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濃濃年味 賀新春佳節
當馬路兩(liang) 側(ce) 掛起了紅燈籠樣式的街燈,行道樹披上了閃亮的燈球,整個(ge) 城市被裝點得紅彤彤、喜洋洋時,我們(men) 知道,春節到了!如今,遊園、逛廟會(hui) ,電影院、博物館裏過大年,城市裏的新年活動越來越豐(feng) 富、現代、富有文化味。
讓我們(men) 跟隨作家的腳步,走進一座座城:感受哈爾濱的冰雪魅力、星城長沙的煙火人氣、古城太原的文化底蘊、重慶街巷的濃鬱年味……在一座座城裏,品年味,賞年景,同賀新春佳節!
——編 者
家的味道 年的味道
阿 成
一進臘月門兒(er) ,哈爾濱家家戶戶就開始張羅年貨了。首選是各種凍菜,還有必不可少的凍梨、凍山楂、凍柿子。炒好的瓜子也可以凍上,什麽(me) 時候拿出來吃都是脆的。還要事先包好餃子、黏豆包、年糕、棗饅頭、糖三角等等,準備好整個(ge) 正月夠一家人吃的美食。早年尋常百姓家大多沒有冰箱,就把這些年貨放在戶外的大缸裏凍,再在上麵埋上雪,這樣拿出來吃總是新鮮的。即便是今天,許多人家依然還是用這種方式。
記得少年時,母親(qin) 包餃子的時候,鄰居的大嬸兒(er) 們(men) 都過來幫忙。和好幾盆餃子餡兒(er) ,今天幫你家包,明天幫她家包,婦女們(men) 一邊包餃子一邊聊天兒(er) 。包好了餃子,一蓋簾一蓋簾地放在外麵凍上。準備過年的麵食當中,母親(qin) 還會(hui) 格外做麵刺蝟(刺蝟的嘴裏含上一枚銅錢)、佛手、棗花籃兒(er) 。這都是從(cong) 我母親(qin) 的母親(qin) 那裏,一代一代傳(chuan) 下來的手藝。即便是到了智能時代的今天,我依舊做這樣的傳(chuan) 統麵食,不消說這是向母親(qin) 致敬,也是向悠久的文化傳(chuan) 統致敬。
家家戶戶也開始準備春聯。哪一個(ge) 百姓大院兒(er) 裏沒有“秀才”呢?這時正該秀才大顯身手了。七紫三羊,歙硯徽墨,筆走龍蛇為(wei) 眾(zhong) 鄰居寫(xie) 春聯:“梅花開五福,竹葉報三多”“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裏杏花紅”“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業(ye) 興(xing) ”……這家家戶戶的春聯喲,處處彰顯了詩國之美。
盡管家家都準備年夜飯,內(nei) 容上諸多相似,但是風騷各領。除了各種美味佳肴,大年夜,父親(qin) 一定會(hui) 給孩子們(men) 做拔絲(si) 土豆和炸土豆條。脆脆的土豆條炸好後撒上白糖,跟現在快餐店裏賣的差不多,甚至更好吃。此外還有炸茄盒,這是我家過年的保留菜,香噴噴的,一直傳(chuan) 至如今的大年除夕。家人團聚的餐桌上,一定要有紅腸,紅腸紅腸,寓意紅紅火火、鴻運長久。有人喝白酒、啤酒,有人喝秋林公司獨家生產(chan) 的甜甜的黑豆蜜酒。即便到了今天,這種甜酒依然傲立在哈爾濱尋常百姓家的家宴上。孩子們(men) 喝什麽(me) 呢?北冰洋汽水。當然,而今春節供孩子們(men) 喝的飲料就更多了。這就是家的味道,年的味道。
除夕,一家人在一起包餃子。除夕的餃子有三種餡,一種是白菜餡的,白菜者,財也。一種是韭菜餡的,寓意長長久久。另一種是芹菜餡的,寓意一家人新的一年,要秉持勤勤懇懇的家風。有的餃子裏麵要放上硬幣、糖和棗。錢是有財運,糖是甜蜜,棗是順順當當。誰吃到了,老爸還要額外給個(ge) 小紅包呢。
兒(er) 時的除夕,一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守歲。這時候,父親(qin) 照例講家史和家訓。一邊喝茶水、嗑瓜子,一邊講他的父母和爺爺奶奶的故事。孩子們(men) 要是困了,母親(qin) 會(hui) 把凍梨、凍柿子、凍沙果放在涼水裏緩上。吃一口,又甜又涼,人頓時精神起來。記得父親(qin) 常說:“一分精神一分財,十分精神抖起來。”而今,我照例要給我的孩子們(men) 講我父母和爺爺奶奶的故事。
鬥轉星移。現在很多哈爾濱的年輕人喜歡在除夕的晚上,逛一逛風情萬(wan) 種的中央大街,去瓊樓玉宇似的“冰雪大世界”遊玩。“雪飛當夢蝶,風度幾驚人。”雪款款地下著,踏雪的年輕人伸出手來,讓精巧的雪花一片兒(er) 一片兒(er) ,落在手心裏。這纖美如翼的雪花裏蘊藏著你的夢啊……
不少外地遊客也跑到哈爾濱,體(ti) 驗一下“濱濱”“妮妮”冰天雪地過大年的別樣風情。冰雪大世界更加嫵媚妖嬈,展示著冰雕雪塑的萬(wan) 種之美、千樣之奇、無窮之妙,讓凍得直淌清鼻涕的遊客們(men) 挪不動步啦。在《我愛你塞北的雪》歌聲伴隨下,人們(men) 在雪地上打滾、坐雪爬犁、潑雪、拍照、擼串兒(er) 、吃冰棍、放煙花、觀賞各種各樣的文藝表演,在一起歡天喜地過大年。
紅燈籠、中國結,參差錯落,鋪天蓋地,這不夜的雪國冰城喲,與(yu) 星漢交輝,與(yu) 天宮媲美。恰是瑞雪紛飛時,萬(wan) 紫千紅的火樹銀花,把尋常百姓對未來的期許和夢想,裝點得那樣絢麗(li) 多姿。
年味漫星城
馬笑泉
趁著周日,陪女兒(er) 去小區臨(lin) 街門麵理發。店裏坐滿了人。店主捉著胖鯽魚般的電動剪,正忙得不可開交。因為(wei) 熟識的緣故,他答應盡快給女兒(er) 剪。又言,過幾天就關(guan) 店回常德,元宵節後再回來。
無論是新年前紮堆理發導致價(jia) 格上漲還是正月十五後重新開張,我都不意外。全湖南皆如此,不獨長沙。雖然發型年年翻新,一些古老的習(xi) 俗和規矩仍在延續,雷打不動。比如,提前備好給長輩和晚輩的大小紅包。
女兒(er) 睜大眼睛,看著鏡子,嚴(yan) 密監督理發師對她那頭秀發的處理,並隨時提出意見。趁這個(ge) 空當,我轉到隔壁超市去取快遞。超市主人是一對八〇後夫婦,生了三個(ge) 娃,還把一間小門麵擴展成了兩(liang) 個(ge) 門麵兼帶在屋後開辟一個(ge) 快遞驛站。走進去時,有人正問他倆(lia) 春節開不開門。女主人堅定且大聲地說,開門!
長沙有許多像他們(men) 這樣從(cong) 湖南其他市州過來的小生意人,憑著拚勁和韌性在省城紮下根。今年,他倆(lia) 打破回鄉(xiang) 過年的習(xi) 俗,把父母從(cong) 大山深處接到省城,定要接住春節這波營業(ye) 流。因為(wei) 有他們(men) ,整個(ge) 春節假期,走在長沙任何一條街上,你不用擔心買(mai) 不到一瓶水、一個(ge) 拜年大禮包,或者吃不上一碗粉。當然,美甲店或手機維修店大抵會(hui) 關(guan) 門,但事關(guan) 飲食和娛樂(le) 的部分,始終熱騰騰地冒著煙火氣,讓每一個(ge) 留在這裏過年的人感到安心。
回到家中,妻子正背靠沙發坐在烤火箱上。她的童年和少年時,整個(ge) 春節期間基本上是坐在古城武岡(gang) 半人高的火櫃裏度過的,身下不是導熱的雲(yun) 母板,而是一大盆燃燒著鄉(xiang) 愁的炭火。她正在手機購物軟件中殷勤添貨,迎接即將到來的“年貨節”。
購買(mai) 年貨仍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興(xing) 奮點,隻是方式大不相同。三十多年前,每到年關(guan) ,下河街一帶,攤位如龍,人聲鼎沸,連藏在湘江深處的魚蝦也忍不住探出頭來。二十多年前,高橋批發大市場在南麵崛起,各個(ge) 省份的特色年貨匯集於(yu) 此,品種之新鮮繁多,讓提著籃子網兜從(cong) 票證年代一路走過來的長沙娭毑們(men) 目不暇接驚歎連連。如今娭毑們(men) 依然會(hui) 在年關(guan) 將近時雲(yun) 集高橋大展身手,隻是籃子網兜普遍換成了拖車,而且有兒(er) 子女婿們(men) 開車接送。新一代當家的年輕主婦們(men) ,則更喜歡安坐家中,在輕巧的滑動與(yu) 點擊中從(cong) 容選擇從(cong) 世界各地匯聚網上的年貨。年味,在網絡上已先行一步漫溢開來。
下午我收到了飯店經理的微信,再次跟我確認年夜飯的時間和菜單。一個(ge) 月前我便預訂了下午四點半到六點半這個(ge) 時段的年夜飯,至於(yu) 晚上七點到九點那個(ge) 時間段,難以插進。我選擇這家並不算近的飯店,是因為(wei) 菜單十二味佳肴富有長沙特色,深得我心。十二道菜中自然少不了一條全魚。過去家中除夕夜食魚,頭尾不動,隻吃一麵,初一當天再翻過來,看上去又是一條整魚,寓意年年有餘(yu) 。如今隻要家人團聚,吃得開心,長輩們(men) 也就心滿意足,不再過多講究這些細節。想起小時候大年夜媽媽和外婆在廚房裏忙碌,那時物資尚不豐(feng) 裕,八大碗是常例,上十道菜已是殷實之家。小輩們(men) 聞著香氣開始咽口水,我心中則生出一抹難以言說的惆悵。有些場景還能延續,有些場景卻一去不複返。
去年春節,眾(zhong) 多外地遊客湧現長沙街頭。那些習(xi) 慣回老家過年的新長沙人,笑稱自己是騰出地方給客人們(men) 過年。世居本地的長沙老口子,則宣稱自己從(cong) 未見過這麽(me) 多外地客人湧入星城過年。
長沙以流光溢彩的夜生活和眾(zhong) 多網紅打卡地吸引四麵八方的客人。糖油粑粑、臭豆腐、梅菜扣肉餅,還有屆時動輒需要排隊五六十桌起的各大湘菜館,共同傳(chuan) 遞出延續傳(chuan) 統又富有新意的長沙年味。在此,我想溫馨提醒一下:外省的朋友們(men) ,倒不必定要在人潮洶湧的黃興(xing) 路、解放西路、坡子街、太平老街、西文廟坪等地紮堆,湘江兩(liang) 岸六個(ge) 區,大街小巷裏有無數充滿煙火氣的餐館和旅店在向你伸開雙臂。長沙,不僅(jin) 僅(jin) 是不夜城,也不僅(jin) 僅(jin) 是網紅城,更是你在街上拐個(ge) 彎便能尋到餐館、小超市和整潔公廁的日常舒適之城。
掛上了紅燈籠
蔣 殊
一股濃烈的醋味襲來時,才意識到前麵已經排到大街上的長長的隊伍是打醋人的隊伍。我沒有多麽(me) 愛吃醋,但每遇到這支隊伍,總會(hui) 被感染得加入其中。一直覺得,這些寒風中排長隊打醋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吃醋人。他們(men) 不去超市購買(mai) 包裝精美的產(chan) 品,而要擁到一個(ge) 簡陋的醋坊排隊。他們(men) 手拎一兩(liang) 個(ge) 空壺,有人幹脆拎著剛剛喝完的容量達十升的礦泉水桶,進店後隔著櫃台遞過去,看店員從(cong) 大缸中將醋一勺勺舀出來,並順著那隻被醋浸泡得發黑的漏鬥暢快灌入。
醋味,好足。平常的飯桌偶爾空了醋壺,倒可以在家門口的超市買(mai) 一袋簡裝款將就,但過年必得親(qin) 自到場,打一壺寧化府的老醋。自己吃,給老家的父母帶,當然也寄去遠方。包裝簡陋,因此收貨人必是真友人。
排隊時遇到熟人,便要攀談一陣,女人必然要從(cong) “準備好沒有”“燙頭了嗎”這些閑話切入;而男人會(hui) 從(cong) “要回老家嗎”過渡到“多好啊,可以放炮了”這樣的小歡喜。
年味,就從(cong) 這滿街彌漫的老陳醋味道中拉開帷幕。
工作的人照常工作,會(hui) 議甚至多起來,手上的活也緊起來,每個(ge) 環節都會(hui) 掛一句“再不辦就過年了啊!”每個(ge) 人都很忙,但這忙碌中必須穿插一些必不可少的聚會(hui) 。普通朋友間趁著年前聚一聚,喝一頓短暫告別、除舊迎新的酒。
街上的車流,變戲法般一天少過一天,最終街道暢通得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有些恍惚。城市突然間就煥然一新了,街道兩(liang) 旁總是滿當當的車位齊刷刷空出來,路兩(liang) 旁樹上不同造型的紅燈籠爭(zheng) 先恐後掛出來。
大門、小門,單位門、家門,一副副紅彤彤的對聯登場亮相,迎來屬於(yu) 它們(men) 的高光時刻。
有零星的鞭炮聲傳(chuan) 來。
有密集的鑼鼓聲傳(chuan) 來。
離過年還有一周,鍾樓街上的龍獅表演已經擺開陣勢。隊伍中,就有“過年好”三個(ge) 字隱隱約約傳(chuan) 來。
我是參加工作之後,才在太原這座城市學會(hui) 問候“過年好”的。一句簡簡單單的話語,蘊含著無限豐(feng) 富的祝福。訪親(qin) 拜友的同時,便要一路感受這座城市的年味:公園的燈會(hui) 、圖書(shu) 館的書(shu) 香、古城的詩意、劇院的好戲、商圈的誘惑、城郊的秧歌隊……
還有新鮮的嗎?
“來哇!龍年龍城,打卡百座博物館!”一聲純正的太原話喊過來。
離過年還有一段時間時,太原市文物局就已經吆喝上了。此時從(cong) 忙碌中抬起頭的人們(men) 一陣豁然——太原近年來一直在打造“博物館之城”呀!於(yu) 是自然跟著數一數,再去最新的看一看。
也才發現,在進入2024年之後,太原在短短一個(ge) 月時間裏已經有兩(liang) 座博物館相繼亮相。一座是太原稻田民俗文化博物館。從(cong) 民間收集來的一千多件代表晉商文化、民俗文化、農(nong) 耕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老物件整裝亮相。
另一座,就是代號101的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這座開館不久的博物館,是晉陽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晉陽古城遺址是國內(nei) 唯一可以完整展示唐代都城布局的大型文化遺址,是太原這座城市曆史發展的實物見證。
走過館內(nei) 五個(ge) 篇章,就是太原滄桑而輝煌的文明之旅。時空在這裏是靜止的,也是流動的。晉陽古城的宏大建造、漢代城內(nei) 的火熱生活、晚唐時期的三晉藝術、錦繡太原城的今日盛景,像城內(nei) 那一泓汾河水,逶迤而來。
自公元前497年築晉陽城至今,太原這座城曆經水與(yu) 火的洗禮,已經走過兩(liang) 千五百多年。
啥也不說,去打卡!向這座城市一代代創建者、保衛者與(yu) 推動者們(men) ,問一聲“過年好!”
錦繡社區新年景
汪 漁
距離錦繡城幾百米,有一個(ge) 城市輕軌的出入口。
從(cong) 這裏進去,搭乘軌道交通向南,幾分鍾便能到達重慶市區。那裏有兩(liang) 江匯流的朝天門、星光四射的解放碑、氣象萬(wan) 千的洪崖洞;向北,是朝氣蓬勃的兩(liang) 江新區,以及開闊無邊的原野。
從(cong) 這裏出來,目標隻有一個(ge) ,所有的腳步,都指向重慶郊外新城的家。
臘月裏,剛到出口,就遇上劉老伯也要回家。
錦繡城是擁有五萬(wan) 人口的大型社區。我對社區裏的大多數人,茫然如同對社區裏數不勝數的窗口,無論燈光熄滅或是亮起,我都無法猜到窗口後麵的故事。然而,我對劉老伯卻很熟悉。劉老伯原是鄉(xiang) 鎮企業(ye) 負責人。他在農(nong) 村老家有房子,錦繡城也有房子,樂(le) 意住哪就住哪。劉老伯為(wei) 人熱情,許多人熟悉他,他也認識許多人。
眼見劉老伯背上背的手上拎的東(dong) 西不少,我連忙幫他分擔,邊走邊聊。他說往年都在鄉(xiang) 下過年,今年因為(wei) 孫子要回重慶,就提前回了一趟老家。說著說著,他把背包放在地上,翻出一本發黃的抄本。“這是我們(men) 劉氏家譜。”他指著譜上工工整整的毛筆小楷,開始了自問自答。
“家譜是書(shu) 嗎?是路,一條子孫後代回家的路!”
“為(wei) 什麽(me) 過年找回這本家譜?要用它告訴孫子,無論走多遠,也要到鄉(xiang) 土中去尋根。”
見我對他的話很是讚同,他昂首闊步起來,我們(men) 很快走到錦繡城門口。
“呀,大變化,大變化!”劉老伯有些驚詫地停下腳步。他是臘月初回的老家,一陣子沒見,社區門口的廣場上已是另一番景象。一排排顏色鮮豔的帳篷占據了整個(ge) 廣場,政府部門組織的“年貨節”吸引著無數人。
劉老伯說:“我們(men) 也看看熱鬧!”他一個(ge) 帳篷一個(ge) 帳篷檢視,很是自得地辨認出琳琅滿目的商品:彭水香椿醬菜、紫蘇油,江津麻辣魚調料、花椒原漿油,銅梁茶樹精油、葛粉,石柱蓴菜、黃連,萬(wan) 州烤魚調料、蒸飯木桶……
我想早點回家,兩(liang) 次扯他衣袖,他才依依不舍走進社區大門。社區那棵高大的黃葛樹依然蔥翠,樹下的矮幾還在,幾把竹椅還在,椅上的幾位老朋友也在。其中一位姓李,北方人。因為(wei) 被公司長期派駐重慶,愛上了重慶,就不打算離開重慶了。他有個(ge) 愛好,在網上寫(xie) 玄幻小說。寫(xie) 累了,便到黃葛樹下請人喝茶,跟人聊天。
但見劉老伯一一打過招呼後,很快對小李說出一句:“你今天的茶變了!”他以前請人喝茶,無非四種:玻璃茶(白開水)、沱茶、素茶(綠茶)、香片(茉莉花茶)。小李用怪腔怪調的重慶話回答:“小船要過千帆浪,大水不淹自家人。不是到龍年了嘛?龍年,喝龍井呀。”
嘻嘻哈哈聲中,我們(men) 經過22棟樓房。劉老伯遠遠吼了一聲:“餘(yu) 九千,餘(yu) 老板!”
餘(yu) 九千近幾年服務於(yu) “西部陸海新通道”,忙到年底回家,帶回了年貨。隻見他的妻子,專(zhuan) 程下樓來接他。餘(yu) 九千的兒(er) 子,舉(ju) 著個(ge) 氣球跟在他身後,咿咿呀呀念著“城門城門幾丈高,城門三十六丈高,騎馬馬來坐轎轎,走進錦繡城,到處繞繞。”
“到處繞繞”,也說出了我的心思。
好不容易走到劉老伯家,他老伴和孫子已迎在門口。孫子在境外念了碩士念博士,兩(liang) 三年沒回重慶過年了。他孫子說:“我回來看煙花,去年除夕沒看成,遺憾了一整年!”
去年除夕之夜,在朝天門,在長江嘉陵江兩(liang) 江交匯處,首屆重慶都市藝術節焰火表演驚豔亮相。禮花朵朵似流霞,江水滔滔如春潮,被染紅的城市上空,輪番驚現盛開的山茶花、怒放的牡丹花、昂揚的黃葛樹、起航的大輪船……
放下劉老伯的土特產(chan) ,和他一家互道了“新年快樂(le) ”。返家途中,看到社區裏的蠟梅,正迎風綻放,忽然有溫暖和美好襲上心頭。我曾想麵朝所有大海、踏訪所有名山、暢遊所有大河。然而此刻,我隻想認識社區裏的每一個(ge) 人。我們(men) 是城裏“鄉(xiang) 親(qin) ”,我要祝福他們(men) 新年快樂(le) ,祝願他們(men) 寂寞時能夠唱歌,期盼時都有答案。
我想,人生不應隻有匆忙,放慢腳步也很有意思。於(yu) 是有了入住錦繡城十多年來的第一次爬樓梯回家。
一樓有個(ge) 教育機構,隻見滿地紅紙,墨跡未幹,寫(xie) 著“龍行龘龘,前程朤朤”。
三樓,一名攝影師正要出門,他要拍攝山城夜景。
七樓,聽到有人彈琴,駐足辨聽,《春節序曲》。
十三樓,有位老人在教娃娃念兒(er) 歌: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
打開自家房門,飯菜已經上桌,臘八粥的香味、米酒的香味、臘肉的香味撲麵而來。我輕輕叫了一聲:“年味!”
版式設計:蔡華偉(wei)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14日 08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