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滁州定遠:借“東風”興產業 “大糧倉”變“大廚房”

發布時間:2024-01-11 11:16:00來源: 人民網-安徽頻道

  人民網滁州1月8日電 (記者周坤)過了元旦,就到了楊智一年中最忙的時候。在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西卅店鎮青山村,他的瓜蔞子加工廠,已經開始晝夜不停地炒製來自各地的瓜蔞子,一直要忙到春節前。

  在定遠縣,說起瓜蔞子,都和楊智離不開關(guan) 係。

  10年前,他從(cong) 上海打工返鄉(xiang) ,成為(wei) 當地第一批種植瓜蔞的人。在他的示範引領下,周邊很多村民也種起了瓜蔞,種植規模超過8000畝(mu) 。

  過去瓜蔞豐(feng) 收後,為(wei) 了深加工,楊智需要把瓜蔞子,運到幾百公裏外的無錫進行炒製加工。“不僅(jin) 距離遠,而且加工量還少,所以我就想著自己把加工做起來。”楊智說。

  為(wei) 提高瓜蔞子種植的綜合效益,楊智購置了兩(liang) 台炒製機,建起了瓜蔞加工廠,從(cong) 一產(chan) 延伸到了二產(chan) 。“有了深加工,瓜蔞不愁銷,現在每天可以加工一萬(wan) 斤瓜簍子,送往長三角地區。”楊智告訴記者。

  如今在定遠縣,每天向長三角地區源源不斷供應的“寶貝”,遠不止瓜蔞子。

  作為(wei) 農(nong) 業(ye) 大縣,定遠縣水稻種植麵積超150萬(wan) 畝(mu) ,小麥種植麵積超130萬(wan) 畝(mu) ,生豬出欄量居全省第一位。“種植、水產(chan) 、畜牧、食用菌……定遠都有,但農(nong) 業(ye) 不加工,一切都是空。”定遠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唐穎說。

  最典型的就是藕塘花生。年種植花生1萬(wan) 多畝(mu) 、年銷售花生超5萬(wan) 噸的藕塘鎮,依靠著大大小小的花生加工企業(ye) ,這裏形成了買(mai) 全國、賣全國的花生集散地,但是一直停留在加工花生米的粗加工、初加工階段,產(chan) 品附加值很低。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如何依靠產(chan) 業(ye) 實現突破?

  在學習(xi) 浙江“千萬(wan) 工程”的背景下,定遠縣黨(dang) 政代表團兩(liang) 次赴浙江安吉、德清、桐廬等7地考察學習(xi) ,結果令他們(men) 大為(wei) 震撼。

  僅(jin) 僅(jin) 一片茶葉,從(cong) 白茶、奶茶、茶糕點到茶葉枕頭、采茶觀光、茶技茶藝……安吉打造了一條產(chan) 值超30億(yi) 元的茶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為(wei) 全縣農(nong) 民人均增收8800多元,真正實現了“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

  “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像一座橋梁,一頭連著田間地頭,一頭連著百姓餐桌。把產(chan) 業(ye) 做大做強,讓‘大糧倉(cang) ’變成‘大廚房’,不僅(jin) 為(wei) 百姓提供更多舌尖的享受,也能帶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唐穎說。

  仲冬時節,萬(wan) 物皆藏。但走進定遠縣高潮村的安徽眾(zhong) 興(xing) 菌業(ye) 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an) 車間,一顆顆雙孢菇破土而出,鮮嫩白潔。工人們(men) 有的在育菇,有的在忙著采摘,現場一派繁忙的景象。

  在這座國內(nei) 最大的雙孢菇種植基地,每天銷售近60噸鮮菇到周邊城市,鮮菇當天就可以送到長三角城市進行銷售。

  在界牌集鎮光明徐小牧場,這裏是光明乳業(ye) 在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投建牧場群之一,如今已經有近千頭奶牛在這裏適應“新家”。

  在定遠縣,光明乳業(ye) 投資25億(yi) 元,計劃建設三個(ge) 牧場,待完全建成後,可輻射光明乳業(ye) 武漢、南京多地工廠,縮短原料奶產(chan) 出加工的時間。

  打開思路的定遠人,培育了省級長三角綠色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加工供應基地2個(ge) 、規上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企業(ye) 6家,逐步形成了龍頭企業(ye) 牽頭、重大項目支撐、冷鏈倉(cang) 儲(chu) 配套、上下遊產(chan) 業(ye) 結合的農(nong)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格局。

  從(cong) “賣原糧”到“賣產(chan) 品”,從(cong) “大糧倉(cang) ”到“大廚房”,在長三角一體(ti) 化的“東(dong) 風”下,定遠縣緊抓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業(ye) 鏈建設的機遇,一個(ge) 長三角綠色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供應基地呼之欲出。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