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時刻 新的憧憬(錦繡中國年)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春節是辭舊迎新的美好時刻,總會(hui) 給人們(men) 帶來新的憧憬。”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chuan) 統節日,蘊含著人民群眾(zhong) 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jia) 值觀念,寄托著對家庭和睦的向往、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春節是傳(chuan) 承不息的文化紐帶,也在時代發展中不斷演進,煥發新的生命力。春節(農(nong) 曆新年)正式成為(wei) 聯合國假日,賦予傳(chuan) 統佳節以更深意蘊、更多意義(yi) 。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具有剛健威武的雄姿、勇猛無畏的氣概、福澤四海的情懷、強大無比的力量,既象征著五千年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鬥進取的精神血脈,更承載著新時代新征程億(yi) 萬(wan) 中華兒(er) 女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的堅定意誌和美好願望。”大江南北,城市鄉(xiang) 村,嶄新的春聯傳(chuan) 遞新春祝福,熙攘的廟會(hui) 喚起年味記憶,文博場館過大年持續升溫,體(ti) 育健身迎新春活力滿滿……本版刊登特別報道,呈現濃濃的文化味中喜慶祥和的中國年,共同慶祝這個(ge) 寓意美好的節日,一起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報記者 管璿悅)
剪紙 巧手送祝福
本報記者 馬睿姍
左手捏紅紙,右手握剪刀,剪刀快速變換方向遊走於(yu) 紙麵,不一會(hui) 兒(er) ,一個(ge) “福”字便呈現眼前,整個(ge) 過程一氣嗬成。在山西省太原市上林苑一家工作室,太原剪紙非遺傳(chuan) 承人王銀鳳正在創作一幅“福”字作品。
太原剪紙有2000多年曆史,2021年被列為(wei)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王銀鳳和丈夫郭樹林是太原剪紙的第五代傳(chuan) 承人。
每到春節,是王銀鳳最忙的時候。將一幅幅充滿濃濃年味、寓意美好祝福的剪紙作品帶給人們(men) ,她覺得很有意義(yi) 。
在王銀鳳的記憶裏,年味兒(er) 就藏在窗格上的剪紙裏。一進臘月,母親(qin) 坐在炕頭,紅紙在手中上下翻飛,喜鵲登梅、福字生肖,活靈活現。年三十一大早,她和姐姐把玻璃擦淨後,先在窗格上鋪一層白麻紙,再把大紅色的窗花貼上去。這一幕,至今都留在王銀鳳記憶裏:“剪紙一貼,年味兒(er) 就出來了。”
太原剪紙既融合了北方剪紙的大氣,也透著南方剪紙的纖巧,使用剪刀勾勒輪廓,局部細微之處再用刻刀精描線條。遇到線條精細的作品,王銀鳳會(hui) 掏出一套刻刀工具,將清水滴在油石上後,再將刻刀放在上麵細細打磨鋒利,一刀即一筆線條。
在工作室裏,王銀鳳一坐就是七八個(ge) 小時,時而捏住一片厚度比頭發絲(si) 還薄的“手撕鋼”,剪刻出太原雙塔;時而將紅色的絲(si) 綢和紙張變成一隻停留在裙裝上的蝴蝶胸針,變成白色陶瓷碗外側(ce) 燒製的福字圖案,變成新人婚禮上的卡通人物貼紙。
剪紙是源於(yu) 生活的藝術,一刀一剪都很講究。王銀鳳認為(wei) ,隻有讓非遺融入生活的點滴,適應當代的使用需求和審美變化,才能實現真正的活態傳(chuan) 承。
春聯 國潮創意足
本報記者 竇瀚洋
每逢春節,家家戶戶貼春聯,辭舊迎新。“貼春聯是宋代以來廣泛流傳(chuan) 的迎春儀(yi) 式。”浙江省非遺保護中心館員鍾夢迪介紹,宋代之前,人們(men) 將辟邪的文字刻在木板上,釘在大門兩(liang) 旁,寓意家戶平安,稱為(wei) 桃符,每到新年便會(hui) “新桃換舊符”;宋代開始,人們(men) 將祝福文字寫(xie) 在木板上;到了明代,人們(men) 把祝福語寫(xie) 在紅紙上,貼在門戶兩(liang) 旁,便有了現在的春聯。
如今,越來越多的創意春聯,在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基礎上,注入巧思創意,受到人們(men) 喜愛。
一款名為(wei) “年話中國”的春聯,每個(ge) 字都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年畫,比如橫批“八方來財”,“八”字被設計成舞獅圖案,“來”字則展示了掛燈籠的場景。這是浙江省杭州市餘(yu) 杭區一家文化創意公司研發的產(chan) 品。
“今年春節各種新春主題文創產(chan) 品成為(wei) 緊俏貨,我們(men) 共推出5款春聯,風格從(cong) 喜慶到雅致,在線上線下都賣得很好。”該公司產(chan) 品研發部負責人孫雷介紹,以“年話中國”的春聯為(wei) 例,上下聯、橫批共18個(ge) 字巧妙融入了放鞭炮、踩高蹺等18種傳(chuan) 統過年習(xi) 俗,旁邊配有文字介紹。
“創意難點不僅(jin) 在於(yu) 如何通過畫麵展現民俗,還在於(yu) 和文字相適配。我們(men) 經過對比,發現‘來’字更適合體(ti) 現掛燈籠的場景,我們(men) 將豎筆畫畫成梯子,年畫人物踩在上麵,把燈籠掛在橫筆畫構成的屋簷上,生動形象。”孫雷說,“我們(men) 一直努力挖掘更多傳(chuan) 統文化元素,再加入新的想法和創意,通過文創產(chan) 品詮釋新年味。”
廟會(hui) 內(nei) 容更豐(feng) 富
本報記者 侯琳良
祥龍翻騰起舞、舞獅歡騰跳躍、秧歌歡快扭動……在山東(dong) 省淄博市博山區三水源風景區,一場廟會(hui) 文化展演引來諸多遊客。
“熱鬧,喜慶!”來自濟南的遊客胡悅說,置身現場和在手機屏幕裏看廟會(hui) 直播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孩子們(men) 更加興(xing) 奮,徑直跑進廟會(hui) 非遺文化研學區,興(xing) 高采烈地動手體(ti) 驗。投壺、剪紙、糖畫、木雕……10餘(yu) 名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和手藝人現場展示,遊客看得津津有味。
另一邊,博山鎮黨(dang) 委書(shu) 記張健當起了廟會(hui) 美食推銷員:“咱們(men) 現場有酥鍋、春卷、元寶水餃、炸肉,歡迎大家免費品嚐!”遊客一邊品嚐,一邊掃碼下單。
不僅(jin) 如此,廟會(hui) 現場還設置了農(nong) 副產(chan) 品專(zhuan) 區,包括來自博山區各個(ge) 鎮(街道)的“土特產(chan) ”,有草莓、蘑菇、地瓜、板栗等50多類農(nong) 產(chan) 品。
曆經時代變遷,廟會(hui) 年味更濃。“以前購物不像現在這麽(me) 方便,廟會(hui) 是老百姓集中銷售與(yu) 采購的場所。隨著經濟社會(hui) 發展,現在廟會(hui) 的功能已經逐漸改變,買(mai) 東(dong) 西不再是逛廟會(hui) 的主要目的,廟會(hui) 成為(wei) 展示傳(chuan) 統文化、民俗和節日氣氛的載體(ti) ,春節的文化味更濃了。”博山區文化研究院院長李福源說。
博山區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蓋強認為(wei) ,對老百姓而言,在廟會(hui) 上可以體(ti) 驗到與(yu) 平日不同的生活方式,感受喜慶的節日氣氛;對城市而言,通過廟會(hui) 可以更好推廣地方特色文化,打造地區文化名片,豐(feng) 富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體(ti) 現了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創新。
村晚 農(nong) 民新年俗
本報記者 祝佳祺
廣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八寨景區,依山傍水的侗寨古樓裏傳(chuan) 出陣陣鑼鼓聲。2月3日,以“侗寨百家宴 歡樂(le) 中國年”為(wei) 主題的2024年全國春節“村晚”暨“春到萬(wan) 家”群眾(zhong) 文化主會(hui) 場活動正在上演。
吊腳樓裏、廣場上,侗族姑娘忙著做糍粑、五色糯米飯;風雨橋裏、戲台上,群眾(zhong) 自編自導自演的文藝節目精彩呈現。“你心中有個(ge) 遠方,卻不知道它在三江……”主題曲《美好山鄉(xiang) 》唱出了鄉(xiang) 村的巨大變化;“山清水秀生態美,鳥語花香氣象新……”壯族天琴彈唱奏出了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還有來自來賓市的瑤族長鼓舞、桂林市的瑞獅祈福……多地群眾(zhong) 帶著具有代表性的文藝節目前來,載歌載舞,年味十足。也有一些在外務工的人們(men) 提前返鄉(xiang) ,加入群眾(zhong) 文藝隊伍。
“村晚”成為(wei) 過年新民俗,折射出鄉(xiang) 村文化生活的變遷。“之前我們(men) 村也會(hui) 在春節期間辦類似的‘村晚’,但規模沒有這麽(me) 大。昨晚我激動得睡不著。”來自三江縣老巴村的王雙雨剛剛表演完蘆笙踩堂舞,“這次光我們(men) 村就有100多人報名,大家白天幹農(nong) 活,晚上排練,很開心!”談到這些年過春節的“文化味”,王雙雨說,“日子好了,文化生活也更豐(feng) 富了。”
除了“村晚”,“八桂潮集”廣西特色年貨大集、“多彩民俗”沉浸式展示體(ti) 驗活動等也正在舉(ju) 辦。據了解,春節假期,廣西各地將開展新春文藝演出等群眾(zhong) 文化活動萬(wan) 餘(yu) 場。
博物館裏過新年
本報記者 畢京津
在河南省洛陽博物館二樓臨(lin) 展廳,來自江蘇的大學生林燕和同伴被二裏頭遺址出土的文物深深吸引。“我們(men) 把來自洛陽博物館、龍門石窟研究院、偃師博物館的數十件跟龍有關(guan) 的文物集中展出,推出‘尋跡中國龍——洛陽出土龍文物特展’。”洛陽博物館展陳部主任黃超介紹。
“這件龍首柄銅熨鬥,外形像個(ge) 大勺子,用於(yu) 手拿的長柄前端還有個(ge) 精致的龍頭。”講解員對觀眾(zhong) 說道,“它的作用跟我們(men) 今天的掛燙機、電熨鬥差不多。”黃超介紹,為(wei) 了吸引更多觀眾(zhong) ,特別是年輕觀眾(zhong) 前來觀展,洛陽博物館挑選展出龍首柄銅熨鬥、龍紋銅鏡等具有生活氣息的、和龍年生肖有關(guan) 的展品,並配套推出相關(guan) 文創產(chan) 品,來參觀的年輕人占比超過了一半。
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le) 甲辰年春節古樂(le) 專(zhuan) 題賞聽會(hui) ”、開封博物館“吉龍賀喜——龍文化線上展”……河南省各文博場館送出春節文化年禮,包括“博物館裏過大年”展覽展示活動、“春到萬(wan) 家”公共文化活動、“非遺過大年”民俗係列活動等。“春節期間,全省160多家博物館推出新春主題展覽270個(ge) 、各類文化社會(hui) 教育活動近3000場次。”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黨(dang) 組成員、副廳長周耀霞說。
近年來,走進博物館、電影院、曆史文化街區、主題樂(le) 園等過“文化年”,成為(wei) 新年俗。越來越多文博機構、文化場館也主動策劃,精心推出豐(feng) 富多彩的特色活動,滿足觀眾(zhong) 春節假期參觀需求。
受歡迎的“新春集市”
本報記者 尚凱元
農(nong) 曆臘月二十四,法國巴黎市內(nei) 的首場春節慶祝活動舉(ju) 辦。熱鬧的“新春集市”吸引了許多市民遊客,不少攤位前排起長隊。
法國學者諾貝爾·魯蘭(lan) 介紹,很多華人聚居在巴黎市區和大巴黎地區,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唐人街”,這些地方也是春節慶祝活動中最熱鬧的地方。
最著名的唐人街位於(yu) 巴黎13區,每年在此舉(ju) 行的大型慶祝活動是法國規模最大、曆史最悠久的春節慶祝活動,參加人數曾多達20萬(wan) 人。今年,這裏的春節慶祝活動將於(yu) 大年初九舉(ju) 行,將組織舞龍、舞獅、傳(chuan) 統舞蹈等表演,內(nei) 容十分豐(feng) 富。
在觀看表演的隊伍中,有不少孩子被家長高高地舉(ju) 在肩上,春節慶祝活動也成了歡樂(le) 的親(qin) 子活動。春節慶祝活動基本都安排在周末,吸引了大量參與(yu) 者,包括非華人居民和遊客。法國人阿涅斯住在附近,平時喜歡參加各類文化活動。她告訴記者:“我非常喜歡新春集市上的民俗表演。”
不久前,法國郵政集團發行龍年生肖郵票,連續第二十年以發行生肖郵票的方式與(yu) 在法華僑(qiao) 華人共同慶祝春節。“法國是個(ge) 多元文化的國家,社會(hui) 實踐中注重對文化多樣性的保護。”魯蘭(lan) 介紹,在巴黎、裏昂、馬賽等城市,春節慶祝活動已成為(wei) 重要的文化活動,“法國政府和各級官方機構對春節文化的支持,也有助於(yu) 提升活動的規模和影響力,使春節慶祝活動成為(wei) 促進法中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10日 04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