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準“土特產” 下好“一盤棋”(現場評論)
窯洞依山而建,石板路曲折蜿蜒,土牆圍成的院落裏擺放著石磨石碾。冬日暖陽下,記者走進陝西省延川縣甄家灣村,耳畔不時傳(chuan) 來歡聲笑語。“劇組再過幾天就要到了,趕緊聯係群演、準備接待。”村民方小燕在自家窯洞小院和村民們(men) 商量著迎接新項目。
甄家灣村是個(ge) 有750多年曆史的老村。靠著古窯洞發展文旅業(ye) ,去年甄家灣村村集體(ti) 經濟收入突破100萬(wan) 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7萬(wan) 元,村民們(men) 多了一隻“金飯碗”。
窯洞裏,有陝北人的“鄉(xiang) 愁”。看到其他地方搞農(nong) 家樂(le) ,甄家灣村也有人試過。然而,配套設施跟不上,遊客停不了車、吃不好飯、住宿條件不好,很難形成吸引力。老窯洞是獨特文化資源,要讓資源轉化成資產(chan) 、釋放紅利,還得加強統籌,下好“一盤棋”。
首先得搞好整體(ti) 規劃與(yu) 設計。2017年,甄家灣村66院167孔古窯洞,整體(ti) 流轉到村集體(ti) 經濟合作社。經過統一修複、統一改造,適合搞民宿的就搞民宿,適合做直播的就做直播。村裏還推動改造了窯簷石、建設了樹脂瓦窯頂,用當地石材鋪設了村內(nei) 巷道、硬化了入戶道路,建設汙水處理站、停車場。設施硬件不斷完善,文化資源得以盤活,為(wei) 開發利用創造了條件。
不過,陝北的旅遊旺季短,客源有限。怎樣把好資源用好?這就不能隻盯著旅遊。文化是個(ge) 大產(chan) 業(ye) ,除了文旅,還有文教、文娛、文創等。目光四射找一找、看一看,甄家灣村抓住機遇,為(wei) 當地發展增添新活力。
年近50歲的張海芳,有陝北婆姨的爽利,是村裏公認的“本土明星”。原來,村裏利用原生態場景,吸引不少影視劇組前來取景,讓張海芳有了當群演的機會(hui) 。2019年,甄家灣村承接了多個(ge) 影視劇拍攝項目,影視業(ye) 綜合收入超40萬(wan) 元,占村集體(ti) 經濟收入40%以上。如今,村裏統一規劃了影視拍攝、寫(xie) 生創作、教育研學、傳(chuan) 統文化體(ti) 驗等基地,又流轉新村閑置14院、64孔窯洞使用權,打造“窯洞酒店”。打開思路,放寬眼界,連接產(chan) 業(ye) “上下遊”、拓寬文旅“左右岸”,有力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做好做精做強。
放在整個(ge) 延川縣看,甄家灣村下好全村“一盤棋”,是因地製宜謀發展的生動實踐案例。事實上,每個(ge) 村有自己的地域特點、資源稟賦。充分考慮自身實際情況,謀劃實施可操作的方案,才能有的放矢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
因氣候、海拔等因素適宜發展蘋果種植,梁家河區域綠色生態循環蘋果示範園區現有果園麵積10287畝(mu) ,2022年產(chan) 量9200噸;由於(yu) 川坮地富集,土地肥沃、光照充足的太相寺村推廣設施大棚,讓“菜籃子”成村民致富“錢袋子”;黃家圪塔村利用幫扶資源,建成農(nong) 副產(chan) 品加工銷售基地,為(wei) 整個(ge) 縣域提供小米脫殼、玉米粉碎、一體(ti) 化封裝等農(nong) 業(ye) 服務。實踐帶來啟示,鄉(xiang) 村選準“土特產(chan) ”、下好“一盤棋”,才能更好走實振興(xing) 路。
民族要複興(xing) ,鄉(xiang) 村必振興(xing) 。對各地而言,下好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這盤大棋,既要有“一盤棋”思維,也要立足實際、因地製宜,整合資源、重點發力。積極培育發展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為(wei) 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注入強勁動能,一幅幅產(chan) 業(ye) 興(xing) 、鄉(xiang) 村美、農(nong) 民富的壯美畫卷必將在廣袤大地上徐徐鋪展。
(作者為(wei) 本報陝西分社記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