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校園恢複開放,江蘇高校準備好了嗎
在清華、北大等國內(nei) 多所高校宣布開放校園之後,南京大學也發布消息,1月15日校門將再次向公眾(zhong) 打開。與(yu) 此同時,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工業(ye) 大學相繼宣布在寒假期間開放入校登記,訪客通過學校微信公眾(zhong) 號預約後進入校園。南京理工大學的兵器博物館也公布了2024年度對外免費開放時間表。
“你可以到鼓樓校區,撫一撫北大樓的青磚綠瓦。聽鍾聲回蕩,感受百廿南大的深厚底蘊……”“去拜謁莊嚴(yan) 肅穆的時鈞雕像,打卡南工大最高點天寶閣。”高校宣布開放的文案,寥寥數筆,就勾勒出校園的美景與(yu) 特色,讓人神往。1月10日上午,在南京大學校園開放開始預約的第一天,記者嚐試在“南京大學信息門戶”公眾(zhong) 號中預約,結果顯示,1月15日、16日鼓樓校區已經約滿,仙林校區還可以預約。截至記者發稿時,15日至18日鼓樓校區全部約滿。
江蘇科教資源豐(feng) 富,高校眾(zhong) 多。在蘇州大學、南京大學、東(dong) 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校園裏,一座座曆史建築、名人故居,或將中式建築美學詮釋得淋漓盡致,或融匯中西體(ti) 現出濃烈的時代特點,承載著一代代人青春的回憶。不同的季節,學校裏有不同的美景,南京理工大學的二月蘭(lan) 、南京林業(ye) 大學的櫻花、東(dong) 南大學的梧桐大道,都是不可多得的“季節限定”,吸引著市民和遊客前往,將美景定格。
去年以來,這些校園也曾間歇性開放。比如,去年暑假和12月“梧桐節”期間,東(dong) 南大學曾向市民開放,收到很好的反響。去年櫻花季,南京林業(ye) 大學也向市民開放,不僅(jin) 出現“人從(cong) 眾(zhong) ”的場景,在社交媒體(ti) 上也“火”了一把,不少博主製作出一份份各有特色的“賞櫻攻略”。
“校園遊”是高校承擔社會(hui) 責任、釋放文化影響力的重要窗口。隨著寒假到來,不少高校也將迎接中小學生和家長們(men) 前來感受高校曆史底蘊,欣賞人文自然風光。
校園遊,到底遊什麽(me) ?南京曉莊學院旅遊管理學院副院長塗瑋建議,除了必須要“打卡”的標誌性景觀外,遊客們(men) 不妨打卡一次校門、參觀兩(liang) 個(ge) 場館、品嚐一次美食、聽一次講座、遊覽多個(ge) 特色景觀節點,“很多高校的校史館值得一看,這其中承載著高校的發展曆史和時代的記憶。很多高校裏有頗具特色的博物館,比如南京理工大學的兵器博物館、中國藥科大學的藥學博物館、江蘇警官學院的中華指紋博物館。”
在南大鼓樓校區門口,記者看到一位中學老師劉振爽。他表示,學生如果能有機會(hui) 到像南京大學這樣的著名學府進行參觀,會(hui) 在心中埋下一顆不斷進取的種子。
東(dong) 南大學李同學告訴記者:“我們(men) 四牌樓校區曆史悠久,建築非常古樸,我們(men) 平常也非常喜歡從(cong) 九龍湖校區來走一走,比較推薦的‘打卡點’還得是中央大道、湧泉池和大禮堂,不僅(jin) 能享受視覺美,還可以從(cong) 建築中解讀當年設計者的用意。”
家住南京市青島路附近的錢女士告訴記者,當時自己選擇在這一帶買(mai) 房子,周邊的高校資源也是考慮的方麵之一。閑暇之餘(yu) 可以到周邊幾所高校轉一轉、聽一堂大師課,她希望這樣的“小心願”能夠早日達成。
大學之大,在於(yu) 兼收並蓄。去年6月16日,教育部發布的《關(guan) 於(yu) 廣泛開展全民終身學習(xi) 活動的通知》指出,鼓勵推動高等學校向社會(hui) 開放參觀,主動服務全民學習(xi) 。1月2日,教育部就大學校園開放問題進行了答複:大學校園更好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開放具有積極意義(yi) ,有利於(yu) 大學更好融入社會(hui) 、服務社會(hui) 。教育部將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進一步研究,建立健全校園安全風險防控機製,依法保障高校合法權益。同時,指導高校完善相關(guan) 管理製度,在不影響學校正常秩序和師生學習(xi) 生活的前提下,使校園開放和內(nei) 部管理達到平衡。
近兩(liang) 年來,“高校開放”話題總能登上網絡熱搜。目前來看,對於(yu) 開放的態度,全國各高校並未完全統一。記者走訪發現,部分高校其實已經“悄悄”打開校門,不再需要預約;有的高校在周末和國家法定節假日開放。但有些學校進校仍需提前預約,且開放時間局限於(yu) 寒假白天時段。
采訪中記者還發現,有的高校學子歡迎更多市民遊客與(yu) 他們(men) 一起感受校園生活,也有部分學生表現出對於(yu) 校園完全開放的擔憂,擔心影響學校秩序,比如在食堂吃飯可能會(hui) 擁擠。不可否認的是,高校開放會(hui) 帶來管理上的壓力,但從(cong) 另一方麵來說,也倒逼高校不斷提高管理水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