀禽、陸禽遷徙通道;長江綦江河支流江津段、長江澎溪河支流漢豐(feng) 湖段、長江龍溪河支流長壽湖段、長江大寧河支流大昌湖段、雙桂湖段,5條遊禽、涉禽遷徙通道。
“重慶山地眾(zhong) 多,因此鳥類多以山地森林種類和相對廣域分布的種類為(wei) 主,表現出極強的過渡特征。”市林業(ye) 局相關(guan) 負責人說,譬如,縉雲(yun) 山脈段、明月山脈段橫跨重慶主城,這一係列的狹長山脈是猛禽遷徙的重要通道,每年春秋兩(liang) 季,都有數以萬(wan) 計的猛禽沿著山嶺遷徙,重慶也因此被眾(zhong) 多觀鳥愛好者譽為(wei) 鳥類遷徙通道上的“鷹飛之城”。
而不同鳥類的遷徙習(xi) 性也不同。該負責人稱,在遷徙過程中,遊禽、涉禽和鳴禽喜歡結成小到大群的團隊一起遷徙;陸禽、攀禽則是單獨或者小群遷飛;猛禽雖然是獨自遷徙,但它們(men) 往往會(hui) 因為(wei) 地理和氣候原因匯聚在一起,形成壯觀的遷徙場景。
為(wei) 針對性開展候鳥保護,市林業(ye) 局明確將棲息生境修複、調查監測評估、野外巡護值守、疫源疫病監控、完善報告製度等定為(wei) 候鳥遷徙通道保護主要任務,重點在候鳥集中分布區、集中停歇地、越冬地和重要遷飛時段,強化遷徙季巡護值守,調動公益性崗位、誌願者、生態護林員等力量開展“為(wei) 鳥築家”“清網清套”“救助放飛”等“護鳥行”誌願服務,嚴(yan) 厲打擊亂(luan) 捕濫獵、非法交易野生鳥類等違法行為(wei) ,維護遷徙候鳥種群安全。
“接下來,我們(men) 還將持續組織開展全市候鳥等鳥類資源調查監測工作,進一步掌握全市鳥類種群數量、分布、遷徙活動規律等情況,細化鳥類資源數據庫,精準施策推進候鳥等鳥類保護,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該負責人表示。(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左黎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